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新诗歌网 http://xinshige.tougao.com/ 张祈年代诗选(1992——2007) http://zhangqibeijing.blog.sohu.com/
  • 欧阳江河:我的人生我的诗

    2011-05-31 09:41:39   /   经典・文论・翻译

    欧阳江河:我的人生我的诗出处:新浪微博微访谈编辑整理:张祈访谈嘉宾简介  他的诗,意宏文奥,风雅自如。他善于在未来里想象现在,将澄澈洞见隐于冷傲文调中。他跨越古典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沉静中带着激愤,器宇轩昂但不乏幽默通达。欧阳江河式的雄辩,更像是个体被时代强行征用之后不安的回声,他发表于二○一○年度的长诗《泰姬陵之泪》以实写虚,以悲心彻悟生死,以泪水作为痛感的标识和爱情的象征,一以贯之地见证了诗人不凡的技艺和勇气。5月27日16:00,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诗人欧阳江河携长诗《泰姬陵之泪》做客新浪《微访谈微博读书会》,与微...
  • 黄梵:《“诗歌史”的浮躁》

    2011-05-26 09:42:12   /   经典・文论・翻译

    黄梵:《“诗歌史”的浮躁》1、诗歌选集与诗歌史撒谎已被广泛用于治当代史,只要在逻辑上说得过去,哪怕它不真实。因为如果照实直说,就会毁坏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些人就觉得这类著述是行恶。如此深入中国人骨髓的和谐观,几乎指导着一切评论与当代史类著作的写作。这类“操纵”自如的结论,传递到新一代那里,就充满需要厘清的荒谬。就是说,我们饱经世故的评论,不是在激励创造,是在给下一代制造麻烦,供应着障眼法。如果我们能如饥似渴地查找真相,不难发现,不论一个诗人的作品是好是坏,作品总是真实的,但谈论作品的评论,若不公允合度,它就成了魔鬼...
  • 阎连科:中国的文学离中国的现实非常遥远

    2011-05-24 11:55:30   /   经典・文论・翻译

    阎连科:中国的文学离中国的现实非常遥远凤凰网读书:欢迎来到凤凰网读书会。我注意到4月28号的时候,人口普查办公室公布了一个普查的结果,其中有一项我觉得还挺惊人的,就是从2000年到2010年有一亿左右的人离开他们的家乡来到了城市,所以我就在想《中国在梁庄》为什么会成为一本畅销书?已经是第五次印刷了。从九十年代到现在,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这一亿多人可能就是《中国在梁庄》一个很主要的读者群。嘉宾阎连科老师是从80年代就开始创作小说了,他的每一部小说的出版好像都会引起讨论,包括《风雅颂》,还有去年的《我与父辈》,我看到去年《经济观察报》...
  • 止庵:属于所有世纪的诗人

    2011-05-22 09:52:59   /   经典・文论・翻译

    属于所有世纪的诗人(2007-03-28 15:40:28)转载诗人以两种方式与读者交流:在诗之中与在诗之外。而茨维塔耶娃由诗人和不幸的女人混合而成的不幸的女诗人的形象,则使我们更其难忘。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生存历程——或者说是死亡历程——比一切写在纸上的诗都更接近于诗的本质。记得有朋友读了茨维塔耶娃和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的通信集,颇不屑于茨维塔耶娃的一厢情愿;然而没有比诗之于这个世界更加一厢情愿的了。诗不反映现实,也不改变现实;它增添了一点东西,而这正是现实因此有所改变之处。这里我不想就茨维塔耶娃的生平再发议论,只想谈她的诗;但是...
  • 贾樟柯:远在他乡的故乡

    2011-05-22 05:54:57   /   经典・文论・翻译

    远在他乡的故乡中国周刊:贾樟柯(导演)发布时间:2011-05-09 14:04:131998年,我带着《小武》去参加柏林影展青年论坛。那年我已经二十八岁了,这是我第一次出席国际电影节,也是我的首次欧洲之行。一个人从北京搭乘汉莎航空的航班出发,起飞后不久大多数乘客就都睡着了。机舱里异常安静,我却睁大眼睛不肯入眠,脑子里不时闪过法斯宾德或文德思镜头下的柏林,近十个小时的航程我是在冥想中度过的,一会儿柏林、一会儿北京、一会儿我的故乡汾阳。多年之后我想,我之所以到现在还热爱所有的远行,一定跟故乡曾经的封闭有关。而所有远行,...
  • 保罗·策兰:曼德尔施塔姆诗歌译后记

    2011-05-21 08:11:27   /   经典・文论・翻译

    曼德尔施塔姆诗歌译后记                        保罗·策兰  王家新译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生于1891年,与他同时代、同命运的诗人有尼古拉·古米廖夫、维里米尔?赫列勃尼科夫、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谢尔盖·叶赛宁、玛琳娜·茨维塔耶娃,这些诗人,用罗曼·雅各布森的语言来讲,他们属于被同时代人所“废弃”的人——而这个词的意蕴我们还没有开始去探测。曼德尔施塔姆,达到了他的同时代人无与伦比的程度,他写诗进入一个我们通过语言都可以接近并感知的...
  • 弗洛斯特、艾略特:双重的现代主义

