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樹珊和我》 與 評論集

发布: 2017-3-02 15:40 | 作者: 卡夫



        
        以掌聲期待
        蔡青
        (老作家)
        
        利用小說來剖析人生和人性,是一件吃力而不討好的工作,這不同於為“講故事”而可以安排情節的言情小說。年輕的卡夫敢於朝這方向起步,實在是值得鼓勵和祝福的。
        南子指出作者“還沒有轉入更高的思想層次。”也許,卡夫想要表達的不至於此吧?只是他限於對生活實際經驗的體認還不足,無法以更敏銳的觀察力來洞悉人生,以致筆下力不從心,這對於一個“用功”的寫作者,不啻是一種精神上的折騰。”
        小說中那一段瑣碎而又“通俗”的倒敘,是作品中的一大敗筆,個人認為”一篇上水準的文藝小說”,情節不必交待的太詳盡,適度的含蓄,對於有鑒賞能力的讀者,能讓他們去思考作品的精神。
        正如女主人翁樹珊所說,作品中滲雜了太濃的作者個人意識,這也是一般小說作者很難避免的通病。此外,人物對白不夠生活化,文藝腔太濃,文字的運用也不夠簡練,是作者尚待改進的缺點。
        關於作品的主題,作者給于我們的不是答案,而是留下一連串的問號,那是生命的鬱結,年青人的迷惘。作者甚至身不由主地把悲喜和聚散,交給命運去安排,他說:
        “你我是不能夠有將來的,今晚之後,或者更準確一點說,離開這間酒廊之後,我們都會忘記這裡所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小說最後的結局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那是卡夫下一篇小說的延續,讓我們以掌聲,期待卡夫的另一篇佳作吧!
        
        結局
        海皇
        (評論家)
        
        完全看得出,這是一篇虛構的小說:夢幻和懸疑,是這篇小說的特色。
        樹珊,被作者處理成夢幻式的人物。她不僅生活在自我的內心世界裡,也貫穿在作者的思維中(通過作品中的“我”的轉述)。我們只知道,早期樹珊曾在一間私人教會學校讀書,認識了“我”,之後和一個混血兒訂婚,又在和“我”分手一段時間後重逢。她形容自己是一艘“破船”,“不懂什麼時候就會沉下去。”作者給我們的描述就是這麼簡單,以致於我們無法在腦海裡構築起樹珊的形象,雖然作者花了相當的筆墨去刻劃她的內心世界,但她的個性顯然是平面和非理性的。
        故事的前半段,樹珊主動去認識“我”,和“我”熱烈的通信,並且前後約會三次,一齊漫步、看電影……,樹珊和“我”的感情發展時候沒有什麼風浪,看來應該可以成為生活上的伴侶;故事的後半段,“我”突然出國了,時間到底有多長,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出國,出國前又和樹珊發生了些什麼,我們也不知道。然後是,我回國了,再經過一年的兵役,樹珊卻和另一個混血兒訂婚!為什麼?“只因為這男人說了一句“我愛你”,她便接受了他的訂婚戒指(這男人只追求她18天),可見樹珊對愛情的態度是多麼的兒戲! 之後和“我”相遇,她呈現在“我”眼中的,是一個會抽煙喝酒的“成熟與世故”的女人,她把自己當成一艘破船,在驚濤駭浪中掙扎求生,可見愛情觸了礁,但她又自欺欺人地說:“破船也有破船的滋味。”什麼“滋味”?難道一個愛情失敗的女人,學會抽煙和喝酒,就是嘗到苦悶的“滋味”嗎?基本上,這一個人物的塑造並不算成功,雖然作者一而再的去描述她那“燦爛”的外貌。可以說,樹珊是“我”的小說中的人物,但又是“我”的現實世界中的人物,作者把這兩種互相矛盾的關係溶於一爐,確乎給這人物增添一絲異彩。
        我比較欣賞作者的佈局。
        開頭從車禍事件引起“我”的回憶,到結尾時卻突然出現了另一種畫面,原來是“我”在街口看到了一宗與己無關的車禍,遂引起“我”的聯想。這樣的佈局頗有奇峰突起之勢,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尤其令人激賞的,是最後的結局:“我”不敢看那地上的年輕人,便拖著樹珊急步的離開。離開了之後,他們又會遭遇到什麼呢?這是沒有結局的“結局”,這樣的結局是必然的結果,又是偶然的結果,但都很融合的結合在一起,讓人產生一股強烈的好奇和欲望。
        比較不同意作者的這段自白:“小說的結局是悲劇或喜劇,並不是由我來決定,因為,在人之上,有一個萬物的主宰者…..”
        我以為,寫小說,固然可以而且應該虛擬人物,但如果讓這人物在“萬物的主宰者”之下演習,它始終是欠缺生命力的,因為文學是個性和多層面的,人物也具個性和多層面的。沒有個性和多層面的人物,筆墨的渲染和誇張,往往造成人物的內涵不足、個性貧弱、虛幻和缺陷。
        
