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今天》第92期读后印象

发布: 2011-7-05 09:10 | 作者: 云从龙



        这个周末,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淘书,一件是看书。这里主要说说后者。这两天,一直在看第92期的《今天》,后半部分匆匆看了一些,有些囫囵吞枣的样子,前半部分的业余诗人专辑看的极为仔细,反反复复读了三遍左右,刚刚读完了最后一遍,自觉这一期的“业余诗人”专辑做的非常好。

        “业余诗人”专辑一共收录了海波、吉木狼格、李亚伟、默默、王琪博、赵野、周墙七位诗人的的72首诗作,除去这些,每人还编有一篇诗歌随笔,专门讲他们各自从事诗歌创作的历程与故事。首先来说诗歌,我个人最欣赏王琪博的两首诗,分别是《今夜》和《围棋》,在此抄录一首《今夜》示众:
        
        今夜  无风无雨
        人远景近
        远近的灯火半睁着城市的眼
        
        今夜  无痛无欲
        淡了亲情  薄了友情  绝了爱情
        灯下翻开庄重的书
        想看破夜的黑
        文字却顺着笔尖流回了笔内
        墙上画中水墨
        爬回了远山顶上夜色枝头
        南山遥望天山
        死心塌地
        
        今夜  大河奔流
        南海北国相安无事
        月亮挂在童年的天空
        故乡走向黎明
        路边的客栈醉了过客、老板娘
        谁的娇躯胆敢靠上老子的肩
        我将是她一生永远的依靠
        
        今夜  我一人
        等于万人同聚
        今夜  我沉默
        等于万声齐唱
        今夜  我一个真小人
        像伪君子一样坐着
        
        先放在这里,和诗歌爱好者、诗人们一起读读,其他的评论还没有想好。

        当然,除了这七十余首诗歌,最重要的还是每个诗人谈诗的文章。我个人觉得,这七篇文章对于重新解读这些业余诗人或者第三代诗人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首先,七篇文章虽然讲述的都是个人的“诗歌史”,但由于都着墨于同一或相近事件,使得其有了相互佐证、映衬的作用,愈发使得这一段“诗歌史”充盈饱满;其次,七篇文章包含的信息量十分大,仅第三代诗人或诗群中被提到姓名的零零总总应不下百人,是一辑很好的诗歌研究资料;第三,七篇文章中不乏严肃的观点和诗人对于第三代诗人的总结性态度,例如李亚伟的《口语和八十年代》中,对于他们那一代诗人的态度,给出的答案十分引人入胜。我个人觉得,这七篇文章的重要性超过了所选诗歌的本身。

        在七篇文章中,我读到了一群曾经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对那个世界的抗争,以及对目前这个时代的无奈,在理想、激情、青春这些曾令他们热血涌动的元素最终在时间的洪流里沉寂下来之后,在归于平静的心灵里,我仍然读到了自信,才气,责任和执着。读海波,读到了他的愤怒与抗争;读吉木狼格,读到了他的反思与谦逊;读李亚伟,自信与伤感,他写到1986年地下诗歌大展的时候,这样写道,“那是中国互联网的前夜,民间诗歌终于利用主流铅印报刊发起了最后一次起义,这是活板印刷术发明以来,中国互联网文学诞生之前,诗人们对文化的知情权、审美权、发表权的最后一次社会化争夺。此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的流派该结束了。”读默默,读到了他的坚守与执着;读王琪博,读到了他的疼痛和遗憾;读赵野,读到了他的坚定与犹豫;读周墙,读到了他的他的豪迈与责任。他有一句话这样写道:“这群人与建国以来文人最大的区别是不依赖体制而生存,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早晚选择了自由职业。体制内的文人(包括诗人)是狗,是家畜,主人给什么吃什么,主人命怎么叫就怎么叫,还要看门摇尾巴;我们是狼,是野兽,即便在寒冷漫长的冬天也必须自己觅食,自由,孤独,尊严地活着或死去。”这段话给我印象极深。

        这一专辑或许会有一种可能,可能会是一个窗口,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诗人、了解中国汉语诗歌发展历程与真相的契机。

        非常凑巧的是,就在昨天,我在一个旧书摊淘到了一本唐晓渡与王家新编的《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下的中国诗坛,泥沙俱下,荣辱同在,唯独缺少的,是那些有心人,引路人。没有这些,诗歌、文学终将是一曲悲歌。

        最后,有两点勘误,需要指出:第45页“到处头露面”,似乎少了一个字:“抛”。第140页介绍周墙时,有一句“成书后因审查出有政治倾向原因未能分开发行。”“分开”疑为“公开”。

        就这些。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