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说瘦》

杨典 发表于: 2009-4-20 10:37 来源: 今天

《说瘦》






    瘦其实是宋以后的审美。
    先秦与汉唐都是崇尚剽悍、英武或肥胖的。
    宋朝是文明失败的朝代,也是文人意淫的时期。但那和现代人对减肥与骨感美的苛求还不太一样。所谓“绿肥红瘦”与“环肥燕瘦”之瘦,实际上是对忧愁的赞美,对痛楚的标榜。前年去了一趟扬州,知道了什么是真“瘦”。瘦西湖、个园、乞丐、古街陋巷、或过去饲养的童妓都称“扬州瘦马”……扬州很小,象江南的一间斗室,一个关节。连在大街上买樱桃,也因无零钱而被扬州人生拿回去两个,樱桃那么瘦,真的是只拿回两个啊。扬州算是瘦到骨子里去了。我去扬州田野里看一位琴友,那里有野花、蝴蝶、粪土、还有一条残疾的三脚狗。闻着泥土、微风和即将降临的梅雨味道,走了很长的乡村路,说了很多话,超痛快。几乎有一种早年读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感觉。但是这些都不如扬州的瘦给我的印象深。
    整个扬州最瘦的是它的水,无论是运河还是护城河,都似乎只有一衣带水之宽,仿佛从古代就开始萎缩了。干枯的池塘、漂浮着落叶与渣滓……这种瘦绝对让人联想到南宋的腐朽,扭曲的民族心理,以及专制王朝的饥饿。其实世界上崇尚“瘦”之美的艺术品很多,譬如南传佛教中的佛陀雕塑都很消瘦。基督教苦行僧赞美的主,无论绘画还是雕塑都瘦得只剩了一把骨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束腰,也只是一个尚瘦时期。而只有中国人的瘦,是渗透在生活中的:玉器要摔一个、竹字要砍一半、梅花要生病、古琴要断纹,似乎非把本来健康的东西搞得个憔悴不堪,弱不禁风,才算是有了美感。
    “瘦”的还有筷子、扇骨、柱香、瓜子脸、丹凤眼、腊肉、榨菜、怪石、旧书、或者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脆弱的东西才遭人怜爱。可真要瘦成了骷髅,大家又不爱了。我想“瘦”的确是很中国的精神,古诗与画中尤其多见。凡是自诩所谓清、奇、古、怪的东西,大都是从“瘦”开始的。
    瘦难道真的那么好吗?
    我看是中国人穷出来的美学,苦出来的灵感。
    说白了,是太饥饿了产生的变态幻觉。可瘦难道真的就不好吗?说到这里,忽然又想起中医有云:“千金难买老来瘦”。可见当你老了,瘦倒是比胖重要了,起码不会得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吧。人到中年,于是俯身看看自己的肚子,想想少年时代的腹肌,终于决定今天中午这顿饭先不吃了。
    不吃饭干什么?读书。
    读来读去,就又想起了所谓的瘦词。
    即瘦的真正传统,可追溯到《诗经》修辞学中的“瘦词”或廋词。
    因为先秦之“瘦(廋)”字,本是隐藏之意。瘦词(廋词)就是隐喻或隐语。《诗经》中的很多句子为了避讳来自政治或伦理的敏感,故有很多隐语。后来,诗人们直接用来比喻风景的古诗有如“水肥应返钓,田瘦合归犁”,或“古道西风瘦马”等。或者比喻诗人本身的如“郊寒岛瘦”等。隐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谜语和谚语。譬如说“般若汤”。这是和尚称呼酒的隐语。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僧人们却偷饮,可又不便直说,于是称般若汤。梵语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苏轼在《东坡志林·道释》中云:“僧谓酒为般若汤”。窦革在《酒谱·异域九》中诠释说:“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就是这个意思。
    无论诗还是酒,隐喻就是一种逃避。
    而这种逃避本身,就意味着很多文明内部存在的问题和悖论。
    瘦,只是它们的借口,当然也是一种审美品质。
    画家中,渐江的枯枝、郑燮的竹石、八大之爪、担当之云……都是瘦的。记得在小时候的朋友、或中学同学里,也经常都能看到一些瘦子。大约那时候大家都吃得不好,营养不够。我自己就是黑瘦多病的。学校里还经常就出一两个外号叫“猴子”或“干精儿”的同学,都是皮包骨头,但性格暴戾的少年恶棍。后来长大了,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自古代到今天,朝廷里的宰相总是最瘦的,而皇帝总是最胖的,就觉得更稀奇了。暗自猜想,可能神权政治哲学中也存在某种诡异的“瘦词”罢,念之一笑。
