上一篇 | 下一篇

夜草疯长的声音

发布: 2009-2-19 23:50 | 作者: 唐棣



       
       拨浪鼓
      
       回来后,在她的建议下,我写了一篇文。写到了乌村的阳光,并把以村为单位的阳光放到一个遥远的日子里去明亮地照耀。阳光的颗粒,我在夜晚写到,在被拉长的时间空隙里漂上了村东的土路。此刻,模糊的路上显示出了一个熟悉的轮廓。
      
       我的母亲在屋前的一棵高高的柳树下,翘首东望,或时不时地透过最东边的那个窗口朝土路上望去。这条路的最西端在我记忆里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不仅通向繁华的镇,还通向对我而言,所有不曾理解的东西。每隔一段时间,这条路上,就要走来一些人做小买卖的人,乌村祖祖辈辈各家重要的物品,几乎都从那里成交,然后再搬到各家去的。
      
       曾卖过我小铁刀的,那个姓林的货郎就是从这条路上走来。他每次都摇着拨浪鼓,在晌午时分,环绕着一阵咚咚声,从我家门口的那棵柳树下经过。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他的那根光滑的担子,在阳光里折射出的种种奇异颜色的光。
      
       我站在那里,看着他渐行渐远。当时间也渐行渐远,失落在彼此言语中的那部分事物,也会消逝吗?我把那本书里的一些话挪到了这里。
      
       “去掉最后这句。”除了最后这句,王教授听我说时,脸上总是悬挂着一种令我怀疑的天真。
      
       她还说,她不记得了。冷漠而坚持。
      
       ……母亲又一次站到了柳树下。没出去一会儿,她就喊我的名字:“地丁儿。”我慢悠悠的出去,走到她身下,那片裙子遮出来的阴影里。
      
       “妈。”我说着。
      
       她没有点头,而是把手搭下来,把我的头扭向东面。视线就这样被放远了,我看到了远处的路。
      
       她问我:“看到了?”
      
       我没有看到什么,她好像很不满意似的,让我再朝远处看。
      
       “你使大劲看!”在视线能搭到的尽头,抖动着一个小小的影子。我点点头。
      
       她神秘地告诉我说:“那是你父亲。”
      
       我不知道她是凭什么这么断定的,记得我在文里还曾经写过一些话,大概是母亲说:你父亲手里提着个东西呢。我无法看见母亲看见的东西。至今,我怀疑母亲在故乡日日夜夜地挣扎于眼疾。
      
       王教授把这些文字删掉了之后,让我再看。那时候,我们坐在她的屋子里,窗外是山间幽冷的微风吹着。
      
       她托了托眼镜,做了个手势:
      
       “请喝。”
      
       我是一个没喝过茶的人,但此刻沉入了一种弥香当中。我看稿纸发呆。
      
       “请喝。”
      
       我抬起头,看看她,她斜在月光里,仿佛只剩下了一个芬芳的轮廓。
      
       “你再看看。”
      
       “哦。”
      
       我忘记自己看了多久,直至一行行文字对应到一面面旗帜,摇曳在400字的稿纸上,一面一面,一桢一桢的,从记忆里如杏花春雨般纷飞而来。
      
       六岁的我第一次瑟瑟发抖,而不顾母亲使眼色,拿眼睛盯着远方,以惊人的耐力站在母亲身边,紫色的小手不停地摸索着那件肥大的裙子。这个冬天还是那么冷。
      
       父亲拿着个圆圆的东西,慢慢撞进了我的视野里。在将近一米的躯体旁边,那个东西显得不起眼,是块石头?那里一闪一闪的。他越走越近,从那条路上走来,逐渐与视线交织在一条路上。
      
       “拨浪鼓!”
      
       他拿的是一个拨浪鼓!
      
       这时,父亲走到了我的身边,他抬头看着我:看——这是什么?
      
       “哪来的?”我妈的口里多少有些不耐烦。
      
       “捡的。”
      
       “真的么?”我跑过去问。
      
       父亲抬头冲我笑着:“可不么!”
      
