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古镜照神,或想象“传统”的方法

发布: 2016-10-12 18:27 | 作者: 秦三澍



        刘化童曾将茱萸诗中频繁出场的“卉木”,归纳为具有普泛性质的“图腾”系谱。诗人虽自辩“不清楚每一株植物、每个细节的名字”(《池上饮》),而事实上,他仅仅是“对植物分类学缺乏必要的耐心” :他的诗从未将某种特定的植物选拔为主导性意象,而是把“植物”这个具有“共名”特征的意象系统整体性地纳入他的诗歌取景框中,编织出一幅错综而无所特出的“群芳谱”。以花草喻人、借花草言志,这一沉淀于中国诗歌传统最底层的文化基因编码,大约可以溯源至诗骚时期;而六首诗组成的《群芳谱局部》中,茱萸直截了当地将花卉与“汉语”/“汉字”并举和关联起来,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向我们展示他作为一位汉语诗人的文化胎记:
        
        让汉字缩小在这种花诸多的别名内
        秘密移植到香气之外,充当调兵的虎符
        
         ——《群芳谱局部•香菖兰》
        
        你残酷地拥有着这样的名字,在高傲的他乡
        我的楔形辞藻开始苍白
        
         ——《群芳谱局部•白玉兰》
        
        在这里,茱萸将汉语的质地与花草的性状关联起来,后者那柔弱却生生不息的特质,被转码(transcoding)为一套整合性的隐喻意义,经由诗人特意打造的语词通路,被前者准确地接收。颇具意味的是,作为花之“别名”载体的汉字,似乎知晓并催动着香气之外的“秘密”;而“在高傲的他乡 / 我的楔形辞藻开始苍白”,是否又暗示着诗人以汉语书写诗歌时的那种难掩的自矜?然而,诗人不仅仅满足于以现代汉语的言说方式,来恢复和重新点燃它可能承担的古典性意义;他不愿将想象力纯然消耗在对古典语境的复述中,而欲赋予新诗作品以更强烈的现代感性(modern sensibility)和现代品格。
        系列诗《穆天子和他的山海经》便是他的初步尝试。它倚仗《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的现成文本,做出类似于“故事新编”的重述和改写。在《山海经》中,“精卫鸟”本事仅有这般简短的描述:“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而茱萸的《精卫辞》经由想象力的调制,将这个“一句话故事”敷衍为缠绕交错、富于立体层次的现代诗篇。
        1980年代中期,张枣曾以新诗文本《何人斯》,对古典诗《诗经•小雅•何人斯》展开逐句对照式的改写,堪称其时颇为先锋的笔法 ;二十四年后的茱萸,则更具胆力地将“原/源文本”(original text)彻底地颠覆和拆解,仅撷取其间零星的碎片,“凭空”创出一个完全独立于“前文本”(pre-text)之外的新文本。毋宁说,诗人更认同“pre”(“前”)这一仅暗示了文本生产之时序先后的提法,却不愿承认“original”(“原初”、“本源”)一词所暗示的等级制意味——那种依附、从属于“权威”文本的差序关系。《精卫辞》有意忽略和抛弃了《山海经》文本中的叙事框架(尽管它毫不复杂),以及其中关乎精卫之原生地、性状、身世的一切信息;诗人仅仅抽取了“精卫填海”这最表层且人所公知的文学常识(一如在《卉木志》仅仅借用了“屯卦”最初级的意义),他所看重的,是如何重述一个与现代情感及意识结构相吻合的新型故事,如何书写出“桃花如今是满树的 / 我们拿锁骨交换月亮”这样“形似神不似”的诗句。而“即使雇不起人点灯 / 也不用摸黑 / 在东海之滨搭起高高的帐篷了”,诗思似乎已溢出古典语境之外,而在现代日常细节的缝隙间恣意漫流。
        这组以《穆天子和他的山海经》为总题的组诗,还有如《刑天舞》这样更具有美学激进性的篇什:
        
        我要换身新的袍子
        绿色的、干净的袍子
        跳刑天舞
        
        他给了我一只杯子
        “喝点水吧,它能让你的嗓子
        少冒点烟出来”
        我想起了那个叫瓦特的男人
        他改良了蒸汽机
        眼前的刑天,神色忧戚
        为接下来的节奏和动力发愁
        
        我们可以携带马达上路的
        不跳刑天舞,还可以胡旋
        你先逃吧,越远越好
        我会在你斧子的桃木柄上
        狠狠地咬一口
52/5<12345>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