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特务

发布: 2009-10-01 21:56 | 作者: 陈昌平



       儿子要写的材料越来越多,儿子睡得也越来越晚了。偏偏这个时候,街道又来任务了,要搞一台文艺演出。街道要求每家必须报名,同时每个家庭成员必须登台,而且强调这是政治任务。
       
       儿子和母亲商量了半天,决定还是来演唱一段革命样板戏吧。
      
       去年,街道搞文艺演出,他们一家四口,来了一段《杜鹃山》第八场里的片段,雷刚、郑老万、李石坚和杜妈妈的四人对唱:怒火烧,热泪淌,我有罪,罪难偿……反响不错。
      
       今年初,街道又搞文艺演出,儿子的儿子去边疆插队了。他们一家三口,来了一段《沙家浜》第四场里的阿庆嫂和胡传魁、刁德一的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反响也不错。
      
       现在,儿子的媳妇又走了,家里只剩下儿子和母亲了。晚上,儿子和母亲琢磨着唱什么。
      
       母亲说:“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怎么样?”
      
       儿子知道母亲的老病又犯了,说:“这一段不好,再说这是铁梅的独唱。”
      
       母亲说:“唱《列宁在十月》里的“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怎么样?”
      
       儿子说:“这一段也不好,再说这是参谋长的独唱。”
      
       母亲又说:“那就来方海珍和马洪亮唱的那段“忠于人民忠于党”,怎么样?”说着,母亲哼了一段“进这楼房常想起当年景象,这走廊上敌人曾架起机枪”。
      
       儿子知道母亲恢复正常了,就说:“这一段我不太熟悉。”
      
       儿子和母亲枯坐着,母亲猛地一拍大腿,说:“咱们就唱《沙家浜》吧,第二场里的‘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奶奶和郭建光的对唱,我唱沙奶奶,你唱郭建光,辈份也对。”
      
       儿子揉了揉太阳穴,说:“行。”
      
       因为熬夜,儿子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但是,母亲却看不到这些。
      
       二
      
       从这一天开始,晚上,儿子在吃饭和写材料之外,又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跟母亲一起练歌。
      
       跟母亲一起练歌,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母亲腿脚不好,这七八年来就很少外出。从大前年开始,母亲的双眼先后患病,她就更加深居简出了。母亲的右眼是青光眼和白内障,左眼是视神经缺损。因为治疗时间延误和治疗方法不当,母亲的右眼基本失明,左眼也只有用尚未缺损的部分,具体说就是用眼睛的左半部分待人视物了。几乎在患眼病的同时,母亲又有点老年痴呆了,症状就是偶尔记忆倒错,就像把《红灯记》记作《永不消逝的电波》、把《智取威虎山》当作《列宁在十月》什么的。
      
       母亲的痛苦还在继续。儿子记得清楚,就在社论发表的当天,母亲左眼的上眼皮儿啪嗒一下掉在下眼皮儿上。从那天开始,母亲不论怎么使劲儿,左眼的上眼皮儿就再也不能抬起来了。现在,母亲的右眼能够睁开和闭合,但却是晶体混浊,黑白不分。在需要睁眼看视的时候,母亲就得用火柴棍儿挑起左眼皮儿,同时仄着头,用瞳孔里没有受到伤害的部分,看着模模糊糊的生活。
      
       白天,儿子上班,母亲就坐在炕上,捧着半导体收音机,塌拉着眼皮儿,听着革命歌曲,尤其是革命样板戏。
      
       三
      
       但是,儿子练歌的兴趣却越来越小了,回家后,动辄摇头叹气,再就是呆在自己的屋子里,埋着头写着那写不完的材料。
      
       天热,儿子的背心儿都溻了,背后印的号码都被汗水洇红了。
      
       “你的脸上……是不是有一块黑灰。”一天,吃饭时,母亲突然说。
      
       “是吗?”儿子一愣,赶紧抓过镜子,一照,发现鼻窝确有一块墨迹。
      
       儿子淡淡地说:“今天干部下车间劳动,没洗干净。”
      
       几天后,又是吃饭的时候,儿子的筷子掉在地上,而且是连续两次掉在地上。
      
       母亲挑起眼皮儿,问:“你今天怎么了?”
      