       多少年以前,父亲从这条荡着阳光的路上拣来了一个拨浪鼓。我一直这么坚信着,因为当时乌村还没有谁能买到一个拨浪鼓。那个固执的货郎死也不会卖它的。多数时间,我们这些孩子都是拿耳朵去使劲地听。
      
       时隔多年,拨浪鼓的声音在通往乌村的那大片大片的田野间飘逝了。乌村就再也没有属于我的声音。
      
       中阮
      
       我在这里很难见到拨浪鼓。当这种皮质的鼓慢慢开裂和斑驳的时候,父亲在我8岁生日那天给我的那个拨浪鼓的轮廓,却越发清晰,几乎都能从记忆里一把将它拿出来,狠狠地摇上几下。父亲走在村东小路上的情景,让我面对着记忆,面对着你听拨浪鼓摇动发出声音时的暧昧眼神,深深陷入一场怀念。
      
       父亲的话不多,令我为这个矮小的父亲有过短暂的自豪。他在我第五封信发出去的时候,死在了乌村通往镇上唯一一个邮筒的路上。听说,一个过路人的手曾图让他的双眼闭起来(因为他的丑样子太可怕了)可是,我的父亲死死地瞪着。
      
       ……在时间面前,村庄一茬一茬地苍白下去。我在回乌村的路上就想。到家后,母亲在萱堂里坐着,好久也不说话。那条洗得发亮的肥裙子在风里呼呼作响。父亲的长明灯,发出微微的火光。她走进来跟我说:
      
       “他在看着你!”
      
       我知道父亲至今也没有把眼睛,从我的身上移开过。
      
       守灵夜里我们都在父亲长长的脸上忙碌着。父亲的脸因为嘴里塞了半个馒头而显得鼓囊囊的。他在看着我!我知道。但你在西方大路上也要看看道呀!否则,你会掉下奈何桥的。
      
       “他爸呀,你闭上眼吧。”
      
       “他爸?听话。”
      
       “你怎么不听话,闭上吧!”
      
       母亲一边变换着声调,一边拿手摸着自己额头上的汗水。她的眼睛更加混浊了。父亲在她眼里,俨然只是睡沉了而已。看样子她累了。从我走进萱堂,她就在摸那双瞪大的眼睛。
      
       “我来。”母亲愣愣地看着我朝躺在冰块上的父亲走去。
      
       我觉得作为儿子必须让父亲在黑暗中消逝。对一个死人来讲,没有什么比光明更可怕了。就像此刻,从王教授的客厅里顶端投下来的淡淡的灯光。我闭了一下眼,不再说话。
      
       “从这里开始写。”
      
       她做了个手势,让我拿起那个茶杯,我喝了一口。她低声说继续的时候,我以为是让我继续喝茶,就又一次把茶杯端起来。我不习惯茶的味道。我知道给我起名字的算命先生就爱喝茶,他住的离我家不远,在乌村最高的位置上,从他那里可以看着阳光在正午十二时毫无遗漏地覆盖我们村的家家户户。
      
       他喜欢在十二点,一手拿着茶壶,一手拎着个小凳子从屋里走出来。然后,就将坐在任何温度的阳光里等待上门求他看风水、算命、起名的客人。他从春天的第一棵鼠曲草发芽,几乎坐到了冬天最后一只狍子被大雪掩埋。
      
       这个人在我和王教授的讲述里,一直是个神秘的人物。
      
       王教授说,你看!十二点了,正是个走出屋的时候。
      
       她还说,你父亲的眼最后是不是也和这个人有关系?对了,这个算命先生没有名字?
      
       “是啊!”
      
       我真的不知道他的名字。乌村的人从来不喊他的名字。他们在用种神秘的语言交流着。也许,他没有自己的名字,一个给那么多人起名字的人,居然没有自己的名字?
      
       “是他。他最后让我父亲闭上了眼。”
      
       “这就对了。”
      
       王教授显然是很高兴。她甚至站起来,我看到她身后的那个中阮罩上了一层淡黄色。那是她告诉我的,那个可不是琵琶!那是中阮。小仓鼠儿!
      
       在来这里以前,我只知道唢呐,或者更准确点说,应该是喇叭。我们乌村的葬礼和婚礼上,喇叭声都会被一群瞎子吹起,而他们脸上的表情总是平静如水的。我深深地记得他们这种差不多凝固掉的表情。他们来到村里时,无论春秋冬夏,总要有一些人(人群中几乎总能找到那几个人)去听他们的演奏。这些人熟悉他们,他们的演奏几乎是为了他们的,而不是这些葬礼,或者婚宴。这些人有的从很远的地方闻声而来,却只能赶上演奏的尾声而已,但是脸上总是挂着一种不可思议地满足。
      
       我甚至想过他们是不是对此怀有着深深迷恋?
      