        心靈的剖白
        卡夫
        
        或許,我的心境已變得十分蒼老。因為,我越來越喜歡回憶,特別是那些曾經令我遺憾、內心久久不能平息的模糊片斷。它們仿佛發生在我已走過的時光隧道裡,也似乎是離我很遠很遠,我懼怕這些發黃的過去只不過是個人的一種幻覺,那麼,我的存在,就是一片空白。 
        正如華之風所說,這的確是一個熟口熟臉,老到太具典型的“愛情”故事。可是,太陽傘下,又會有多少新鮮事呢?況且,在一定程度上,這是我生命歷程中部分經驗的真實反映。
        在成長的歲月裡,相信每一個都有許多不同與繽紛的夢,我也不例外。但是,殘酷的現實卻不斷提醒我,夢是虛幻的,人總是要在命運的枷鎖下掙扎,人若是想要挫敗這一股巨大無形的力量,就會像希臘悲劇中的主角之西西弗斯那般的無奈,因為手掌上的生命線是不易被延長的,而人生的悲劇喜劇,更不是由人來決定的。
        因此,這是一篇十分“個人”的創作,潛意識裡不但隱藏著現階段我的意識型態,也混雜著我對命與情的看法,如果從表面上來理解它,這的確是一篇新瓶裝酒的愛情小說,但是,我並不想寫愛情小說,只因為我未曾與樹珊有過愛情。
        也許,在我內心也分辨不出究竟我對樹珊是懷念,還是因缺陷或不完美,或未曾好好把握過而油然升起的一種永恆難以磨滅的美感。
        我對她是矛盾的,而這種複雜心情的產生竟然發生在思考過去的偶然中。小說中小說裡的車禍與尾場的真車禍大概能揭示此時我的矛盾心情。前者是我對這段情的一個總結,後者卻是發生在我與樹珊重逢之後,這是另外一種啟示。
        兩個車禍,是兩個象徵,卻貫徹著我對命的同一信念。當我無法解釋周圍所發生的事時,當我發覺人與人的相遇全是在冥冥之中被安排時,我愈來愈相信命運對人所能起的影響作用。另一方面,正如林揮所說,當我惋惜那似曾有似曾無的感情時,只因為我未能捉牢住它,留給我的便是一種不完美的感覺,而這種不完美主義竟然便成為內心世界裡永恆美的一種根據。
        樹珊可能並不是真的很美,不過,由於完美主義的影響,她留給我的卻永遠是一個“美”的型像,這期間肯定的已滲入了不少個人的主觀願望。相信大家也會明白為什麼我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她。另一方面,我想企圖製造純與世故的一種對比,由於我採用了第一人稱的自敘手法,無法潛入樹珊的內心世界,只好通過“我“所能見的外在活動來展示其思想意識。
        最後,十分謝謝這幾位朋友,以及我創作的啟蒙老師南子對我創作所提出的看法,讓我能夠進一步的瞭解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加以改正。
        
        ======= END


33/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