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拔火罐及其它》(几篇随笔)

杨典 发表于: 2008-11-22 21:33 来源: 今天

拔火罐及其它




拔火罐与文明



    春日写作疲劳,再加上起居无规律,体内多有风寒,于是常“拔火罐”。此术与点艾草、刮痧等都属于针灸之“灸”的一种,虽毋庸艾草烟熏,却也算引火烧身,灼热肉身。不过现在先进多了,不必用真火,只需以抽真空器导之即可。寒气自体内出,如蛟龙、如游丝、如一线幻影……以紫黑斑点渗出皮肤为第一表征。处理寒气,中国孩子自小就有。此事让我想起童年的“高烧时代”,那时中国药物有限,母亲常用瓷勺羹沾着菜油在脊背上给我刮痧,直刮得脊背与脊椎血红紫黑,虽然疼痛无比,却真能退烧。
    中国人讲爱人叫做“疼人”,一切慈母所谓“疼爱”,以刮痧为最也。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中医从不把人体之疾病看做是病,而是看做不平衡,不协调。看做是邪气,寒气或风气。所以古文称感冒也做“风邪”。当然,你就是读完《黄帝内经素问》倒背《灵枢经》或《伤寒论》以及《类经》、《难经》和《本草》,也不能成中医。中医是经验科学、自然科学与玄学的混合物,精通《周易》且临床多年之后,或许才可能具备一点感觉。毛泽东曾说:“中国人对世界有三个贡献,中医、麻将和红楼梦”。有点言过其实,起码麻将就不知道好在哪里,反正我一点也不喜欢,属于恶俗。但是中医和石头记的确是好东西。这几年有人认为中医是骗术,是江湖郎中与巫术的结合,尤其现在中西医结合之后中医受到的冲击。其实这是废话。任何行业都有庸才和骗子。就是古琴家,若不好好练琴也还都上不了台呢,惶论人命关天的医学?论外科手术、化疗或止血急救等,当然是西医见效快。中医应该当学生。但论治疗慢性病、针灸与养生学,论对人体微循环系统和精神病学、心理病学等方面,则西医连给中医当学生都还不够资格!因为他们首先还要学汉语,等他们再把“医古文”学明白,黄瓜菜都凉了。三年前曾流行《思考中医》一书,说到现在的中医院之所以庸医太多,主要是由于不读经典,而且胡乱开中成药。这个医学界内的普遍问题我不懂。但是我却知道为什么学中医的孩子都不爱看经典,不爱钻研经典。真正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式微和忽略。孩子们对古代文化艺术、对文学历史根本不关心,没有人引导他们去爱古诗、爱古书、爱诸子百家,爱琴棋书画。中医学院的学生刚下了古文课就上网去了。他们对中医的理解境界还不如西医,凡遇感冒者,一律吃康泰克了事。他们不懂,病菌都是一样的,可生病的人却高矮胖瘦男女老幼全不同,怎么能都开一种药呢?学点《千金方》就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怎么能不考虑到患者生病时的环境、年纪、季节、性别以及生理局限和心理原因?
    就是请客吃饭还容易众口难调呢。
    这就是问题之所在:对个体差异重要性的集体无知。
    我说这些除了因为最近拔火罐之外,还因为我一直喜欢中医书里的插图。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画一些有针灸图符号的绘画的原因。虽然绘画是表象的东西,但却能表现一个人真正的精神倾向,以及他所生活的民族与土壤。我们的母亲或亲人,好像天生就会用这些中国特有的方式给予我们爱护。医家是道家的支流,道家是周易的支流,周易是上古连山、归藏与冰河时期华夏文明的支流。扁鹊熟谙政治,华佗深解动物,张仲景精通音律,李时珍是文学家,而孙思邈、葛洪、陶弘景、魏伯阳、朱权、傅山、叶世开等都不过是道士罢了,黄帝与岐伯则是很大一群文化人的总和。广而言之,范蠡经商、吕不韦编书、张衡写汉赋、祖冲之写志怪、苏颂发明了第一台时钟、沈括是斫琴家,乃至郦道元、计成、宋应星等人之书,又怎可以一般格物论视之……?中国自古分类学就不发达,正因为如此,读书人才什么书都要看,所以中国古人天生就是些“百科全书派”。中医们亦然。所以,作为医生的鲁迅当年意识到,要医治文明的慢性病,靠西医是远远不够的。我的意思是:饮水思源,虽然现在谁都可以自己拔火罐玩儿了,但是大家还是应该知道,打开古籍,你会发现留下中医这笔遗产的,和留下六经、道藏、二十四史、书法诗词杂文、乃至星、相、丹、占卜、禅、兵法、风水、阴阳学、太极拳、围棋或古琴的,其实也是同样的一批古人,中国人。只有对传统文化的整体与美都充满热爱的人,才会真正理解望闻问切中的伟大智慧。



