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我”教金庸功夫

发布: 2012-7-12 18:24 | 作者: 张奥列



        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有位深藏不露的功夫高人。我只知道他叫“孙大法”,在悉尼唐人街开武馆,而洋人弟子居多。至于其背景,其经历,其神功,一概不知。
        直到有一天,我才听说他曾是金庸大侠的气功教头,便翻阅了当年有关报刊和视频资料,并采访了他,记下了这段两大文武功夫高手结缘香江的史实。
        1985年8月20日,香港各大报章同时刊登了一则新闻:中国武术气功名家孙大法访港交流,功夫神奇,名震香江。
        中华气功,有五千多年历史,源于道教的阴阳八卦五行,融于武术,用于医学,既是一种宗教实践状态,也是一种武功技击方式,更是一种医学治病手段。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气功风靡中华大地的时代,香港气功界、医学界也联手邀请中国气功名家赴港交流,中方特委派孙大法前往。
        那时,年近40岁的孙大法,在上海颇有名气。他虽非武术气功前辈,但上海滩的功夫大佬,南京的武术元老,都曾指点过他,提携过他。他自幼也师从茅山道士、金山寺和尚练功习武,所以他也广纳各家,什么道家、佛家、儒家、软气功、硬气功,样样精通,深得精髓。上海电视台还拍摄过他的特辑《孙大法和他的硬气功》。后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也拍了他的纪录片《神功绝技》。
        孙大法一到香港,就被香港《大公报》等十三家媒体争相报道,还被请到无线电视台的“欢乐今宵”做现场表演实况转播。表演的是“颈顶缨枪推汽车”。那是一辆吉普车,坐着吴孟达等九名男女艺员。孙大法一使劲,颈后顶着的缨枪徐徐弯曲,吉普车被顶得慢慢朝后退了,足足退了一米半。观众惊喜得站起身来欢呼。主持人何守信、狄波拉也都目瞪口呆了。 “拉姑”甚至说,都闭上了眼睛,不敢看了。
        第二天,孙大法又上亚洲电视台“下午茶”节目,接受主持人夏春秋采访。这回孙师傅表演的是“手持双锤腹卧钢叉”,这也是他的独门绝技。孙大法腹部压在尖尖的钢叉上,腾空来个三百六十度旋转,然而皮肉并没戳破。若没充足的丹田之气,没有硬气功,肚皮早就会穿洞流血了。当年的《南华早报》、《大公报》、《成报》、《新报》等,都拍下了“腹卧钢叉”这个场面。照片中跪在地下举着钢叉的是香港当地的一位青年,叫林文辉。如今他已是开了多个武馆的香港气功太极社创会会长。
        一夜之间,孙大法的名字,传遍了港岛的街头巷尾。
        《明报》社长查良镛先生翻阅着各家报纸,也面露喜色。只有他心知,这位令人惊叹的孙师傅,将会是他的“武功教头”,私下为他传授功法。
        就在孙大法的一系列宣传交流活动结束后,中方机构代表,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一个务必完成的任务:上金庸家教授气功。
        一
        这项任务,其实早在上海时就作好了安排,但没有告诉孙大法,也许是名家,要保密吧。当时只通知他去香港交流并教授气功太极与内丹金刚功。
        教什么人都没问题,孙大法的学生多了,各色人等皆有。但为什么要上门教他一个人?孙大法不明白。
        他们说,他是一个很有名的人,是《明报》社长查良镛,就是作家“金庸”。
        这位查良镛先生,浙江海宁人氏,40年代投身报业,50年代在香港报章连载以“金庸”为笔名的武侠小说,1959年自己创办《明报》,撰写社评二十多年,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传为美谈。
        “金庸”的名字,在华人世界响当当。当时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的中文读者,都知道他是新派武侠小说大师,与梁羽生、古龙一起开创了中国武侠文学的新天地,人称“查大侠”或“金大侠”,红极一时。
        而在大陆,金庸因是第一个获准采访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境外记者而出名。他于1981年拜见了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1984年又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会谈,引发了大陆读者追捧金庸武侠小说的热潮。
        金庸15部武侠作品《书剑恩仇记》、《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海内外书商抢印盗印,一版再版。
        偏偏是,孙大法这位武术气功大师,却从没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不知其名。文革的时候,国内的许多书都被查禁,不能看,境外的书更被封锁,哪会有金庸的书?!更要命的是,在中国,孙大法根本就不读书不看报,从不看武侠小说,只知道整天练功,哪里知道什么作家、什么金庸呢。所以对如雷贯耳的金庸,他一点印象都没有,并不奇怪。
        中方人员见孙大法对“金庸”大名毫无反应,好生奇怪,于是告诉他,金庸的武侠小说如何了得,书中的侠士如何武功高强。他们反复强调,《明报》社长可不是一般的人,采访过邓小平,知名度很高,连邓小平都请他吃过三次饭呢。
        看着中方人员一脸严肃,苦口婆心,孙大法恍然大悟,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人物,不是一般的任务。
        可他还是没弄明白,单独教授没问题,但何必要到家里去教?有场地施展吗?他还在想,没有必要吧,让他到酒店来学嘛!