    我写的关于瘦之思想最多的一篇小说,是19岁时的《瘦书》。
    而我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瘦子,则是八十年代住在北京西城宗冒二条胡同里的残疾人柱子。
    柱子,原名吴遇柱,北京人,因有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瘸腿,手痉挛,说话时还留着口水,佝偻猥琐。整个样子就像是胡同里的卡西莫多。不过他很瘦,干巴得像根风干的腊肉。他说话时因脸部神经扭曲,口齿不清,但总是咧着嘴笑,很无赖。柱子是一直住在大杂院里的,本来靠出租他家祖屋生存的一个房东。我和我的一个朋友都租过他的平房,所以一直关系还不错。但是柱子酗酒,每天不断地喝二锅头,直到把钱全喝光。然后他把房子卖了,再继续喝。不久,卖房子的钱也喝光了。于是就成了个到处赊账喝酒的混混。每次一遇到我或别的朋友,他就厚着脸皮让我们请他喝酒。我们也觉得他也很可怜,从不拒绝。从九十年代之后,有时我去西城遇到他一个人在酒馆里,就一盘花生米,一瓶二锅头,他一个人还自斟自饮,乐此不疲。
    柱子最愉快的一件事,是在八十年代末的一天,他在复兴门大街上凑热闹,因为他看见很多人往游行的队伍里递食物、水和饮料。当时柱子正饿,急忙上去也想蹭点免费物资。结果,正好一个警察走过来,阻止他捣乱。而柱子却笑嘻嘻地咧着嘴挣扎着说:“你跟我一个残疾人有什么过不去的,我又不懂民主,我只是想喝啤酒”。搞得警察也哭笑不得。
    后来很多年过去了,我也没听见柱子的消息。
    九十年代末的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柱子死了。
    怎么死的?喝酒喝死的。死在哪里?说是就死在西城新文化街附近的大街上。怎么会这样?据说,他卖了房子后,就没地方住,于是竟然就住在一家小饭馆门口的破柜子底下。那家小饭馆我们还常去。那柜子是店家放在门口存放菜与杂物的,面积不到半平方米左右,跟纸箱子差不多大小。但是柱子居然就能整个晚上,甚至在冬天,也蜷缩在里面睡觉!你说他有多瘦吧。
    据见过他的人说,他死那天下午,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他烂醉如泥地躺在大街上,不断地仰天狂笑……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论柱子。这样的人在中国其实并不少。
    他们对社会的恨、懒惰、鬼混和悲伤,与社会对他们的遗弃和歧视是成正比的。
    留在我印象中的,只有柱子的瘦削身影和一股酒气。
    俗话说“胖个和尚瘦老道”,和尚一胖就容易给中国人以福相的感觉,这主要是由于五代高僧契此与未来佛弥勒被理解为一个大胖子,而道家神仙则多是瘦子。灰头土脸张邋遢,龟形鹤背水蛇腰。不吃饭的辟谷神话,似乎让“瘦”的精神具有了一种仙风道骨。我童年在重庆,见邻居家做丧事,请的道士都瘦得指长如爪,面色尖细,很觉神秘,认定这瘦是一种修为的象征。后来又看了纪录片里纳粹集中营中犹太人恐怖的瘦,三十年代民国难民们的瘦,六十年代自然灾害下的瘦,以及非洲那些灾民的照片,那骷髅一样的少女与秃鹫在一起等待死亡,或者太阳下成堆的残骸……就觉得“瘦”不再是什么品质了。它就像是一句神佛上帝们的“瘦词”,在隐喻世界的不公和悲剧。草菅人命的饥荒之瘦,和T形舞台上骨感模特的瘦,出发点根本就不一样,虽然都是拿人的肉体在耍大刀。艺术化的瘦子虽然显得很精干,很机灵,身轻如燕,却也象是谋杀案里的凶手或梁上君子。确有本西方侦破小说叫《瘦子》。还有部恐怖片叫《瘦身》。而在我的记忆里,无论古代的“诗鬼”李贺,还是八十年代的破落户加酒鬼柱子,都有些让人心疼。
    林黛玉有肺痨,那少女之瘦,似乎还有爱情的光环蔽体。
    但若是《三毛流浪记》里也同样得了肺病的孤儿之瘦,或卡夫卡《饥饿艺术家》里的主人公,可就真是一丝不挂了。他们在两个不同的极端,为这个字做着诠释。
    瘦字里面究竟有多少伪美学的秘密,今天那些吃饱了撑着的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尤其肥胖和肚子已成了这个平庸时代的特征。写到这里,窗外已临黄昏,天下人皆已饥肠辘辘。于是我赶紧再次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肚子,并吞着文化口水沉思:妈的,难道今天晚上这一顿也该免了?难道中国就不能出一个拉伯雷或巴尔扎克那样的胖子天才?据说曹雪芹不也是胖子吗?于是在落日中,我和柱子一样,想起了比艺术更永恒的酒与肉。