神的补丁



    在灯市口旧书店,花高价淘得繁体竖排老版《新旧约全书》,或许是一位教徒所遗弃、丢失或变卖之物。此书书页枯黄厚重,字体大,且书中夹带有一枚血红色的刺绣旧书影,上绣“仰望主”三字。看来十分怀旧。在全世界的图书中,圣经是拥有版本最多的书。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圣经,而且每种语言还会派生出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译本。所以,每次我在旧书店看见有品相好的圣经,都会取下来翻翻。因为这总是让我想起博尔赫斯在《沙之书》里所描写的那本神秘的圣经:没有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你看见过的插图在第二次翻阅时再也无法找到,最后,当你把它放进图书馆的尘封的书架时,它就会像沙子一样消失在亿万册古书里……   
    这本也许翻译自民国前后的《新旧约全书》,是有眉注的,中国古籍式的版本。没有定价和出版地,没有年代,书脊也早就散落了,代之以一块朴素的黑布。犹如一块神的补丁,给我以无限幻想。此书也没有任何前言与介绍,没有后记与译者名。但因为它的古籍式印刷,所以让中国人看起来是那么地亲切,仿佛不是基督教的书,而是一册道藏,一册诸子,或是一册什么志怪孤本之类的书。它真的好像梦里的一本书。只由于扉页边角稍微有破损,于是小裙子还细心地帮我用宣纸粘补了半天。不过,这让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长老受伤的前额了。在现在一般的圣经通行本中,耶和华都被翻译作“神”,天主教《古经》译作“天主”,而这一本则是译作我们最经常听到的,本来自道教的那个名字——“上帝”。
    今日为清明,是寒食节、介子推、重耳、踏青、扫墓、杜牧诗与清明上河图的日子。北京最近满街开的是桃花和玉兰,耀眼夺目,绚丽无比。
    但在这粉饰太平的春天,一种来自宗教情绪与神性的黑暗,在我的心中,却反倒显得更加真实和重要。当然,我非任何教徒。而在那些藏密、道、意识形态、拜金主义的谎言与欺骗交叉横行都市的今天、以及各路高僧与“等待戈多”的孩子们混淆了欲望的全球化时代:我不再相信轮回学说、白日飞升或者逍遥游,我宁愿相信在科学、自由、大自然与物质的核心,也定会有一场内心的“最后审判”。衣服破了可以缝、电脑有病毒可以杀、就是国破家亡了也可以再复兴文明……那么灵魂呢?我宁愿相信,再奢侈的欲望无底洞、强权、专制、财富或暴力,再固执的文化痼疾与恶习,一定也会给有良知的人类留下一块黑布,一个补丁。
    否则,老天爷就真的是瞎了眼了。  
    否则,这个世界就真不值得我们居住、认识和爱。不必存在。


