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一个人如何是火焰里身

发布: 2016-4-20 05:32 | 作者: 文珍



        在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的后记里,作者提及“很多年前,朋友在光华BBS上发帖子谈到:‘waits最近写的大部分都可以归入情诗’。”而他自己则在十多年后自辩道:“我至今也不敢说,我已经写出的这些分行文字,能称作情诗,能带来何种的风暴。因为它们大多,仅仅是无情之后的姿态罢了。但某种意义上,它们的确都和爱若斯有关,和那个《会饮篇》里的主角,丰盈和贫乏之子,有关。”这简单的一句话,或许就是他最核心的隐秘。所谓爱若斯,当然也包括对于芸芸众生的理解和哀矜。而这种热情、诚实与良知,同样也可视为他的小说评论何以切中肯綮的力量的源泉。  6
        后来成了朋友,有一次我和张定浩闲聊,提到少年时仇日心理严重;成年后去日本旅行才发现这个岛国的诸多好处。尤其是冬天,清冷,洁净,处处井然,地底又潜藏着未发的火山。他说,这听上去很像是他的文章和诗。
        
        我初始讶然,细想又觉无比准确。张喜爱的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尝言,“每个作家胸中都藏着冰屑”,他在一次访谈里也说自己出身工科,“冷冰冰的非人性,是工科的基本道德”,其诗最常用的意象,是雨滴、雪、群鸟、银河和风。这些轻盈美丽不断流动的自然事物充盈在句群之中,诗歌美学又倾向于理性、节制、不直抒胸臆。然而这种看似没有温度的描述,却极可能是诗人对炽烈天性的有意控制。在此,借他常用的几个词,粗浅勾勒出其风格之一二。
        
        我不记得做过比这更美好的梦。
        愿我有朝一日,在另一个不可悔改的开端,
        向天使唤醒这些哄你入睡的夜晚,
        就像被你唤醒的,群鸟纷飞的清晨。
        ——《夜晚》
        
        这本是一首关于哄女儿入睡的诗,却是他第二次在诗中提到“不可悔改”。第一次出现在八年前写就的《瀑布》中。
        
        随后,还会有无数次
        大大小小的坠落。
        
        而在被海鸟唤醒的刹那,
        它单单只记得这第二次。
        
        最真切,但不可悔改。
        ——《瀑布》2004,4
        
        对于一个炼词造句甚至过分考究的诗人,反复出现又与意象无关的语词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张定浩最常用的词,除了“决断”,其次就是这个 “不可悔改”。貌似斩钉截铁的俨然背后,却藏了一个易生怜悯而优柔寡断的灵魂。惟其犹豫,才渴望决断。惟其多悔,才一再提醒“不可悔改”。本来我们人生的一切都如歌声惘惘然在流逝中。张爱玲说,“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而张诗的音乐性如此显著,也便较其他诗更多了一种径直奔涌不能回头的宿命感。尤其他还一再在诗中提到坠落、折断与消逝(《在萨拉乌苏》)。
        
        诗集的后记里他如此总结自己,“把那些在回忆中最难以摆脱的情感,写成诗,以便将它们忘却。”这和我回答写作是为了什么的答案竟惊人地一致:为了忘记,为了祛魅,为了离开。也许正因为这不谋而合,我才深深理解同为写作者关于永劫轮回不可复归的渺小的悲哀。
        无知的幸运儿即便漫步在黄金时代,最好的光阴一寸寸从身上移过,却依然钝无所感。然而有能力感知并汲汲于幸福的人,同样也只能缘木求鱼。即便如此,张定浩却依然选择清醒,选择看见。他的冷静理智类似一种自我惩戒和折损,却不知为何仍随但丁一起走到了地狱门前,任凭末日审判。
        
        要保持绝对的卑微,
        要低到尘灰里。
        听凭爱肆意弯曲你的身体。
        ——《但丁在地狱的门口》2004.6.13
        
        “低到尘灰里”一句,让人想起那句著名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然而意思却又悲哀得多,因为虽已决定去爱,却在推开门的一刻“没有信念,也不去希望”。
        
