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烈士窟》(2002,小说)

杨典 发表于: 2009-11-15 16:17 来源: 今天

《烈士窟》




[ 本帖最后由 杨典 于 2010-9-20 17:35 编辑 ]

最新回复

海客 at 2009-11-15 19:34:34
太好看了 !

谢谢杨典好文
张伟良 at 2009-11-15 19:47:29
三段论——结构了万家的记事本,意识流中快乐的荒诞。
杨典 at 2009-11-15 21:43:30
谢谢二位来读。
海客 at 2009-11-15 21:44:53
又看了一遍 再顶
陈律 at 2009-11-15 22:14:02
“那就是这次抢劫事件唯一的痕迹:一个忧伤的暴徒留给她的念想。”

         ——喜欢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问好
陈青 at 2009-11-15 22:17:48
古老的戒指:是个神秘的“空洞”
      是那最大的“红色的圆”




“这个世界有很多神秘的洞。”
“那就是这次抢劫事件唯一的痕迹:一个忧伤的暴徒留给她的念想。”

念想就是那个神秘的洞。因为念想就是个圆。“忧伤”就更是个洞。是个“空洞”。而且是个“涡旋的圆”。一个暴徒的温柔,是一种凶狠的温柔。张力极大。像做爱?像的。圆本身就很性感。如此,这古老的戒指,更是摧枯拉朽的性感。极“色”。 

所以这个有神秘的深和一种大动静的圆,也就是,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原来生活可以很性感?)圆,就是我们不可全见的生活,的一个,可见的,抽象的“形”。是那个“有”和“无”最终统一在一起的,那个所谓“道”的,最完满的“象”。生死最终画了所有人的圆。只不过画圆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手。(谁的手呢?哈,是“神”!)

所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标题里的“烈士”。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次“抢劫事件”,留下的都是一样唯一的痕迹,也即是“红窟”

我把这标题翻译为“红窟”。是“一个带血的圆肉身”。这“带血的圆肉身”必会“哭”。以暴力或以情以泪或以字哭,都是哭。雪芹先生写的是“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此处,杨典写了个万缨和福奔,戴月和刘雄,暴徒“万鹤”和姑娘“刘动”的“红哭。(如果不是过度阐释,杨典此篇小说人物的取名上,一样有深意。人物的名字也是在画一个个圆。尤其是这个“万”姓,和这姑娘名——我看成是“流动”。且止不提。)

这两句极醒目。过目不忘几乎。我也是喜欢。可是罗丹会砍掉他最喜欢的巴尔扎克那只手,就因为它最醒目。

这好像是个问题。当然,也可以不是。

没这两句,起笔和落笔回不到一个点,就不是个圆圈了。阿Q的手临刑前画圈,也要想着一定画圆了它去呢还。所以,我愿意把这两句,看成是一种潜意识的,手的惯性动作。阿Q都尚且有此心。杨典更该有。因为他画画人呀。再说,“自圆其说”这个成语,是不是也证明着,圆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早就无意识中影响了我们的日常言说。更何况写作?

何况杨典还发狠地往这个圆里去过。写过篇我读了很发“晕”《“〇”史》(2003年)。晕”,其实就是不停在画圆的结果,是个“球”状心理体验)所以,我把这两句,也当作是那个论的一个,他写作中的,显现。所以,又愿意理解为,是杨典极为有意识的写。

其实罗丹砍掉巴尔扎克的手,也可以解释的。罗丹不要醒目的手也是为了要个圆圈。不过他要的是个“晕圈”就是一条没有宽度的封闭曲线的“晕入”。像是电影镜头的“化入”。让雕塑甚至化入到它周围的空气中。

所以,砍和不砍,显隐不同而已。

而在现象学看来,任何意向活动(写作,自然是一种非常醒目的意向活动),都指向意象的对象。随着这个对象而去。所以,所谓意识流,意识就是一个“流动”,
其中任何一个“意象”,都带有必然的边缘,是个“晕圈”。所以,即便去掉这两句,这小说,还是看得见一个圆。因为它本身的结构,就是个圆形。分三节。3就是“众”。也是“万”。3就是“万家”的故事,众生的“大圆”。(只不过要从一个“窟”底下开始被搅起)

综合以上所述,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仅从句子的漂亮上,我理解为是,这小说圆结构的一个性感亮相。就像杨典那个《“〇”史》帖子里的红色标题。这两个句子,就是这“红色”,是“色”。(不仅是这小说的,也是我们生活的“色”。当然,您可以马上想到“空”上去。圆,本身就是个“空”)

粘贴一下那标题:





”史
(圆史)


我把这当作他故意做的。有意味在的。就是为一个“空”和“美”。(江左先生从杨典此文的写里有性感之感,我从这标题里有感)。因为“〇”就是“窟”,是“哭”,是“泣血”。所以,“窟”就是红色的,是性感和美。同时又是个“空美”,一如“空花”。

还有个证据也说明了杨典对“〇的敏感,再粘个他帖子的标题:
      《O点的鬼》
您看,非常明显的手的动作,多了一次。还是红色。也就是说,他要的就是,这个醒目。这个“色”。或者这个“空”的“红色”醒目。“肉身”即是这“红”圆圈出来的一个“空”。


