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疤》(随笔)

杨典 发表于: 2009-3-27 20:57 来源: 今天

《疤》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疤。不是胎记,就是旧伤,或者什么疮疖留下的痕迹。那有时是一些特殊往事的见证:譬如童年一次摔跤后的留下的手术记录,或者中学时代因打架斗殴而残存的符号,亦或一个少女在激动中对你的咬伤。伤疤对别人总是神秘的。记得博尔赫斯有一篇叫《刀疤》的小说,就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一个脸上有刀疤人的痛苦经历。不过大多数人身上的伤疤并没有多大的戏剧性,很多都是平时不小心撞伤或划伤后留下的,而且往往很小。它们在皮肤上,随着岁月流逝和肉体原子的磨损,逐渐模糊,柔和了,你若不仔细找,可能还不容易发现。它们有时像一弯朦胧的月牙、一团雨云、或一片苍白的光线……你已经忘记了它们的来历。
    如果你拼命追忆,也许,可能,大概齐,你还会想起制造它们的环境,以及当时的人、年代、生活与故事。
    在古代,我们在传说中常会见到以身上的刀疤为象征的英雄,譬如三国时吴国的周泰。据说他有一次为救孙权,仅一战就身负“十二创”。后来孙权邀功赏酒,让他当众解衣,并历数周泰在历次战争中的伤疤,有一创就敬他喝一杯,等数完后,周泰已经酩酊大醉。可见他伤疤实在太多。在女性看来,有伤疤的男人往往很有雄性的魅力,哪怕他是破了相的。譬如雨果《笑面人》中,那个嘴巴被刀子拉开成大口子的青年贵族。譬如《水浒》中被划伤了脸,毁容之后隐遁的燕青。譬如霍桑《戴面纱的牧师》里,那个到死也不摘下面纱的牧师,他脸上“可能有的疤痕”。再譬如那位从远方归来,脸上带着可怕疤痕的,曾让六十年代中国那批人一度异常着迷的“牛虻”。再之后,相当一个时期,中国还出现了一个很矫情的当代文学现象,即所谓的“伤痕文学”。我个人很不喜欢这“文学”所代表的那种虚弱的牢骚,尽管他们试图想批评的时代的确是反人性的。
    我的第一个疤是6岁时摔在门槛上,额头开花,满脸是血,那疤痕至今还在眉毛上,像一道黑色的流星。
    我的第二个疤则是在膝盖上,因不断摔跤所致。当时大约10岁左右,又是在一个闷热潮湿的、重庆的夏天。伤口很不容易好转,反复化脓。等好了之后,皮肤上的毛囊已死了,于是留下一个像一张小人儿脸的,比指甲盖略大的疤。不过随着年纪渐大,这个小人儿的脸越来越模糊了,最后几乎像神秘的面孔一样消失在肤色的森林里。
    我的第三个疤,则来自中学时代的最后一次斗殴。那时大约14岁了。有一次打群架的时候,当我的牛角刀划向别人的脸时,另一个人的刀尖正好刺向我的大腿。口子不大,但很深。这次留下来的刀疤,形状像个月亮。
    不仅人有划伤,一切事物也有。小到如桌子上的刀刻印记、撞车的划痕、道路的凹陷、房屋的裂缝、被砍掉一半的树林……大到你若从高空上俯视长城或柏林墙,也类似一道道漫长的国家之疤。
    当然,这些都没有人本身的疤痕更有冲击力。
    鬼不可怕,半人半鬼才可怕。
    因为天底下有疤痕的人很多,做过手术的人都有疤痕。我有个同学,因开膛做胸腔手术,那疤痕从肚脐一直到脖子,看上去像一条巨大的蜈蚣。不过一切疤痕中最恐怖的,还是人因烧伤,截肢或大面积烫伤留下的那种地图似的疤痕。在北京地铁,每次进去,你都有可能遇到一些要饭的乞丐,其中总有几个是过去的烧伤病人,或者缺胳膊断腿的残疾人。这些人都有着鬼魂一样的面孔,卡西莫多式的头颅,或“夜半歌声”一样的脸:血红的眼球,翻起的鼻孔,没有耳朵,没有眉毛,嘴唇似乎被橡皮抹掉了一样。还有些是神经完全外露,戴着旧帽子,好像是某个过去时代的幽灵。他们沿着地铁车厢,一个一个地要饭,还装着电声喇叭唱着歌,浑身散发着长期不洗澡的气味……除了实在于心不忍的人之外,地铁里大部分人都转过脸去,回避看到他们。那些转过脸的人是残酷或没有同情心吗?未必都是。在我看来,更多的人就是对疤痕本身的恐惧。疤痕代表的是恶与悲剧。
    所以,有时候,对疤痕的无所谓,往往被视为勇气。正如过去古谚云:“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这自然是吹牛的话。
    人类对皮肉之苦都有着天生的可怖。除非你是被虐狂,或者你因手术开膛缝合,或者你因吸毒、失恋或酗酒,装疯卖傻地故意用烟头给自己的胳膊上烫出几朵“梅花”。否则,除了和尚会专门在脑门上烧戒疤以外,一般人是不会特意给自己留什么痕迹的。不像过去一个叫《撞车》的影片,里面那些人居然会因看见撞车后的疤痕而产生性欲。这是很荒诞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身上的伤疤都珍贵而痛苦。而人的劣根性也大多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皮肤是触觉器官,它有自己的记忆。在人身上,相对于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来说,也只有触觉器官有可能留下具象的证据。其它的感官哪怕遭遇到再剧烈的刺激,最后也都只能化为记忆,未必是形象。触觉是最特殊的,也是最真实的。伤疤,就是触觉历史中的意外事件。伤疤仿佛是一个人复杂阅历的密码,美的密码,戏剧的密码。也可以是一个历史的密码。就像古希腊菲迪亚斯的无头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被剥去了壁画的敦煌佛窟,或武则天的乾陵墓前,那些被红卫兵砍掉了脑袋的成排官俑石像……伤疤密码蕴藏的信息,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解不开。
    俗话说:别往伤口上撒盐。
    俗话又说:别总揭人的旧伤疤。
    但是谁听呢?大家还是喜欢不断地窥视别人的痛苦,并从中获得快感,美其名曰:审美。就好像看悲剧里别人的灾难而掉眼泪一样。那“虚伪的同情”滋养着观众对故事的激情。因为,正如只有残破的瓷器与古代遗址废墟、似乎才更能显现出它的古老尊严一样——一个脸上、身上或手上有莫名伤疤的人,总会比其他普通人更能引起我们的无限联想:即他究竟干了什么?于是,这邪恶的“创伤癖”,就不经意地成了一切悲剧的玄机和美学的动力。