    2011-05-21 08:10:06   /   经典・文论・翻译

    http://www.zgyspp.com/Article/y3/y22/2010/1102/26627.html
  • 苏格拉底之死

    2011-05-20 07:11:09   /   诗歌点评

    苏格拉底之死张祈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个容貌平凡、雅典城邦最智慧、最高尚的人被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根据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录,在当时的法庭辩论中苏格拉底曾如此向法庭申辩:“公民们,就是这一查访(被称作有智慧的人到底有没有智慧)的活动给我树立了那么多凶险毒辣的敌人,也是这一活动使我得到了“最智慧的人”的称号,因而受到人们的诽谤。因为旁观者总以为,我既然指出别人缺乏智慧(就表明自己有超人的智慧),但那个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公元前399年6月...
  • 洛杉矶书评:书之死

    2011-05-19 16:11:02   /   经典・文论・翻译

    洛杉矶书评:书之死译者: rhineyuan 2011年04月29日 15:45 原作者: Ben Ehrenreich纸质书在人们的眼中越来越不堪,变形的书脊、褪色的墨水、易碎的书页——如同脆弱的人类一样,寿命短得可怜。所属专栏: 全球书评为书一叹。它又死了一回。上次Google“书之死”,得到1180万匹配结果。之前一天还是1160万呢。书本曾经多么风华儒雅,一夜之间却成了又笨又重,质地都几乎成了肉赘。书页那么容易撕坏,油墨也会褪色,书脊还会脱落。它们成了这么可怜的什物,跟人类一样。尽管每次讲述重点都会转移,但每位写手、编辑、出版人、书商和用点儿心的读者都理...
  • 多少年之后,当中国作家写下自己小说开头的时候

    2011-05-19 13:30:46   /   散文小说

    多少年之后,当中国作家写下自己小说开头的时候,将会回想起第一次看到《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2011-05-17 12:01:29来自: 丁一 (共和国滴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雷德里亚祖父在很多年之后将会回想起那天晚上的情景。那天晚上硬梆梆的床板使他不能入睡,于是他只好出门走走。米盖尔巴拉莫正是那天晚上死的——《佩德罗巴拉莫》(1955)    多少年以后,奥雷良诺上校面对行刑队,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候的马孔多…——《百年孤独》(1967)    日后人们记起杨天宽那天早晨离开洪水峪的样子,总...
  • 夏俊峰死刑判决疑团未解

    2011-05-15 23:39:14   /   今天茶室

    夏俊峰死刑判决疑团未解发布时间:2011-05-15 10:24 作者:(综合)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984次  备受瞩目的小贩夏俊峰刺死城管案,终于迎来了二审法官的回应。此前,人们传阅的是一份慷慨激昂的辩护词,而熟悉司法的人都知道,辩护词只是一面之词,更有价值的其实是判决书,判决书才是告诉你究竟哪些事实被认定、从证据到结论如何推理。而判决书毕竟是“死”的,法官能亲自解释则更好。…  然而,让人有些失望的是,法官的回应大多照搬于判决书,并未真正直面网友这段时间以来的所有质疑,基本处于一种自说自话的状态。也因此,夏俊峰的死刑判决,仍旧不能说服公众...
  • 黄慕春:青年鲁迅的读书求学

    2011-05-13 10:33:42   /   人间书话

    黄慕春:青年鲁迅的读书求学发布时间:2011-05-12 11:50 作者:黄慕春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3次  凡是喜欢读书的人,对于那些读书特能读的人,也就是那些已经成名的名家大家,总喜欢知道他们读过了些什么书,并且,无论中西,还有让他们为我们开列书单的习惯,一方面似乎我们可以更深刻地去了解他,通过他知识的来源而探究他思想的根底,同时,如果我们欣赏这位开列书单的名家或硕学,我们还有这样一个目的,希望能够有所启迪,也就是说跟着他们读他们喜欢的书籍,通过这些研习,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并且,有些已经成名成家的人,抱着嘉勉后学的良苦用心,对于开列书单这...
  • 荣格(Carl Jung)的箴言(中英文)

    2011-05-11 16:29:58   /   经典・文论・翻译

    荣格(Carl Jung)的箴言(中英文)荣格(Carl G. Jung )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他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他跟所有的人谈话都坦率自然,毫不装腔作势,不管对方是名人还是中学生.他十分民主,一点也不拿架子和自认为了不起……凡是与荣格有过私人接触的人,事后都提到他具有开朗的心情和无与伦比的幽默感. 他的眼睛愉快地闪动,不时发出开心的、富于感染力的笑声. 他自己风趣健谈,又能专心听别人谈话,从来不显得匆忙,从来不显得心不在焉. 在谈话过程中,他对问题的把握灵活变通,表达简练准确,能...
  • 致陶潜