        中方人员又解释,金庸的工作很忙,时间也有点特殊,身份也不一般,只能上他家,而且不光是金庸,可能是三个人,一家三口。
        直缐思维的孙大法,还是没转过弯来,不怎么想到他家里去。
        中方几个机构的代表都不同意了,说,一定要去,必须去。他们与孙大法商谈,要把这事作为一个任务,一定要圆满完成。
        后来孙大法才知道,有想要教金庸,早来香港两天,看能不能活动活动。但中方几个机构的人都不同意,金庸也没认可。行家都看重功力,看你的真实水平,定好的推翻不了。
        中方人员问孙大法,来香港带了什么衣服?
        孙大法说,上海外事办公室给了500元让他购买衣服,都是上海最好的,“培罗门”名牌,有西装、衬衫、领带等,所有要的东西都买了。
        他们让孙大法打开箱子来看看,一检查,都说不行。
        孙大法说,这都是上海名牌呀,中国最好的了。
        他们说,换掉,重新买吧!
        什么?500块钱呀,他叫道。
        要知道,那个时候500元人民币,是很大的钱了,那时的工资,一般人每月只有五、六十元。500元,价值有多大!
        孙大法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用买了,还说,把这个钱给我不就得了吗?
        他们笑了,这个钱不能给你,买是一定要买的。
        为了到金庸家,孙大法要重新再买衣服。他这时才有点明白,为何这次的服装费增加了,较以往多出一大截。他似乎嗅到了金庸的份量。
        于是,中方两、三个人带着孙大法,特地到尖沙咀的洋服店,量身订做了一套藏青色的西服。他们还到了裕华国货公司,来到名牌柜台前挑拣衣服。量身试穿,买这买那,从头到脚都有,光领带就十几根。
        孙大法听从安排,重新把自己“装备”起来。当然,他并没有把上海买的服装扔掉,舍不得嘛,后来又带回了上海。
        穿上了新衣服,中方就安排了孙大法与金庸见面。
        二
        孙大法与金庸的头一次见面,是金庸和太太亲自到油蔴地的酒店来拜访。
        金庸六十开外的年纪,体态有点发福。孙大法是晚辈,赶紧快步上前握住金庸的双手。
        “查先生,您好!久仰久仰!”
        “孙大师,您好!欢迎欢迎!”
        誉满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泰斗,名震上海滩的武术气功大师,握手于香江;文人与武夫,相会结缘。
        金庸虽然是武侠小说大师,笔下的人物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但他自己却是一脸的儒雅,方额广颐,宽大的茶色金边眼镜后面,透露的眼神既精明又热情。这是孙大法见金庸的第一眼。
        “我从电视上看了你的气功表演,钦佩之至。今天我这个气功业余爱好者,特来拜你为师。”
        “哪里哪里,先生过奖了。您的武侠小说里的侠士,个个功夫了得,先生一定是深谙气功的行家啦!”
