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老网友陈村谈网络文学:“我的希望落空了”

发布: 2008-10-17 07:26 | 作者: 南方周末



全国看一本书,那是文化危机

南方周末:这十年来,网络文学出现了哪些类型和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陈村:最早的网文是回顾以往的生活那一类,非主流的笔调,写一些小人小事,如北美华人图雅的文字。最精彩的是,图雅是谁至今不知道,出书后呼叫他领稿费,没有回音。这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的精神:匿名,愉快,不图名利。网络文学跟硬件相关,先到了台湾,于是我们看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痞子蔡写的,当年凡是上网的都知道女主人公轻舞飞扬。

内地率先风行的是非虚构,什么泡妞经典、防狼手册。网络“四驾马车”的出现输入了新鲜血液,邢育森、李寻欢、宁财神、俞白眉,还有人气最高的安妮宝贝,她以白色长裙木质纽扣打动无数MM。宁财神一口京片子能蒙过他酷爱的王朔,写《你丫有种别跑》等小说。他们搅动了文学的死水,但毫无章法。2000年1月22日,榕树下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的小说一等奖,发给尚爱兰的《性感时代的小饭馆》。散文一等奖发给蚊子的《蚊子的遗书》。有意思的是,当年4月的千岛湖笔会,尚爱兰带来她女儿,就是后来写争议小说《正在发育》,多年后争议进清华的蒋方舟。

在内地,网络文学一开始就区别于传统的色彩。它们更自由,更自我,更自发。写文字没有报酬,只有远远近近喜欢你的人的跟帖和掌声。

南方周末:迈开编辑的限制,也是网络文学得以发展的原因?

陈村:当年的榕树下还是有编辑的,他们把相对不优秀的文章摒弃。文章都是编辑上传的。最后一道屏障没有消逝。能在榕树下发表,也算是荣誉。榕树下办过三次奖,最后一次已无法周全。在外界传说榕树下发了大财的时候,我们知道要谢幕了,在坚持着为网友服务到最后。在接手的贝塔斯曼公司的帮助下,最后的奖还是打了折扣发出了。2002年后,网络文学大本营转移到了天涯社区的舞文弄墨。慕容雪村就是在那里被网友发现的。什么是网络文学已经不争论了。《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有些凄楚,有些诚挚,有些看开。打动许多人。之后,起点网成了气候,它做成了收费阅读模式,并被盛大网络收购。它打出的冷拳是奇幻,跟沧月等的新武侠并立。这一块也是李西闽、蔡骏驰骋的地盘。终于更加出名的作品来了,写盗墓,《鬼吹灯》。还有《明朝那些事》和穿越小说等。

在网上,出名也渐渐不容易。起点网被戏称为YY(意淫)的集中营。网络文学试图挣脱现实的引力。在我看,他们更多看见了“我”,看见了文学的快乐功能。

也有不这样的,舒飞廉的《飞廉的村庄》追寻即将失去的农耕文明,行文庄重,在网上被网友亲切跟读,虽然成纸书卖得并不好。另外,如管风琴写的西方古典音乐系列,听众虽少,喜欢的是真喜欢。十年砍柴写《闲看水浒》。你有什么都可以网上来展示,怕的是没货。

南方周末:最早那些靠网络文学成名的作家,那些风云人物,包括榕树下获奖的那些人现在干嘛去了?

陈村:当年的才子们还是才子,宁财神在上海写剧本,他的《武林外传》收视率很高。安妮宝贝在北京写小说,悟禅意,当幸福的妈妈。李寻欢找回本名路金波,自我介绍是书商,包装王朔、韩寒、郭妮等。慕容雪村近日我在蔡骏的婚礼跟他干杯,他还在到处周游中写小说。

南方周末:这些类型在文学上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会有这些类型的发展?

陈村:网络文学更加自由,类型文学得以发展。所谓的网络作家和非网络作家已界限模糊。通俗文学逐渐发达,分工细密,有领军人物了。古话说,人以群分。全国看一本书的现象,是文化的危机。可叹息的是那个所谓的纯文学,前头的大石头太多太沉了,超越不容易还无趣,好像越来越没影子了。还有那个人人不忘记的爱情,奇怪地始终出不了佳作。

南方周末:传统文学领域许多在不同时期红火的作品,看起来书反映了那个时代,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也被写入了文学史,但是它的红火更多地是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社会意义,而非文学价值。

陈村:刘心武出来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去世,“四人帮”被抓,刚刚改革开放,那时候他是最流行的作家,《班主任》、《醒来吧,弟弟》和《我爱每一片绿叶》等都被追捧,轰动一时。今天这些小说还有纯粹的文本价值么?我觉得它们即便能重读还混进教科书,营养价值也很低很低了。

今天网上所呈现的那些一次性的东西,包括现在很被追捧的一些东西,书畅销,读者多,影响大,但是时间一过马上打折打浆处理。还能红过“样板戏”?

南方周末:我们总说判断一个作品好坏的标准只有时间。时间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传统作家里究竟有哪些了不得的作家和作品?

陈村:比如说沈从文,他不是一个很激进的人,他当时没有写抗日战争,或写跟国民党打仗。他就写了人性的美好,写了他所怀念的湘西的景色和那里的普通的人。

就像我们重读四大名著,《红楼梦》也没正面写那些政治呀社会,但是我们从它的故事,从它展示的东西,它的描述、用词、结构、情绪,它怎么把汉语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展露出来,只从文本看,它已经是非常好的东西了。历史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文学作品。

这是一个文学不养人的时期

南方周末:今天的年轻作家们的生存其实比你们那个时候艰难。很多骂作协的年轻作家内心其实很羡慕你们那个时代。

陈村:小饭就有这样的想法,但韩寒和郭敬明肯定不会这样想,他们的想法和自己的状态有关。从文学生态来讲,我们那个时候还算是好时候。《收获》已经是中国最好的文学杂志了,也好多年没有提高稿费,它自己的生存也艰难,10年前就千字100,现在还是。我在1979年发短篇小说大约9000字,给我54元。54元比我当时的月工资高。今天我在《收获》发一篇一万字的小说,也就是1000元。给一些时尚的杂志写,1000字有1000元,那文章多容易。它跟最难写的短篇小说的稿费是10∶1。

以前出一本书,几千块觉得还蛮多;今天出书印10000本,每本20元,我税前能有20000元稿费,支付常拖欠。

这是一个文学不养人的时期。以前总说写诗不养人,所以你看诗人去做别的事情的特别多。诗人不见了后,小说家苟延残喘,到今天也成问题了。我们这些人是既得利益者,上网就被追究似乎有原罪,我们起码还有工资,即便写得少一点,还是有饭吃。但是年轻的那一代作家们,想想他们确实很难。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