        他曾经写过关于我的评论,说“那些深陷在爱里面的女主人公其实又都不是特别地爱自己”,佛眼观佛,这句话却像夫子自道。只有一个不够爱自己又对感情有着极严苛标准的人,才会写出如此无望深情之句。他的爱若斯竟是针对这整个巨大而空洞的世界,在竭力去爱与歌咏之前早已知道,偌大人世,能真正回应这呼号者却也寥寥。他却也终不能因应者无多而不发出声音。
        
        《新天使》,便写出了这种悖谬之极的两难。
        
        脖颈遂僵硬成某种不彻底的决断
        难以回头,也无法再凝视面前的世界
        他就这么歪着脑袋站在
        离地一英尺的空中
        像一个厕身于自己命运的人
        随时会飘走,随时还在原地
        2014.4
        ——《新天使》2004.4
        
        
        和他所喜爱的《贾科梅蒂的画室》的作者让•热内一样,张定浩宣称“诗仅仅是生活中最必要时刻的产物”。这当然解释了他的诗作产量为何如此稀少,而也让人好奇2002年到2005年之间的三四年为何成为“必要写作”的时刻。
        
        他是一张慢慢形成的脸,
        形成了,就不会消失。
        就被她守护。
        地下室雨水滴答
        被烤土豆弄黑的手指又插进头发里,
        她反复阅读他写的每一个字,
        并暗暗将自己缝置其中。
        ——《玛格丽特与大师》
        
        这首诗最不易让人察觉又最特别的地方,也许就是把《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人名前后倒置。这许是张定浩特有的性别平等视角,甚至女性主义视角。大师的脸成形于所爱者的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或许同样自认为受益于最初的理想读者和同路人,比如马雁。
        除去充满讽喻的《死亡不应该被严肃地谈论》,《雨滴》也许是他唯一一首直接为这位旧友写的诗。鉴于他一直强调自己是在为已失去的人写作,在此逐行分析这首短诗大概是残酷却又必要的。
        
        雨滴
        ——为马雁
        
        我们最后总是会坐在台阶前
        把雨滴和青草编织成河流
        那细小坚定的旅行者正盘算
        亿万年都不停止的征程
        
        我们都曾是很好的织者
        织出过绚烂光华也织出了
        痛苦且动人的银河
        这骄傲旧习难改  你轻笑
        
        我也跟着绽放
        手指间的雨滴也绽放
        在石板上
        
        而这是安静的午后
        有人推开院子的门看见
        我们正坐在屋檐
        2011.3.24
        
        在诗歌的第一句里,“我们”坐在台阶前,出于对阅读者的信任,诗人并不解释雨滴和青草如何编织成河流。这看似简单的隐喻,带来一个沿途青草萋萋细雨迷蒙的印象,而下一句果然提到了“细小坚定的旅行者”,让人想起芥子,想起微尘,与“亿万年”的时间概念放在一起,就让人想起抒情诗不绝如缕的古老传统。这是一首真正的悼亡诗,悼念的,是那个曾经同样相信“亿万年都不会停止征程”的细小坚定的同路人。布罗茨基在《一首诗的脚注》里说,“每一首悼亡诗,都不仅是作者的一个手段,用来表达他因一次丧失而产生的情绪,而且也是一个借口,多多少少用来表达作者对死亡这个现象本身的总体沉思。……作者往往也在哀悼自己,……——因为那悲剧音质永远是自传式的。”第二段的“我们都曾是很好的织者”验证了这观点。“绚烂光华”是曾经共同砥砺过诗艺的青春,而“痛苦且动人的银河”则让人想起《在萨拉乌苏》里我最喜欢的两句。
        