灼 灼


    最近北京的桃花开了,于是阳光灿烂的时候,去了植物园。那一天我36岁,那是树、庭院、小裙子、热带雨林、梁启超墓、香山、酒、卧佛山庄和雷音琴舍混一的一天。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的,人生可能有很多逃避与无奈,但如果你内心中不惧怕沙漠,那就会充满灼热的光辉。香山有个道家琴友邵天泽,披发结庐,四季一衲,自修琴馆教学于东门外两年有余,最近又在建书院茶社。天泽夏不用扇,冬不燃炉,须髯飞扬而神态淡定,除古琴外,尚善太极拳、书法与绘画,是一个精于艺术的居家道士。他有着严重的复古主义精神,为人也十分谦和宁静。我们一起喝了两次酒,大笑而归。整个香山桃花遍野,玉兰烂熳,花气袭人,犹如美的皮鞭抽打着我们的呼吸。不过在整个植物园里最让我感动的,却不是花朵与古树,而是沙漠植物,仙人掌、金琥或棍棒。过去我一直不太喜欢仙人掌科属的植物,觉得僵硬古怪。这次,当我经过万花飞落的山林后,忽然进入大型玻璃温室中,看到犹如刀剑和古堡一样刺入天空的量天尺、巨大的剑麻群等植物时,它们那种顽强的、在戈壁荒漠中挣扎怒吼的生命力,一下就撞击了我的灵魂。与之相比,一切山林里的花草、池塘边的杨柳甚至松柏,都显得那么地脆弱和小气。仙人掌是植物中的雷电、重金属和鬼雄,是静态生命里的苦行僧和愤世嫉俗的狂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它们都显得那样地挺拔和骄傲。在烈日的烘烤下,它们才是真正的“灼灼其华”。大温室中就有一颗死去多年的仙人树的骨骸,依然坚硬无比,据说沙漠中的墨西哥人可以用它来盖房子。天泽在喝酒时说:“道家认为人是可以在天上飞的。”不过对我来说,飞并不重要。蚊子都可以飞,不算什么。你买张机票也行。在世界的暴风雨面前,我还是更喜欢站着,脚踏实地地站着。就像植物们那样,哪怕是死了,也都是站着的。今年我36岁了。36岁这一天,我突然渴望自己能有一个仙人掌似的意志,而非花草般的命运。在森林与野兽之梦一样的生活里——不是夭夭,而是灼灼。






    今天我想写点什么。但我什么也写不出来。那就不写。可是活着就只能写。做事的人没时间写作,写作的人也没时间做事。因为人们认为写作不是事,起码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下士立言嘛。下士杀人用墨盘?那有点太演义了。就像电影编剧那样,不能杀人的人,那就写点杀人的故事吧。其实世界是假的,写才是真的。真事都是写出来的,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往往都是假的。今天我想写点什么。叙述是一种毒品,会很上瘾。叙述就是幻觉。我爱叙述。有时候是在心里,有时候是在纸上。先有叙述,后有世界。当我们没说山水的时候,山水就不是山水,而是……远处模糊而凸凹不平潮湿混沌乱七八糟有石头流水和森林的莫名其妙的一团。那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说山水,那我们就什么也不能说。如果我们说了山水,于是就有了山水。如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语言就是神。若没有语言,甚至神都没有进入世界的途径。世界要存在,首先要有存在的可能性。叙述就是可能性。一切宗教、理想、乌托邦、艺术哪怕是拜金主义,也都是为了一个真正的世界有存在的可能性。你要是有足够的钱买也行。现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空的。太假了。谁说你就是你?你的家就是你的家?你爱的就是你爱的?你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你的灵魂就是你的灵魂?都是骗局。你把电脑关了,这些东西就都消失了。就算你自己坚持,但是别人也会离开,忘却,背叛,失语或死去。你对于世界终归是虚无。只有当你说话的时候,无限黑暗的世界里才有一丝光线。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无生于哪里?我告诉你,无生于叙述。以及对叙述的记录:写。



小自在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下午没精神,黄昏打瞌睡,晚上睡不着……这就是和平时代的生活。生活是什么?一个被洗脑后的圆满的骗局,一个被各种压力所垄断的理想罢了。有人把自己的日子排得很满,恨不得每小时都有事情充实他,但这正是空虚之所在。一个人太忙是非常可疑的,如果他还总是强调这种忙,那简直就太可疑了!我相信他一定是孤独的,不幸福的。我也很忙。可是你看,鸟儿、狗、虎狼和鱼群,每天都在觅食,为了一星半点野地里的米渣,一块剩肉或一些青苔,它们就要耗尽自己所有的时间和体力。但是,它们却显得是那么悠闲、那么放松、飘逸地盘旋在山水里,仿佛有一种伟大的自在。你我都是忙人,却远远没有这种大自在。邵雍诗云:

            卷舒万世兴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           
      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

    你做得再大事,还能大过万世兴亡和山水日月去吗?而连它们的精神也是可以“闲看”的。为什么就不能闲着呢?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能闲着,闲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创作。创作与清闲是相对论的关系。中国古人最懂得闲暇的哲学了,喝茶、捏脚、嗑瓜子、晒太阳、写字、做饭、下棋、唱戏、养花种草、睡午觉……别觉得只有搞公司挣钱、越野冒险或者出国旅游才是生活,激情的法则永远是内向的。你进入了“人闲桂花落”的情境,才能真正感受到“月出惊山鸟”的壮丽。闲是丹田的火焰和种子。闲是断肠者胸膛里的暴风。譬如晚上洗澡时你进入水的那一瞬间,譬如你在读书、做梦、剃头、练拳时,或者你正在喝茶,忽然闻到潮湿的气味,看见春天的雨珠第一次打在玻璃窗上的时候:那才是真的好,真的静、真的自在。