200809 北京

最新回复

南屿 at 2009-3-27 22:12:29
俗话说:别往伤口上撒盐。
    俗话又说:别总揭人的旧伤疤。
杨典 at 2009-3-27 22:26:43
谢谢南沙兄。俗话说……
海客 at 2009-3-28 00:19:40

QUOTE:

原帖由 杨典 于 2009-3-27 22:26 发表 谢谢南沙兄。俗话说……
顶!
[attach]1216[/attach]

[ 本帖最后由 海客 于 2009-3-28 14:13 编辑 ]
杨典 at 2009-3-28 12:02:04
哈哈……过了过了,图片就具体了,不美了,请删了吧。
丁南强 at 2009-3-28 15:43:26
年轻时似乎更易留下伤疤

伤疤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

现在,纵然是??的利斧,也难以留下疤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杨典 at 2009-3-28 16:38:14
多谢丁兄。怎么你很少来啊。
丁南强 at 2009-3-29 16:03:57
近来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其它
杨兄辛苦了
张伟良 at 2009-3-29 18:50:56
鬼不可怕,半人半鬼才可怕 夜半歌声
樵野 at 2009-3-30 00:27:29
就像古希腊菲迪亚斯的无头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被剥去了壁画的敦煌佛窟,或武则天的乾陵墓前,
病句!!!!!
杨典 at 2009-3-30 16:14:03
病人眼里病句多,谢谢砍柴的来啰嗦。
海客 at 2010-7-21 17:24:36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