        或许是我们的生命黑暗,
        所以能突如其来地见到银河。
        
        此处的“银河”和这里的“银河”大抵都象征生命中偶然生发的奇迹,却也是最值得用痛苦磨折换取的动人瞬间。而下一句“这骄傲旧习难改”,是张诗中唯一一次提到骄傲。此处的骄傲,当不是七宗罪之一,却是一种信仰的坚定和对美之救赎的深信不疑。正因为此,所以再“旧习难改”,也只得“轻笑”了之。
        第三段“我也跟着绽放”,令人重新想起此前讨论过的性别视角。作为一位男性书写者,始终坚持以平等甚至赞叹之心对待另一个性别的写作,无疑是一种自信因而有能力自省的充沛与高贵。
        短诗的最后一句尤其美丽。静谧午后,有人推开院门,看见“我们正坐在屋檐”。细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而诗歌中的“我们”却因为某种力量上升,未见得要直抵银河,也可能仅仅只是从尘世的河边升至屋檐,就已然回归青梅竹马时的天真欢悦。
        
        张最为人所称道的一些诗作,都完成于有女儿之后。“听斯可唱歌”这一辑已被讨论得太多,我想说的,是天真其实也一直藏匿于张此前的诗中,而同时他也试图用孩童般超脱的眼光打量漫漫人世,继而承受,继而转化,继而忘却。 
        他从来不去记录
        生活中不愉快的时刻
        群山深处的隧道
        黑暗猛然袭来又慢慢退去
        
        有一种成年人怯懦的
        洁癖吗
        抑或某种孩子气的强悍
        企图仅仅为深爱之物所环绕
        ——《茅草花》2013.7
        
        张定浩实在是一个把天性保存得极完备的写作者,一个在近不惑之年仍葆有天真的人,必然有某种与生俱来的强悍。他在《既见君子》里写,“天地之心,生生不已,却又稍纵即逝,如明月之苍茫,如桃花之烂漫,如一个人需要一生为之奋力拼争的天真”。这奋争大概并不能用幸运来形容,因为能抵达这强悍的,必在众多黑鸟遮天蔽日的暗夜之后。为了驱走那鸟群,我们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等待;为了抵达那高处,又需动用多少力量攀登。而惊鸟散去的刹那,我们才和诗人一起看到那诗中的银河,原来一直高悬天际,沉默如旧,亘古如新。
        
        7
        清晨离开长江三峡的游船,又匆匆登上回京的飞机。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从早到晚伴随着水面粼粼的波光、青山绿水的碎影,与无法终止的离开。终于搁笔时唯一的希望,却是希望《雨滴》中的“我”能跳下屋檐,打开院门,随着奔涌不息的河水走到下游,走到有更多盈盈笑语的人世间去。简言之,我希望他更快乐。
        
        这希望浅薄虚妄,正如我自己从来不愿只取悦一个影子,而宁愿取悦若干仍在世的友人。哪怕那个影子是过去伟大传统的叠加,哪怕影子熟谙所有诗艺的秘密,哪怕污浊尘世始终泥水芜杂,教人不喜,但是世间总有一些新的隐喻,新的音调,新的热情和软弱。为了驱赶歌者走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我甚至希望他泥沙俱下,如同他早期的诗,不那么完美精致,却拥有更丰富的面向,更多的可能。
        所谓诗者,可以歌,可以咏,可以抒情,可以言志。
        极轻盈的蝶有极嘶哑的喉咙,才值得静静地听。从未有过的情感噬咬人,同时也洁净人,才会产生教人颤栗的美,与不安。在如此被张定浩的诗歌打动后,我竟还奢求纯净音色里容纳更多复调,更强烈的冷热对比。除了永恒的宁静,也还有动荡不已的深渊吸引爱者纵身,也还有尚未逝去的瞬间值得一一记取。一个唱惯了悲哀调子的诗人如何能在微笑时继续写诗,既可溯流而上,亦能顺流而下,载浮载沉,亦酒亦歌,也许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而无论上升还是下降,写或不写,我们最终需要抵达的,或者竟不是那条深具诱惑力的银河,而是无一定之路可循,需不断打破自我桎梏、他人期许和风格束缚的这人生。
        
        初稿完成于2015年11月22日安翔路1号
        二稿修订于2016年2月14日朝内大街166号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