王八图说


千年王八万年龟

一入江湖岁月催

闪电浮生谈笑过

缩头天下无是非


五百年前曾对饮

五百年后犹酩酊

甲骨烧出文字狱

不如长醉永不醒
   
    前几天说了半天王八,可我的窗前还养着一只乌龟。它在铜盆里自己磨皮擦痒地打坐了几个月,近日冬眠醒来,开始吃点东西。仔细一想,其实乌龟是个好孩子,“四灵”之一,古人常喻之。为什么后来就变成骂人的玩意了呢?估计就是因为它太长寿了。人活得太久,就成精了,处处心机,随时缩头,明哲保身从不为天下先,于是很不讨人喜欢。但是这毕竟是人的事,实在与乌龟王八无关,尤其与王八蛋无关。孩子能有什么错?何况还是胎儿。可是中国人都太特殊了,专门拿孩子当枪使。不是说他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就是说他们是不肖子孙。于是有了变态的二十四孝,于是有了“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有了宝玉对家的愤怒与放弃,于是也有了“救救孩子”。但世界从来就不是他们的。当然,也不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不是他们的。华夏文明是从甲骨文开始的,所以,我看中国的一切都带着点乌龟精神。无论是古鼋、赑屃、甲鱼、鳖、团鱼还是海龟,祖宗都是一个。王八即所谓“忘八”之谐音——据说是指你忘记了教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项大人们发明的规矩。而在这个五千年规矩的乌龟壳底下,长寿的祖宗们总觉得他们是对的。孩子们就像大晚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圆滑得跟个王八蛋似的,永远只配躲在黑暗里。明天是什么?那只能从西方的天气预报中得到消息。



影子年



    过年了。世界看上去还不算太行尸走肉。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已经是第三次自己一个人过春节了。高窗外,看天下的礼花鞭炮铺天盖地,星罗棋布,壮丽得好像一场无边的战争。在密密麻麻的喧嚣中,我越来越爱这难得的寂寞,难得的独处。我想象着、体会着和这个世界的距离:亲人很远,朋友都回家了,大街上几乎没有人,风有点冷,墙上的书与身边的琴依然宁静……过年似乎与我无关,但这里却是真的美,无我的美。   
    大概是因为这时只剩下了自己,人就反倒有了“无我”之境。   
    现在的这个我,只是“无我”的一个影子。   
    我想,人都要懂得享受自己的影子,而不是肉体。譬如,年,就是人生时间的影子。记得特拉克尔在《年》中有这样的诗句:

       一只昏暗的野兽,沉醉于紫罗兰的芳香   
    夜,摇曳着麦种和它忧郁金色的影子……
   
    影子其实是人心另外的家,最隐蔽的一个家。所谓“对影成三人”。影子、我与无我,构成了这个节日黑暗深处的大团圆。此外没有别的团圆。春节是四季的影子,寂寞是喧嚣的影子,无我则是一切我相的影子。除夕,自己沏上一壶青饼茶,写写字,读读《脂本石头记》,整理一下窗前的花草,点一根檀香,接几个久违的电话……所有这些都是生活的影子。但我以为,这些影子却比肉体来得更好,更惬意。今晚明月朴素如灯,宣纸温暖。桌上无酒,但我却充满醉意。推掉了几个老朋友的晚宴邀请,因为我实在不想把这时间浪费在饭桌上。我宁愿做“一只昏暗的野兽”罢了。   
    过年了。这一年真长啊……我真的好像活了半辈子了。