       “今天单位篮球比赛,单位新来的年轻人儿,一定让我露两手,我也好久没打了,结果就把手腕脱臼了……”儿子揉搓着手腕,同时,把长袖衬衣的袖扣系上。
      
        “多大人了,还跟孩子似地……”母亲责怪着。
      
       “来吧,咱们练练歌儿吧。”儿子右手拿不住筷子了,就用食指和中指夹着,像孩子一样淘气地敲击着饭碗,伴奏。
      
       “好吧,沙奶奶,你听着。”儿子用舞台的声音独白道,给母亲起了个头。
      
       母亲的精神一下子抖擞了,跟着就唱了出来:“那一天同志们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乡亲们若有怠慢处,说出来我就去批评他!”
      
       母亲唱的时候,身体前后轻摆,右手略抬,做兰花指状。
      
       “好吧!沙奶奶,你听着。”儿子学着郭建光的样子,挺圆了胸脯,同时又学着郭建光的样子唱了起来,“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在一起议论你沙奶奶。”
      
       “说什么来着?”母亲插白。
      
       “七嘴八舌不停口……”儿子唱道。
      
       “哦,意见还不少哪!”母亲插白,混浊的右眼微微张着,闪着兴奋的光芒。
      
       “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儿子继续唱。
      
       “我可没做什么事啊!”母亲插白。
      
       “沙奶奶。”儿子一句念白后,又接着唱道,“你待(呀)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
      
       儿子发现母亲依然翘着兰花指。母亲年轻时在延安扭过秧歌,对样板戏有一种真心的热爱。
      
       儿子的手腕连同小臂,有着几道触目的条状血痕,白衬衣袖口处染上了点点血迹。
      
       母亲陶醉地唱着,没注意到这些。
      
       从上周开始,儿子突然不写材料了,回家后,就坐在饭桌边儿发愣。母亲和他说话,他就说自己正在琢磨工作的事儿呢。
      
       “这次运动,来得挺凶啊!”母亲坐在炕头儿,挑起眼皮儿,瞄着儿子。
      
       “唔,这次是不太一样。”儿子神泰自若。
      
       “你没挨斗吧?”母亲继续挑着眼皮儿。
      
       “谁说我挨斗了?”儿子脖子一梗,反问。
      
       “这运动,一拨接一拨,哪有不挨斗的。”母亲依旧挑着眼皮儿。
      
       “也是,这回我们班子就分到了一个名额……”儿子平静地说,“班子会上,我表态了,你们以前都受过冲击,这回啊,该我上啦。”
      
       “咱们家可是苦大仇深啊,我和你爸都是十几岁参加革命工作……”母亲急忙说。
      
       “所以我们就更要体谅组织的困难嘛!”儿子打断了母亲的话,“妈,我们班子里的几个人,你差不多都认识,你说,我不挨斗,谁挨斗啊?”
      
       “老何也是领导,他怎么没事儿……他家旧社会开着大钱庄!”
      
       “妈,何老是我的老领导,十三岁就参加革命工作,现在身上还有日本鬼子的弹片……我怎么能忍心让这样的老同志受罪呢!”
      
       “也是,老何是个好同志……那老奎呢?”
      
       “别提了,上周老奎的母亲和媳妇前后脚儿都住院了……”
      
       “那么,打乒乓球的那个小个子呢,左撇子那个?”
      
       “人家不过是个后勤科付科长,颈椎不好,还偏头疼,一个老病秧子。”
      
       “那么大刘呢,出身富农的那个,他身体棒棒儿的。”
      
       “大刘去年就瘫了,想不开,跳烟囱……”
      
       “‘胡传魁’呢,他以前还是举重运动员呢。”
      
       “唉,大胡年初就失踪了,有人看见他在油化厂的硫酸池边儿上转悠……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啊。”
      
       “司机小刘行吧,年纪轻轻的,没牵没挂的……”
      
       儿子赶紧嘘地一声,打断了母亲的话:“小刘现在可不是普通群众了,红得发紫呢。”
      
       母亲的脸上一片茫然。
      
       儿子语气轻松地解嘲道:“哪一次运动不斗啊,你不斗也不行啊。以前都是我斗人家,现在轮也轮到人家斗我喽。”
      
       “倒也是,可是儿啊,这事儿也不能可一个人造啊。”
      
       睡觉前,儿子在厨房洗衣服。母亲在炕上听见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就大声说:“你把衣服泡上吧,明天我搓搓。”
      
       母亲接着说:“今儿还没练样板戏呢。”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