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哑口的祭司

发布: 2015-7-30 15:10 | 作者: 七夜



        17
        尼采说,“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更高的价值不断失去它们的价值。漫无目标,对‘这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无言以对。”犹如夏日山坡上,野草丛生,全无章法,只是蔓延,可以呼之为“漫漶的绿”。虚无成了一种漫漶的绿,没有比虚无更恣意的了,对此,我还能说什么?崇高与低俗一并被摒弃的时候,我们仍然生活在摒弃中。厌恶尘埃,并在尘埃生死,能够逃离什么,虚无已经坐定了人的生死大限,何况生活。
        
        18
        “我们将这种对任何事物都不再感到兴味的状态称作夜。”让•德拉克鲁瓦,很好地说出了我作为“夜”的乏力感。甚至,出门都不再是我的兴趣。尽管我坐在公交车上,从头到尾,上车,下车,像一个白天打着灯笼找人的家伙,可我并没有什么人好找,整座城市只有我一个人,在绝望中,又因为无人察觉而偷笑。
        绝望是瓶小小的嗅盐。我靠它醒过来,再昏睡过去,不断重复着,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游戏,仿佛一个人自慰,高潮是他和黑夜同时抵达。兴味索然的是,不正是我们总在抵达(奈保尔的抵达之谜)?
        
        19
        佛经讲觉悟,圣经讲尊奉,可兰经讲行礼。
        三种宗教之间,惟独佛经拥有宇宙模式,三千世界,巨细靡遗,一一存照。更切近当下科学的发现,因为一切宇宙中的异象,在佛经里,都存在猜想。
        圣经独断是裁,可兰经顶礼问事,佛经惟有觉照,譬如光色。
        
        20
        “革命的经久不灭的幻想在于,认为由于权力的受害者是无辜遭受着暴力,倘若把权力放在他们手中,他们就会公正地使用它。然而,除了接近神圣的人,受害者如刽子手一样被权力玷污。剑柄上的恶传送到了尖端。如此般登上颠峰的受害者由于变化而陶醉,他们会同样作恶或是更多地作恶,然后又马上跌倒在地。”西蒙娜•薇依说的“马上”,在中国已经过了六十年,尚未“跌倒在地”。
        剑与火作为革命的属性,并非将你消灭,而是重在传染,使你亦如同一把剑,一朵火焰,亦产生消灭他人的欲望。贞子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它并不直接导致死亡,而是通过录像带,复制死亡。革命也是如此,通过你,它同样复制了暴力。而暴力,在你看来,仍然是必须的。这就是革命本身(不是革命者)的“原始目的”。
        
        21
        “你不可能出生在一个比人们已丧失一切的时代更美好的时代。”薇依如是说时,她当然以为1909年至1943年之间的人们,已经丧失了一切,美好的时代即将开启。这是她的“在期待之中”。然而,丧失仍在继续,一切还是多余。所以,美好的时代不复开启。当薇依指出“金钱、机械化、代数。当今文明的三大魔王”时,我仿佛看见西方三圣朝见“反基督”降生时的光晕。
        她说,“基督是人类和上帝之间的切点”,为什么不坚定一点,切点不存在。于是,她靠向上帝,萨特靠向人。我站在不存在的切点上,看看上面,瞅瞅下面,在如此多的席位中,惟独我是缺席的。
        
        22
        杀佛弑祖是必须的,自杀也是必须的。
        
        23
        在今天,人性仍然只是一种希望。今天是二零零九年,它并没有超出一九四九年,哪怕一毫米。从神性退到人性,从人性又退往哪里——兽性吗?已经缺失的性征,是虚无成为存在,原先所确立的存在——生命个体——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今天,我们只知道虚无是世界的实质,努力在虚无中摸索什么,无甚获得。
        困乏和贫瘠,总是在精神和肉体之中,挥之不去。精神的弱化,正如肉体的弱化一样,已经是每况愈下,所以,机械补充了精神和肉体,外在的强力渗透进来,就是生命趋向衰竭,人已经到了可以被取代的时候。无论是机器还是虚无。这个时代,最不需要的已然是人,他微不足道,随时都在死亡,生命力最弱,所以,渴望才强烈。
        矛盾中并没有解决的道理存在,双线螺旋,攀缘而上,以存在为解决之道,是取消创造另一个理念来恢复生命的单线。
        死亡只是必经之路,也只有这一条路,是实在的,在期待之中。我不敢说,惟有等死,它是最低点的希望,也就是末路之中、蹒跚远去的人性。就像真理,如果存在,说出来的,就是影子和凋谢。
        
