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假书、伪图与化名》——谈诗人万夏及对几本图书的忏悔

杨典 发表于: 2008-11-10 22:45 来源: 今天



假书、伪图与化名


谈诗人万夏及对几本图书的忏悔





    早在1986年左右,我就听身边的人说起过万夏。
    第一次见到这个人,则已是在1993年或1994年前后的一个夏天。一个老朋友拉着我去找他喝酒。
    在大街上,他点了一大堆鱼、龙虾和啤酒,狂谈文学。
    然后,我们都喝多了,站在大街上吐。
    这之后和他几年不见。第二次喝酒已经是90年代末,在他家里。我们再次喝醉了。事后我才知道,他那天半夜爬在厕所吐了半天……
    从第一次见万夏时,他就已经在做书。我记得,那时他正和一群书商都寄居在一家宾馆里,人群往来,嘈杂无比的环境。他当时正在操作一本莫拉维亚的对话体小说《内心生活》。因为书中有一些准色情的段落,那书当时还卖得还不错。在我的印象中,早期的万夏是豪爽的、大气的、挥金如土的那种成都人。他骨子里热爱美食、酒、植物、摄影和古玩。他喝酒的时候意气风发,侃侃而谈,从水浒到烤羊腿,从女人到摇头丸,从绘画到书法,从古琴、屏风到海子的死;他的屋子里养着许多的花草,冰箱里藏着从四川带来的腊肉,客厅里放满了从内地收的佛像、汉雕、干花、朋友与字画,两只暹罗猫徘徊在走廊里,而厕所里也堆满了临时读的书……总之,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关于他早年的很多风格,关于非非、诗人集会、第三代宣言、办汉诗杂志等江湖事迹,柏桦在《左边》一书中曾已有过准确的描述,毋庸赘言了。
    毫无疑问,这都是万夏作为诗人的最好的一面。
    我当时十分尊敬这个诗歌前辈、朋友和爽快大气,时常仰天长笑的诗人。尤其他的乡音,让久居北京的我更觉得亲切。
    他最让大家熟悉的诗大约是《吕布之香》:

一次突来的杀人冲动,一些香气吹过来
竹子里的衣衫正薄,吕布
君王昨日栽花,今天你爱也爱不完
一杯残酒饮到醉死
想英雄就英雄
一夜浓睡似醒非醒
帘子外的秋雨细致深长

今夜还有另一些人不能独睡
有的花要醉,有的血想剑
全部美人等候毒酒
吕布,秋天收割你的头
细绸上的桑麻遍山乱绿
红藕边的裙裾,一种相思
而镜子里的人物一错再错
又在一场江南的大雪中怨恨春晚

去年是雪,今夜仍旧是雨
吃人的马云游不散,悬挂的头难道不是你
吕布,可能的丈夫泪流满面
不可能的英雄到处寂寞
吕布,只要心中的果子结满
那些从深帷中逃出的伤心气流
还有谁不被吹到
吕布,只要最大的敌人日日更新
零乱的芳香肤色正浓