2007—09年北京


最新回复

李大兴 at 2009-4-20 11:41:33
“说瘦”之意,似在“瘦”外。
不过,汉时尚瘦,乃一般之论,所以有“环肥燕瘦”之说。
南屿 at 2009-4-20 13:19:50
好文,没话说。学习。
杨典 at 2009-4-20 18:08:19
多谢大兴兄与南沙兄。
海客 at 2009-4-20 18:29:38
我有话说:好文!

我还听说瘦子自谑的说法:瘦是瘦,有肌肉!


杨典 at 2009-4-20 18:31:28
柏桦有句诗:瘦子是左派。

我看不一定,1957年之后,瘦子很多右派嘛。
海客 at 2009-4-20 18:47:27
这事绝对化以后就没谱了 哈哈

我曾经还听一个皮肤很黑的女孩子自信地说:

“黑是黑, 有人追!”


杨典 at 2009-4-20 19:50:12
瘦太多,补了几句。
海客 at 2009-4-20 20:13:31
无论诗还是酒,隐喻就是一种逃避。
------------------

杨典 at 2009-4-21 09:49:27
中国人最喜欢美化逃避了,动辄隐居啊,低调啊之类的……跟他多高深似的。其实你敞开了活着也没人理你。死大街上也未必有人给你收尸。都是草民,本来就是隐着的,又不会打仗,还老装孙子。
海客 at 2009-4-21 11:38:48
哈哈哈 捧腹大笑
杨典 at 2009-4-21 17:48:26
笑比哭好,增进食欲。
渭惠渠 at 2009-4-21 18:38:40


顶好文
hanseika at 2009-4-21 23:12:54
一边吃夜宵,一边看《说瘦》。
看完了,也吃完了。
现在得看看自己的肚子了。
大田 at 2009-4-22 01:16:34
宋朝政治军事上是瘦,但经济和文化却肥得可以哩……

西方人富,明星模特却是瘦的;非洲人穷,祟尚的却是健壮。

瘦的审美,恐怕是肥胖文化的产物。

肥胖可能导致肾虚,肾虚可能导致瘦的审美。可能而已。

嘿嘿……
杨典 at 2009-4-22 10:30:56
好说好说,多吃点无妨。
辛泊平 at 2009-4-22 20:32:10
有意思,胖有胖的雍容,瘦有瘦的俊朗,都是审美啊!
杨典 at 2009-4-22 21:29:44
多谢辛兄!
杨典 at 2009-5-02 14:25:23
相反相成。
海客 at 2009-8-02 21:56:59
无论诗还是酒,隐喻就是一种逃避。

---------------

我真想去诗歌专栏 ,大喝一声:  那些个傻逼! 知不知道杨大爷有句名言----------

无论诗还是酒,隐喻就是一种逃避。

陈青 at 2009-8-02 22:23:10
好像钱钟书说,狂瘦胜痴肥。
人的身形,多少还是有意味的。
世界上的树,好像怎么长都是好看的。没有不好看的树。
但是人却不是。
苏珊桑塔格写本雅明,年轻的时候,35岁,几乎可以说是漂亮。可是,46岁时,已经老气横秋,身躯肥胖、沉重、懈怠,两眼寻衅似地盯着相机。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