       对声音的迷恋让我们变得异乎寻常。
      
       事实上,我也迷恋过一阵拨浪鼓的声音。记得,我曾举着父亲拣来的那个拨浪鼓出没在送葬(迎亲)人群里。在人们的腿缝里穿梭,让拨浪鼓的咚咚声在哭声或笑声里游弋。
      
       ……对二十五岁的我来说,还只是在教授这里见到过它。第一次在一个雨夜走进这个屋子时,我就感到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悬挂在墙上铮铮发亮。后来,她说完关于中阮的事情,我才知道,那东西是声音。
      
       我从高高的椅子上跳下来,把手上的稿纸,放在教授的茶杯边。
      
       她问我:“他用了什么方法?”
      
       我朝她走去,她后退了几步,说:“你要干什么?”
      
       “不干什么。”我的头平平地绕过她腰,在中阮下面,扬起来。我看着墙上的中阮,就像看一个人:圆圆的琴身是脸,琴颈是胳膊,她在抚摸着我对王邦尧教授过去的猜测。
      
       她说:“你知道这有多简单吗?”她指的是演奏中阮。
      
       我伸手去摸着它。飘落的微尘,证明它有段时间,没有被人这么这样抚摸过了。王教授在我身边,抬手把中阮摘了下来。她吹了吹上上面的尘土,然后摸着琴弦,神情凝重地说:“小仓鼠儿啊,你知道吗?只要这样——”她把右手按在弦上,手指一会儿弹起、一会儿挑动、她还说:“这么叫双弹、这个叫双挑、这个是分、滚……多简单啊!”她在表演,我却没有听见声音。那一夜,她说,等我写出最好的一篇文章就让我听。
      
       我想是再也听不见了。不断开始写作的这些文字,离教授心目中的“最好”其实正在远去。我隐隐觉得。
      
       老君眉
      
       我在宿舍里呆不住。一个人时都会在操场旁的一片树林前写这些东西。写的时候,耳畔都是一个声音:从这里开始写。我无数次地中断可能渐渐靠近高潮的故事,不断把开端变换着,我花了很多力气在开端上。当然,我已有点有气无力了。
      
       每个夜晚都在被删改,每个白天(除了上必须的课),我都在开始着。
      
       “我来。”母亲看着我朝躺在冰块上的父亲走去。越走越近,越感到身体被凉风吹得有些颤抖了。我蹲到父亲的头边,把手放到他冰凉的脸上,他的皮肤好像在蠕动,他的眼睛里映出了我的手,我一次次使劲,一次次被他僵硬的眼皮磨得生疼。
      
       “你去干什么?”我看着母亲走出了屋。
      
       “去先生家。”
      
       母亲把算命先生找来的时候,我的手还在父亲的眼睛上费劲。他似乎看见了我,因为我听到他干脆的咳嗽了一下。
      
       “先生。”我叫了一声。
      
       母亲站在先生旁边,戚戚地看着他。
      
       “你写一封信。”
      
       “什么?”
      
       “写一封信。”先生严肃地说。
      
       “写什么?”
      
       “写让他闭上眼。”
      
       我进屋在一张纸上写了给父亲的最后一封信。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们交换信息不再需要那个高大的戴眼镜的邮递员了。
      
       我把信在父亲的头前焚烧掉,算命先生那时早已不知去向,是母亲盯着父亲的眼睛慢慢地闭上。
      
       “他终于走了。”
      
       我起身一看,父亲的眼睛紧紧地闭着,像是害怕什么眼前的事物一样,闭得那么紧。我是离开乌村几年后才想起写信的,给家里唯一识几个字的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在这里的有声有色的学业,还有这里奇异,还处在陌生中的山山水水。好像,我已跟父亲形成了这种信笺的沟通方式。他在另一个世界的时候,谁能想到我也只能这样告诉他这个世界的消息呢。除了这个算命先生。
      
       我的母亲都是叫他先生的。
      
       第二天,先生在葬礼上写了一些大字之后,就坐在萱堂里饮茶。萱堂闹哄哄的,他竟能和平常一样饮茶,也是是很特殊的。那么多人来来去去。跪在院里的棺材旁,面对着很多村里村外的人。我有点不知所措,磕头的空隙儿,眼睛扫见几个头朝下的小伙子正把先生的茶壶托出来,灌完热水再托进去屋去。屋里就传出一串骂声:“你他娘,没听说过温水慢泡!这茶味怕水烫,去把水温了来!”
      
       然后,几个人又倒着挂出来。这些小伙子的腿从我身旁经过时,我也闻到了王教授给我喝的那种茶的味道。
      
       “教授,这是什么茶?”我问。
      
       她呵呵笑着说:“老君眉?!”
      
       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要笑。就觉得“老君眉”这名字真够奇怪的。


52/5<12345>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