    够了,我不再引证了。无疑,万夏过去的诗是幽美的,烈艳的。他曾幻想成为一名画家。他早年的组诗和长诗等,充满了迷人的恐怖美学和诡异的意象,是一场词语的宴席。读过的人都留下狄兰·托马斯式的记忆。而他的散文和小说又显得朴素得惊人,几乎让人觉得像是废名的那种笔触。
    但是,那个为文学与艺术的万夏,并非是这个为人生的万夏。
    在我后来的眼里,他是一个被时代撕成两半的诗人。
    他甚至经常让我想起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那篇叫《分成两半的子爵》的小说。我把他和他过去诗对不上号。
    说起来我和万夏还算有一些私交。但为什么我会这么看?
    这是因为,后期的万夏的确发生了让人意外的精神质变。
    万夏因1989年事件曾在监狱里呆了两年。每天擦地板,坐硬铺。这两年我相信对他的精神有很大的异化和改变。
    出来之后,他不知道干什么。90年代之后,第三代诗人渐渐退场。万夏和潇潇一起主编了《后朦胧诗全集》。然后,他就开始了正式的销声匿迹。因为接下来的那个时代,诗歌不再是社会的焦点,大家更关心商业、摇滚乐、出国和电影。诗人的社会角色从八十年代的主角,直线下跌,急速蜕变为一个笑话。谁若说谁是“诗人”,跟骂他差不多。诗人一度成为酸文人、幼稚、无能、弱智与混混儿的代名词。
    万夏也开始做图书,和很多诗人一样,他蜕变成了一个书商。
    九十年代末期,当初所谓的“莽汉主义”代表人物,自己创办了紫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主营也是图书。万夏很勤劳、努力,且非常善于经营,晚睡早起地干着,生意也越做越大。记得911事件发生时,他连夜不睡,三天就编了一本图片书上市,我当时很敬佩他的工作狂式的职业精神。
    众所周知,中国的图书市场大约在2000年前后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我也是2000年前后进入到早期紫图的图书策划的。当时,整个公司除了万夏及他的一些家属成员外,就一两个人。后来人渐渐多了。我们策划了不少图书,而且立刻参与了新一期《黑镜头》的编写。我的《黑镜头——面孔的故事》一书编写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星期,近二十万字。那几天我几乎睡在工作室里。其中有一些没有资料的图片,其背景故事甚至是我凭空杜撰出来的。还有一些图片因太敏感,而故意写得与图说内容不符。接着,万夏却以我的文字不符合要求为由,让诗人肖桐参与了编辑。等出版时,我发现封面多了一个名字,而文字内容除了位置变换以外,基本没任何变化。
    当时,我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在编辑过程中,我帮着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撰写了大量的图说,编辑图书涉及佛洛伊德、圣经、希腊神话和佛教等。但是,我发现万夏在编书时是没有多少文化原则的。按说,图片书的图片没有版权,这是中国二渠道图书市场的普遍现象,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顶多是一个不成熟的商业道德问题。但是,刻意更换本来不存在的图片,或者使用虚假图片,这就关系到一个诗人的文化良知了。譬如《释迦牟尼的故事》一书的英国作者贝尔夫人的所谓照片,根本就是一张莫名其妙的不知何许人的照片。《观音菩萨的故事》的作者画像,也是从一张完全无关的古画上摘下来的,根本不是我最早提供给他的、写《观音菩萨传奇》的那个清朝文人“曼陀罗室主人”的画像。那个人没有画像。再如我所撰写的图书《六道轮回与地狱精神》上,加在我名字前面的那个叫“紫图”的作者,其实也根本查无此人。《曼荼罗》那本书更是如此,其中一切文字都是我写的,但却被另一个叫“吉布”的所谓编辑东一段西一截,更换位置。吉布是谁?过去据说是编辑张杰,后来则是整个编辑部的化名罢了。张杰从来没有主动用过这个名字,更与我的书无关。因为当时他已离开紫图。为何万夏要用这个名?因为在西藏那个系列丛书里,万夏有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即设立一个类似藏族人的笔名,譬如“琼那·诺布旺典”,以造成读者的误读,以为此书是藏人或什么僧人所著,从而提高购买率。
    听说在别的一些图书上,也有类似的问题出现。不是不给作者标名,就是以编辑内容不符合要求为由,拖欠或减损作者稿酬。然后,万夏本人或找其它编辑随便上几张图,几行字,便写上了他自己的名字。而我的那些原著中,我自己认为还有一点精神的内容也全被删除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苍白的资料罗列,既没有辞典的意义也没有文学的意思,更谈不上宗教哲学。