所以,私想下,这首尾二句被他如此写来,也是一个道理了。这种意识,就像那首《电影票》里的这两个句子——“票贩子已将所有的人生对号入座”,“我就是个群众乙”。末日丫鬟先生说此二句如闻木地板的二楼影院传来的跺脚声。而杨典却说,他最不愿改的就是这两句。还是有道理可说的,他要的就是夹着“重音”甚至“杂音”,就是一个“混”着来。这是搅动“涡旋”的底下那个“力”。就像他的古琴去和窦唯的“不一定”乐队合作一样,明显不搭,但要尝试搭一下,所谓“不一定”搭不上了还就。

也就是我理解,某一个“点”(他写过一篇《点》)的醒目,在杨典而言,是他作品的风格之一,甚至当这醒目成为读者的“刺目”,他也不管。就像《石瓢》中的“坐在一朵花边痛饮哀号”。柏桦先生也觉得“哀号”是“重词”和“露词”。我理解为,对于杨典,可能不是词语和句子的问题了现在(因为他肯定知道这是个“不和谐音”),而是一个,心境和心性,的问题。心里有某种“力”,这“力”就会借词语破而出,作者本人也管不到了。“涡旋”自行运动。

这种“破”而出的用词,或者句子,杨典文章中很多。《诳》也是寂静中破出来的。火炉也被三角形的瘦子夜破得很冷。太阳也要破。朝霞也要破。这几乎是他近来帖子的一个标记。而这种即兴之作的好,似乎也表明,他处于某种玲珑剔透的写作状态。也就是说,日常,对他,处于一种,自明之中。一切无不可以为诗。因为,都被他整到一个生活的圆圈里去了。而这其中,肯定有“破”。就如所有人的生活都一样有这“破”。

所以说,这种“破”而出的词,本来就是生活这个“圆”里面“在”着的。他只不过在尝试让这种“破”向着“圆”而去,通过搅起“涡旋”那神秘的动静。只有那最终被搅起的大动静,才是,最后和最终的“大圆”。(他也画过“涡旋”,坛子上有贴)

为了“圆”,必需有“破”。是“破”在成全这“圆”。(也许这只是在今天的中国还如此写作的独立写作者的一种,“人的境遇”的,必然表达途径。所以,他老用“鞭子”鞭破事物,甚至天上那只月亮。更不用说一只松花蛋了。连汉字在《狂狷》一诗结尾都七零八落了。)

所以,即便是刺目的句子,存在,也是合理的。因为,存在,正是如此“在”着的。是个“破在”。


以上,全为随想随说的个见。哈,又自圆我说了一次。我也要圆。好玩。就是写到这里自己也有点“晕”。
南屿 at 2009-11-16 00:52:09
我只看,不评论,确实好看。小说就要故事好,没有好故事,我就不读。顶。
陈青 at 2009-11-16 01:03:48
南屿,故事没好坏好不好的?是说故事的方式有好坏是不是的?好方式说出来的故事您才觉得是好故事是不是的?
南屿 at 2009-11-16 01:20:09
我知道,叙事的角度也重要,小说家就是讲故事的高手,杨典说故事很刀钻。 就象罚点球一样,打正了,被守门员很容易扑到,打偏了,就打飞了,杨典是擦着门框进去的,让守门员就是扑对了方向也无能为力。这就是杨典的特质。
陈青 at 2009-11-16 01:27:01
同意您。他是剑走偏锋的人。所以字里到处都是刀光剑影的“破”。破门也算哈。
夜猫子们要严肃握手下的。 冬天的夜嘞。嘎冷的k!
南屿 at 2009-11-16 01:33:42
我们这里,虽然天气有所变化,但我还穿短袖衫。
陈青 at 2009-11-16 01:36:12
天真不公平。杭州这边落雨还。
可是,天真真是开阔明朗的好呀。
灵丹 at 2009-11-16 13:43:12
几日不来,俺看完好故事,再看评论着磨了老半天这陈青的字句咋个和好土好相像哇,再翻原来好土翻青了。。
陈青 at 2009-11-16 16:49:52
灵丹,土总是要常翻的哈。不过名儿就翻这一次好了。
阿乙 at 2009-11-16 18:24:39
说不清楚,就是一种很模糊的味道,似是非是不全是。有点雾里看江山的意思。
这就是杨的特色吧。太清晰了可能不好。

1.第一段,文白夹杂,彷徨挣扎,有些别扭。
2.刘动和万壑的信赖过于传奇,何况一双父母都被撞杀了。
杨典 at 2009-11-16 18:30:55
谢谢阿乙兄的批评,很有道理。尤其第二条。实际上最开始我是想实验用文白写,后来改了。而刘动属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只是我没有展开去写人质的心理。因为那样就太长了。我只想短一些,再短一些。
阿乙 at 2009-11-16 18:44:34
想到可能是那个斯德哥尔摩症候。但是我觉得阑尾可省,肋骨不可省啊。
有一两句出来可能都不突兀。
陈青 at 2009-11-16 18:45:39
楼上二位在说暗号。听不懂阿。百度?
杨典 at 2009-11-16 18:47:41
是的。谢谢你的建议,让我想想该如何改一改……
杨典 at 2009-11-18 16:10:21
谢谢南沙和陈青。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