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国的“亚洲"

发布: 2015-2-05 18:54 | 作者: 罗福林



     受访人:罗福林教授(Professor Charles A. Laughlin)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采访人: 孙静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
        
        美国东亚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孙静(以下简称Q):学者于子乔等人曾在其文章《2000年美国东亚研究现状》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在美国社会科学学士学位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亚洲研究却增长了300%。(《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也愿意选择赴美学习东亚研究专业。那么美国的亚洲研究及东亚研究从什么时候开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研究对象及研究兴趣有哪些变化?
        罗福林教授(以下简称L):美国的亚洲研究始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几所常青藤大学为进行学术研究的传教士开设讲座教授的职位,这些常青藤大学和比较著名的公立学校最早开设了东亚系,但规模不是很大。从地域上说,北部大学的东亚研究起步较早,南部的学校则起步较晚。 
        东亚学在美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学者只是将东亚看成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将其与埃及、波斯的史前考古学研究放在一个类别。除了传教士,有些欧洲的大学教授、探险家及拥有东方古典文化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对东亚研究也感兴趣,就像电影里的印第安纳·琼斯。从现在的角度讲,可以说当时的东亚研究是对“死文化”的一种研究。因此,大学里也没有现代汉语的教学,只有传教士能够掌握现代汉语。学者和学生主要使用文言文就可以满足其阅读文献资料的需求。有意思的是,他们虽然使用英语写作,但是有时也会标注中文,让读者知道相对应的汉字。我们都知道,赛义德所讲的东方主义就是针对第一阶段东方历史的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受帝国主义的影响。因为东方是殖民地,所以西方学者有必要了解这个区域的古代文化。但其实在最早的时候,也就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才建国不久,西方人对东方的现代社会都没有太大兴趣。当时有一种偏见,欧美学者认为现代东方文化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反而对现代东方人所忽略的古代文明更感兴趣。有些人批评赛义德更多关注中东的研究,而忽略了远东的研究。但我认为对19世纪的西方人来说,中东和远东的文明都是一样的,相对于欧洲来说,有一个类似“大东方”的类别,中日韩三个国家也在其中。直至20世纪初,美国学者对东亚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
        第二个阶段与冷战有关,始于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当时,中、日、韩三个国家的语言都对美国具有极大的国防价值。出于政治和外交需要的考量,美国政府会为大学拨款,发展现代东亚语言研究和教学。因此,大学会培养大量使用东亚语言的人才,东亚研究也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在此阶段,东亚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扩展到了社会文化领域。但是,此时的学者不再过多关注古代文明,只是从数据的角度研究东方的政治、经济或历史,忽略了东方古老的文化渊源。
        到了第三个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东亚研究方向,往往是只是因为他们对东方文化感兴趣,不一定是为了获得外交、政治或军事方面的工作机会。他们师从第二阶段的东亚研究学者。举个例子,林培瑞(Perry Link)是美国非常知名的中国文学教授,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求学。当时大学里没有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博士学位,只能在中国古典文学或中国历史两个专业中选择,而中国历史专业至少可以允许学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所以林培瑞拿到了哈佛大学历史学的博士,后来教授中国文学。在这一阶段,许多中国学者也加入中国研究的队伍。
        有趣的是,当很多学校在20世纪初建立东亚系时,创立者们虽然都是美国人,但他们的老师通常是清末的文人,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素养,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科举式培养模式类似。后来,东亚研究才逐渐受到人类学、文学、历史学等西方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到了冷战后,学术界倾向于把整个世界被分成了几个区域,东方成为其中的一个板块,所以此时的东亚研究在更大程度上是地理的概念,而不是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美国的大学虽然有东亚研究系,但是往往会建立一个新的东亚研究中心。例如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中心创建于1975年,当时中心并不是旨在培养汉学家或日韩研究专家,而是要为历史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东亚研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研究的机构。当时从事日本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主要是因为自二战以来,美国参与了日本的战后发展,所以美日关系比较密切。同时,东亚中心与达顿商学院合作设立了一个项目(MA/MBA),学生有机会去日本参加实习看,毕业后可以获得东亚学和工商企业管理双学位。随着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中国研究产生了兴趣。
        跨学科的东亚研究
        
        Q:既然美国最初的东亚研究是对东亚历史及东亚文明的研究,而且刚才您也说到,东亚研究后来也受到了人类学、文学等西方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美国的东亚研究与其它学科有什么交融及联系呢?
        L:最早的东亚研究就是集中于东亚语言和文学,有特定的研究方法。之后,由于东亚研究的学者都是来自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因此这个时期的东亚研究注定是跨学科的。
        首先是宗教学,它涉及了东方的宗教研究,例如在第一阶段,道教和佛教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弗大还设立了西藏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藏传佛教和藏语。此外,近十几年来,全球学出现并迅速发展,对区域研究和传统的东亚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往往认为全球学更有综合性,兼修一些地域研究的课。但问题是,全球学也需要依靠地域研究方的成果,而且有些持反对意见的学者批评西方学者使用英语,从欧美中心的角度研究全球学,从而缺少与东方文化的对话及沟通,因此具有浓烈的文化帝国主义色彩。我本人也同意这一看法,认为东亚语言文学及文化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语言和文学系就是这样一个机构,它在2007年从一个覆盖全亚洲的系独立出来,重点关注中、日、韩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研究。
        在美国还有一个跨学科的大型学术组织,即亚洲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简称AAS)。亚洲学会始建于1941年,是个全美范围的学术组织,会员的研究领域涵盖亚洲研究的各个学科,学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年会。不仅如此,日本等亚洲地区还设有专门的亚洲学会分会。此外,美国本土的亚洲学会还会根据地区分成不同的分会,2015年美国东南部分会(SEC/AAS)将于一月份在弗吉尼亚大学召开。20年前,亚洲学会东南部分会年会的规模还很小,参会者只有二十人左右。但时至今日,年会的规模已经迅速扩大,现在有八千名会员,而去年在杜克大学举办的东南部分会吸引了近两百名学者前来交流讨论。之前我提到过,美国南部的东亚学起步较晚,这些地区的东亚系或东亚中心基本都是在近二十年左右建立的。加州大学和一些常青藤大学很早就设立了东亚研究的博士学位。而南方学校的东亚文学的博士学位还较少,但最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来到南方从事东亚研究。
        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
        
        Q:据我所知,您在明尼苏达大学读书时的专业就是中国语言文学。在此期间,您还曾到南开大学留学,读过《道德经》和《庄子》,也对中国书法感兴趣。后来,您在哥伦比亚大学也一直都选择中国文学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作为一名美国学者,到底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兴趣呢?
        L:在读大学前,我有个学习武术的美国朋友,他后来成为了一名哲学教授,讲授东方哲学。武术师傅要求他读一些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文,我受到影响也接触了相关书籍。但后来,我发现读英文版比较别扭,对中文原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读大学后,我选修了东亚历史课,那位教授主要关注中国历史和爱尔兰历史,讲课时也没有课本,主要是采用讲座的方式。我对这门课很感兴趣,后来在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习汉语、中国历史和文学。1986至87年,我到南开大学做交换学生,选修了中国文学的高级课程,学习《水浒传》等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当时,美国的中文老师主要是讲解语法,然后由中文母语者做较机械的训练。但在中国的项目就很早就用新的方法来改善语言教学:在南开的视听说课程上,老师用选择用电视剧《故土》来做教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夏志清教授,学习中国文学。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