    这样的书,还写它干什么?出版它干什么?!
    所有这一切,在我看来,都与欺骗读者没什么区别。
    在我看来,这些书都不过是一些假书。起码在我心里这么认为。
    而且,永远不会有人找出版社打官司。因为谁都知道为这种小事打官司,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完全没有意义。
    我曾竭力反对过这种编辑方式,也为我的文字尽量争取出版的可能。但我无法说服万夏。这期间,我看见了他的另一面。那是如此急躁、爱面子、焦虑和毫无道理的一面。
    随之而来的,只能是争吵。然后是渐渐地沉默、退场、疏远……
    在我的记忆中,万夏并非是一个对文字完全不认真的人。它曾对我说:“我写过几百首诗,但我自己给自己出诗集《本质》时,也只用了三十来首。写那么多来干什么?没用”。
    1989年后,他再也没有写过一首诗。
    可见,万夏在写作上,其实是很求精炼的一个人,绝不滥竽充数。
    但是,为什么到了图书编撰上,就如此异化了呢?一个人的书是书,而紫图公司一年要出版几百本书,难道就不是书?难道不更加误导读者?更加蒙骗消费者和读书人?为什么诗人万夏会不在乎?说到底,这都是经济社会下人对不断积累财富的心理异化。他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诗人。
    万夏还曾说:“别看我出版这么多书,其实我从不读书”。
    我认为这是一句谎言。他家里和办公室里藏书近万册,再怎么不读书,也是读了不少书的。一个不读书的人能写出那些抒情诗吗?何况他还有不少随笔和小说等等。说不读书,只是一种自我解嘲。为什么要自我解嘲?我认为,是他这些年对书本身有了一种亵渎。
    因为,和所有中国诗人一样,我们早年对诗的爱,都是来自书。无论第三代还是更早或更晚的一代,从开始写作的那一天起,一切文字刺激的资源都是来自已曾见过的那些好书。从八十年代起,书籍本身,在一切诗人的心里,就有着神圣的地位,纯洁的地位。书,意味着少年时代的梦想、对荣誉、思想和语言革命的渴求,对人性与理智的尊敬,也是对一个愚昧年代,一种愚昧社会反叛的鉴证和自我认知的明镜!在那些无知的岁月,黑暗的环境中,是书给了我们炉火一样的安慰、美、感情和对孤独的启示。如果没有书,我们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法国诗人马拉美所云:“全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完成一本书”。可以说,书籍给了他文学,甚至也给了他放弃文学的理由和方式。所以,无论你是否还写作,都应该最起码地尊重人文类书籍的严肃性。一个早年对诗与书充满爱的人,或因为自身的遭遇,或年代的更迭与理想主义价值体系的崩溃,从而走向惟利是图,也没什么意外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权利。这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同样是文字行为,我作为影视编剧,就不会有这种担忧。因为商业剧本本身就是为虚假的娱乐与稿酬服务的,一开始就不存在严肃的前提。但是,人文或宗教类的书则不一样。书是有灵魂的。因为万夏问题毕竟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而且与我有关,所以我还是一直心情难以平静。我发现了一个道理:一个好的诗人也有可能做不好的事。失败的诗人有可能是反文化的。有时候,过度的理想主义所导致的,却是更多的虚伪。总之,我想说的是:我后悔当初与他的合作。我后悔为了微薄的稿酬,为了尽快进入职业撰稿人行列的浮躁,为了名利、虚荣、暂时的困境、以及诗人们那些所谓的口头的友谊,肤浅的交情,几杯酒下肚,就使用我自己的天赋与学识,参与到这些不公平的、具有欺骗性的、不严谨而又毫无意义的图书编撰之中,成为一个变质过期老诗人的敛财帮手。在此,我要向所有买我书的读者道歉。为那些已制造出的假书、伪图与化名道歉。
    我想,一个少年的万夏看见今天晚年的万夏,他也会惭愧。
    在这个文化赝品大生产的丑陋时代,如果我们都不能太认真,那起码也应该不造假。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还谈何写作呢?虽然事情过去好几年了,但每次一看到那些不断再版的书,我就觉得有根无形的皮鞭在残忍地抽打我。
    我以后再也不会编著类似的图书了。潜心写作才是唯一的救赎。
    而对于大街上那些相同的书与写书的人,古人说得好:都不过是“久在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罢了。特写此文记之,引以为鉴。