孤 僧



    花前月下,无法无天,此中有癫僧性情。
    红心白骨,身内身外,到处法自然精神。
    人类文明有一支来自误读。有语言的误读,也有图画的误读。如文革时,毛泽东曾说自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在中国本是家喻户晓的歇后语。但当时西方媒体竟然将此话翻译成:“中国的毛说,他是一个在雨中打着破伞云游的孤独的僧侣”。在这里,暴力奇妙地变成了美学。所以说误读并不一定是错误,而往往带给人另外的神秘意境。绘画也有自己语言。包涵有神秘主义真理的涂鸦之作历来如谜,不堪为学人道破。如河图洛书、岩画、敦煌、内经图、推背图、陈抟画圆、来注易图,乃至欧洲中世纪羊皮卷、布莱克版画、杜雷素描、维京人航海地图、基督教密码、埃舍尔版画、达利意象、叶芝诗插图……中西玄画多有,破解索隐,此后世文明之脐也。夜深人静,对纸冥想,一切空白如镜,脑海中突然浮过万千念头,诡异色相,即为世间法。造化不在远方,全都在尔等五指山下。你只要胆敢信手拈来取而图之,画而隐之,任他人永远揣摩个中奥秘,无限暗示,定当明了此为艺术者一大自在也。

   

                                                                                                   2007年 北京


[ 本帖最后由 杨典 于 2008-11-22 21:39 编辑 ]

最新回复

海客 at 2008-11-23 02:53:23
真正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式微和忽略。孩子们对古代文化艺术、对文学历史根本不关心,没有人引导他们去爱古诗、爱古书、爱诸子百家,爱琴棋书画。

---------------------------
言之有理 !!!!!!!!!!

鄙人正在身体力行、沿着杨老师说的这条道路前进中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11-23 03:58 编辑 ]
海客 at 2008-11-23 02:54:33
卷舒万世兴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           
      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

    ,激情的法则永远是内向的。你进入了“人闲桂花落”的情境,才能真正感受到“月出惊山鸟”的壮丽。闲是丹田的火焰和种子。闲是断肠者胸膛里的暴风。
------------

拍案!!!!!!非心静自在之人不可悟之

搞公司挣钱、越野冒险或者出国旅游”是生活,也有激情。只是现代人忘记了 激情的法则还有的是指向内心的 而且指向内心的激情是不会象前者一样,总会厌倦;它是激情如泉 永不枯竭!层次更高

         凡品如何识得?

现在一说高雅就是打高尔夫、开游艇了 ^_^,几个和非物质遗产有关?呵呵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11-24 09:43 编辑 ]
张伟良 at 2008-11-23 07:41:07
中医的家什,有时候药到病除。
杨典 at 2008-11-23 10:02:40
海兄读的到位,多谢。
张伟良 at 2008-11-23 14:37:32
内心的私塾抵抗、喧嚣了文字的风雪夜。
冰夕 at 2008-11-24 01:54:13
神的补丁

    在灯市口旧书店,花高价淘得繁体竖排老版《新旧约全书》,或许是一位教徒所遗弃、丢失或变卖之物。此书书页枯黄厚重,字体大,且书中夹带有一枚血红色的刺绣旧书影,上绣“仰望主”三字。看来十分怀旧。在全世界的图书中,圣经是拥有版本最多的书。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圣经,而且每种语言还会派生出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译本。所以,每次我在旧书店看见有品相好的圣经,都会取下来翻翻。因为这总是让我想起博尔赫斯在《沙之书》里所描写的那本神秘的圣经:没有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你看见过的插图在第二次翻阅时再也无法找到,最后,当你把它放进图书馆的尘封的书架时,它就会像沙子一样消失在亿万册古书里……   
==========================


有着古意盎然之味的往旧书摊寻宝的日子。
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偶会带我到中华商场旧书摊找绝版书
呵,那样寻宝日子,已距离我好遥远年代的心境了 --


  #######  #######


还有,看着杨典写着小小篇的短文真惬意。虽然看似轻简却抒之
不易的有其灵魂主体的意涵、事件、个人思想、体察生活经验...
等,让读者随着阅读而翩临的浮生片段。

[ 本帖最后由 冰夕 于 2008-11-24 01:59 编辑 ]
张伟良 at 2008-11-24 11:40:53
中医的拔火罐分组别使用。
李大兴 at 2008-11-24 23:48:49
我两岁时,曾被“四大名医”之一的赵炳南先生治病,后其弟子更曾救我从鬼门关返回。
少年时,曾与一位神医高人交往,以后有时间会写一下。
总而言之,中医是文化传统之一部,当文化传统趋于消亡时,中医也难幸免。
海客 at 2008-11-25 00:00:15
可是中国传统文化顶多只会式微,消亡是不可能地!

中医也一样  它具有西医没有的独特的生命力  两者可以互补的

大兴兄 别太悲观了
杨典 at 2008-12-05 10:13:33
中医民国时差点被废除,最近几年的情况好一些了。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