    2011-05-11 12:36:03   /   诗歌点评

    致陶潜拟古诗之一张祈你和我生活在不同的朝代,可人生的孤寂千年相同。这世界根本就是荒唐的世界,一个人不发疯就能算个英雄。没有谁愿意保持清洁的名节,人们只追逐那肮脏的腐腥。官员们都在欲望的泥潭里沉沦,最苦的依然是无知而可怜的百姓。金钱成为权力和智慧的表象,贫穷意味着你绝对是无才无能。与其因为一时的愤激而瞬间失踪,还不如自甘堕落得以苟且偷生。既不要相信那流传千年的美名,也别指望那只是写在纸上的永恒,唯有眼前的这一杯酒是真实之物,还有窗外传来田间的沙沙雨声。2011-5-11[ 本帖最后由 张祈 于 2011-5-1...
  • 叶芝:本布尔本山下

    2011-05-10 16:19:04   /   经典・文论・翻译

    Under Ben BulbenISwear by what the sages spokeRound the Mareotic LakeThat the Witch of Atlas knew,Spoke and set the cocks a-crow.Swear by those horsemen, by those womenComplexion and form prove superhuman,That pale, long-visaged companyThat air in immortalityCompleteness of their passions won;Now they ride the wintry dawnWhere Ben Bulben sets the scene.Here's the gist of what they mean.IIMany times man lives and diesBetween his two eternities,That of race...
  • 胡舒立:恐怖分子是人类公敌

    2011-05-09 17:03:40   /   今天茶室

    胡舒立:恐怖分子是人类公敌发布时间:2011-05-08 00:53 作者:胡舒立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628次  不能以狭隘利害观看待拉登之死,恐怖分子不值得同情,打击恐怖主义不能手软  国际恐怖主义灵魂人物本·拉登迟来的毙命,成为过去一周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  所有人都明白,近年来,恐怖组织已趋于网络化、分散化、本地化,拉登已淡出基地组织的行动,拉登之死并不意味着反恐斗争的终结。但是,拉登毙命仍然堪称新世纪全球反恐事业的标志性事件。当奥巴马总统祭拜“9·11”事件遗址之际,所有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全世界信奉文明准则的人们,都有理由为...
  • 米沃什名诗《天赋/礼物》(The Gift)5个译本

    2011-04-28 09:38:28   /   经典・文论・翻译

    米沃什名诗《天赋/礼物》(The Gift)5个译本2010-12-27 17:05:05 来自: 胡桑(流放中。它在枯萎。)礼物米沃什(台湾)杜国清译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拥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我曾遭受的任何恶祸,我都忘了。认为我曾是同样的人并不使我难为情。在我身上我没感到痛苦。当挺起身来,我看见蓝色的海和帆。礼物张曙光译多么快乐的一天。雾早就散了,我在花园中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的上面。尘世中没有什么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人...
  • 谢泳: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

    2011-04-26 09:10:04   /   经典・文论・翻译

    谢泳: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发布时间:2011-04-25 14:04作者:谢泳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现在已越来越明显,而且摆脱这种困境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在于他们智慧、思想和勇气的贫乏,更在于一种现代特殊极权制度可以根本无视中国文化中的“清流”传统。  中国传统“士子”的来源,一般说来是依靠科举,而科举制度的实质是一个文官的选拔制度,也就是说,这个制度本身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管理者,所以这个制度核心内容中包含了整个国家的基本价值系统,比如“仁义礼智信”一类基本的道德哲学,在科举的道路上,这些依赖稳定...
  • 邓晓芒:作家的根在哪里?——从《如焉》的讨论谈起

    2011-04-24 06:40:31   /   经典・文论・翻译

    邓晓芒:作家的根在哪里?——从《如焉》的讨论谈起发布时间:2011-04-23 01:30 作者:邓晓芒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864次  (原文载《书屋》2006年11期)  [内容提要]本文从胡发云小说《如焉》的讨论会引出作家的根的问题,提出作家创作的根不在外在的社会环境,而在作家个人对人类情感、首先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敏感性精神”,即天才的创造力和对自我感觉的体验能力。因此对作品的评价最基本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感动人,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沟通。但这种普遍共鸣不仅要从空间的广度上来衡量,而且要从时间上的可能性和长久性来衡量。后者正是现代文...
  • 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 作者:李泽厚 刘再复

    2011-04-21 15:57:31   /   经典・文论・翻译

    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 作者:李泽厚 刘再复文章来源:爱思想浏览:53 次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刘再复:您的《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发表在一九七八年的《鲁迅研究集刊》上,至今已三十二年。三十年前我读后受到启发,三十年后的今天重读一下,还是受到启发。不过,您这篇文章的第一句“鲁迅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无与伦比的文学家兼思想家”,后来有所变化。二〇〇一年您在与我的对话中,提出应当摘掉鲁迅“革命家”与“思想家”这两顶帽子,说他是一位具有巨大思想深度的文学家即可。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我还是愿意称鲁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