                                                                                                       2008-11
北京








[ 本帖最后由 杨典 于 2008-11-11 10:26 编辑 ]

最新回复

海客 at 2008-11-11 01:24:11
杨兄 我个人希望若干年后你不再后悔

其实没有什么 谁都会有走错一段路的经历 命运中既然安排了 就顺其自然 。 否则在那个年龄 即使您不碰到万夏 也会遇到“千夏” “百夏”什么的

人如果追求完美和一尘不染 ,有的时候也是业障哦 呵呵 这些,,  你这狂禅可是我师傅了!

还有,如果再有人借和万夏合作的过去来说你 ,你就承认自己曾经是有无心之过失 ,那又怎么样?!------把裤子脱了让敌人看看屁股上的一个疤,无损英雄本色,这时倒可以再问对方:试看天下谁能敌

,,,, 换是我,我还感谢万夏呢! 是他使我更加成熟。

愚见 就是想交谈交谈 问好!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11-11 01:26 编辑 ]
张祈 at 2008-11-11 02:15:53
都不知道哪些书该买哪些书不能买,哪些话能信哪些话不能信了。
中国的书商也算是特色一景。
丁南强 at 2008-11-11 08:28:16
书是有灵魂的。
杨典 at 2008-11-11 09:33:35
谢海兄,但愿如此。我只是觉得有些话一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苏七七 at 2008-11-11 09:48:58
我发现了一个道理:一个好的诗人也有可能做不好的事。失败的诗人有可能是反文化的。有时候,过度的理想主义所导致的,却是更多的虚伪.
___

这就是所谓诚实的地生活吧.对人对己.从过于高蹈到过于功利,只有一步之遥.
李大兴 at 2008-11-11 10:25:28

QUOTE:

原帖由 苏七七 于 2008-11-11 09:48 发表 .对人对己.从过于高蹈到过于功利,只有一步之遥. ...
七七说得好。
杨典 at 2008-11-11 10:36:25
七七说得对,感谢大兴兄和诸位的理解。
陈律 at 2008-11-11 10:51:23
即,现代诗人的思维有极端性的特质,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并且现代诗人本质上就是极端自我且反道德的。我自己也做过生意,感同身受过,能理解。
海客 at 2008-11-11 14:55:01
同意您的观念!

另外,我觉得 诗人的万夏和商人的万夏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商人的万夏不是个很诚实的商人 ----做生意也是要讲诚信不欺的。

如果还保留诗人特质,商人的万夏是活不下去的! 呵呵
杨典 at 2008-11-11 14:55:20
反道德可以,我们说的反道德一般指的是传统道德中那些害人的东西,如被政治歪曲后一些伪儒家道德。艺术家或诗人都是反道德的。我文中批判的不是某些人的反道德,而是反文化良知。
但是艺术家或诗人不能是反文化良知的。
世界上最邪恶的诗人也不是反文化良知的。
做生意也不能反文化,更何况还是做的文化生意!
这个不是你能不能理解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理解的问题。
陈律 at 2008-11-11 15:28:43
我说的反道德并非是指"传统道德中那些害人的东西",而是说,反道德就是反道德,因为很多时候,当代艺术来自于对极端自我的肯定.而道德总包含着对自我的约束.当这种极端自我用在生意上,就必然会导致你所说的"反文化良知",也就是比一般人走的更远.

[ 本帖最后由 陈律 于 2008-11-11 15:29 编辑 ]
张伟良 at 2008-11-11 18:38:32
事过境迁。
杨典 at 2008-11-12 09:47:08
事过了,境没迁,人还在。
海客 at 2008-11-12 12:32:17
然后是渐渐地沉默、退场、疏远


------

这是最好最自然的结果了 各走各的 各玩各的
我在想:人这一辈子有几个朋友是可以从年轻时期一直保持到老年还在一起的?

沧海桑田 世事变换 各奔东西  到老还在一起喝茶唠嗑的朋友不会多啊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8-11-12 20:22 编辑 ]
杨典 at 2008-11-13 10:22:23
说得有理。是过来人。
海客 at 2008-11-14 00:26:23
谢谢。但是我还没有过来没有波罗蜜 呵呵 这些事情走到中年已经是可以了然的 哈
千山雪 at 2008-11-14 08:37:29
写诗求名,编书求利!正常。世上事有时也奇怪,求不一定来的。。。。。。。。
南屿 at 2008-11-14 10:06:36
向杨兄敬礼,喜欢就是良知二字.
维庸 at 2008-11-14 11:28:56
人世沉浮悲始终,读到一些真痛处。揖手了。
杨典 at 2008-11-19 09:31:05
多谢楼上各位,对一些看起来很“正常”的坏事,不能包容。若什么都包容,那还写个鸟。那文学就太可耻了。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