        首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金庸拜师练功,成一时佳话。
        金庸作出了安排,每天亲自开车来接孙师傅到家里,有时还和太太一起来接。如果实在太忙,就让司机来接。其后的两个多月里,只有寥寥几次,是让司机来接的。
        练功第一天,金庸自己开了一辆黑色的奔驰300轿车来接孙师傅,这是他当时的座驾。金庸住在港岛半山的一幢别墅里,在跑马地大坑道。从酒店出来,沿着弥顿道,到尖沙咀,再过海底隧道,经过中环,才上跑马地,沿大坑道直上半山腰,约半个多小时路程。
        来到一座秀丽别致的别墅大门前,奔驰车停了下来。阳光下,别墅明明晃晃格外耀眼。只见大闸紧闭,没见把门的人。
        金庸也没下车,就在车上按了按遥控器,大门自己慢慢打开。自动遥控这玩意儿,在当时的上海,恐怕也是极少见的。孙大法觉得自己有点少见多怪。
        停好车,金庸带着孙师傅去客厅。别墅的花园很大,金庸说,这别墅是花了550万元港币建造的,房子、花园,都是他自己一手设计。
        除了太太和女儿,金庸家还有两个菲律宾男佣,还养了一条大狼狗。
        金庸领着孙师傅参观家里,屋子里挂着淡秀的水墨画,摆了很多各异其趣的艺术品,连书架上都摆放着一些人体造型的雕塑。
        有一对别致的木雕书夹,就像两个人使劲顶着厚厚的书本,非常有动感。那些书,都是硬皮的精装本,整整齐齐地竖立着,厚重得就像一座知识大宝库。这也显示了主人的品味。
        金庸的家装饰得美轮美奂,孙大法边看边赞叹。金庸笑说:这都是太太一手打扮的呀!言词间透出一种互相敬重及气味相投的意味。
        金庸太太林乐怡,大家都叫她洋名“阿May”,背地里都称她为“小龙女”。因为她小巧玲珑、貌美聪颖,很像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孙大法后来才知道,阿May是金庸的第三任妻子,比金庸小二十多岁。据说当年金庸写稿累了,就到报馆旁边的餐厅喝杯咖啡,与女侍应阿May擦出了爱的火花。阿May与金庸很投缘,很能照顾金庸的生活起居。金庸家里的布置,的确体现了太太的爱心、用心及智慧。
        在金庸家,孙大法可大开了眼界,他掏出照相机,拍了很多照片。
        其中有一个裸体铜雕,跟真人大小差不多,是位风姿卓约的女性,头发很长,侧脸披撒下来,很美。后来回上海,这张照片,孙大法一直都不敢拿出来。因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才不久,思想还很混乱,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色情东西,界线还很模糊,很多观念还很传统、很封闭,所以孙大法虽然很喜欢,很欣赏,还是不敢拿出来,不敢让人知道哩。
        悠悠转了一圈,他们就在客厅的淡黄色沙发坐了下来。金庸泡了茶,也泡了咖啡,两位文武大师慢慢喝着聊着。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武侠小说,融合了武术、气功、历史、悬疑、言情、风情、天文、地理,以其波澜跌宕、诡谲莫测的情节场面而风靡千百万读者。书中各种神奇气功的描写出神入化,可见出金庸也是位深谙气功奥秘的行家。
        金庸喜欢结交气功界好手,难得在家里拜师,同道切磋,侃侃而谈。
        上海《竞技与健美》杂志有篇黄正平写的专访文章《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与气功大师》,描述了当时两人交谈甚欢的情景——
        金庸告诉孙大法,他对气功十分喜爱,总觉得这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力量。他也确实对气功理论下过一番功夫。前两年,他还在香港一家电视台作过关于气功的讲座,是专门从理论上来进行阐述的。不过,金庸毕竟对气功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在实践上不算行家。为了在小说中更切实地反映气功,他经常采访那些气功界人士,仔细观察他们在敛气和释气时的体态、神态,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我是动口不动手”,金庸说,“对气功我只会说,不会做。”
        孙大法笑道:“不管怎样,你的小说对我们搞气功的人来说是一种推动,一种啓发。好像书里也会冒出气来一样。”
        “哪里,哪里。过奖,过奖。”金庸不由开怀而笑。
        一个动口,一个动手,两位文武大师,对中华气功都有深刻的认识。一见如故,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31/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