        24
        创作是为了解决说话。
        分解语言,从中决定再说些什么。
        
        25
        蒋立波谈到真正的诗人时,提到“必须由批判走向信仰”,他说“批判仍只是处于黑暗中,而不是在光中”,然则,我们的时代,最大的黑暗恰恰是我们置身光中。而信仰,也只是一个走向,不是抵达。
        至于诗人,“真正的”作为形容词,已经成为皮肤,只能停留在皮肤上,而失去了往日的肌肉和骨骼。因此,这个时代的诗人,最多也只是往日的幽灵。
        有时,黑暗才是光亮。它照见我必须走向另一种光亮:裸露,无处藏身,被覆没在一个群体性的失忆中。因为你的记忆,根本只是记忆模拟了你,并非你所拥有。我们所能把握的仅仅是无法把握。
        流失是必然性,获得纯粹偶然。时代已经进入了失败的核心,成熟也只意味着我们只能腐朽,从门栓的坠落中,敞开。因为回到虚无中,不仅仅是你,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任何一个,都创造了一扇别致的虚无之门。我们只能挖一个洞,窥视自身被吸入的世界,是一个伟大而安静的居所。上帝并非创造者,上帝只是创造。就像天堂离我们很近,只在镜子中一般。
        我们对永恒的注目,是因为我们不是失明者,我们漫游在近似失明的意识中,为了更多……和榕树一样,更多的气根,支撑着我们的肥胖症。在羽毛化作火焰之时,“即即、足足”之声,被我们视作重生。然则,永恒反对重生,永恒只是一种单摆,谁能做这样的运动?关键是,谁愿意。
        荒谬的是,我们意欲走向任何一方,我们的双脚就在意欲中化作盐柱。
        
        26
        我的局限性,即是时代的局限性。
        我无法超越自身的重力与惯性,时代也无法超越它自身的重力与惯性。
        薇依说,“两种力量主宰着宇宙:光和重力。”我是不是把光看作一种力的惯性,作为力,它太充足,无法收束的缘故?
        
        27
        读书是一种比较简易的对废墟的阅读。
        废墟的阐释:废墟,必须有时间沉淀其中,另外,它必须是肉眼所能目睹的腐朽,至少能够想象到。我们可以在任何一座城市找到废墟(在中国,时间是一种木结构),但是,要阅读它,仍然要借助文字,譬如县志、宗谱。
        我们这个时代的高楼大厦、百货商场等各式建筑,已经无法成为废墟。一日,若是全部坍塌,它们只是凌乱的堆积物。理性的最终产品。
        “废墟”一词,是什么时候开始指称过去,甚至是什么时候,竟然有了现在这般迷人的光晕,仿佛喷水池里隐约的彩虹。我并不能找到它的根源性。但是,有趣的是,在诗歌上,成为废墟(荒原),而不是成为建筑,或许已经是一种时尚。
        
        28
        刘鹗写王小玉说书一事,堪称妙到毫巅。所谓美人绝调,恍惚之间,灵魂好似出了身窍,悠然不知所往,更不知几时将返,或竟是不愿返矣。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古人于该着墨处,笔势横扫;该顿笔处,不染分毫。可惜今日说书人中,也不见有王小玉般的“美人绝调”;小说家中,也不见有铁云先生般的“才子绝调”。
        
        29
        诺斯费拉度,我的诗人
        我们在黑暗中久坐,像光在世间行走
        每一个进入生命的轮廓,都将回到它的模子中
        回到泥土和水。
        我在词语中罗列了上帝、爱、信仰、正义、诚实、真理、意志,这些“正性词语”都在衰落,就像我的兄弟所说,我们成为负数,我们的一切努力,指向零。
        零:泥土和水。女娲将从中和出一。丽达和玛利亚,她们又将分娩两个时期:特洛伊与伯利恒的城墙。
        
        30
        我无法领会刀子和伤口,因为成为伤口的刀子,并不能重复带来伤口。愈合的是刀子,不是伤口。
        就像愈合的是世界,不是我。
        ——我一直保留了最初的硬伤,硬伤是活着,死去的人没有伤口。因为他尽量使自己在伤口之外,保留一个出路。
        我无法领会的,终究是我无法抵达。在路上,始终是“在”,而没有路。我的身体将是一条可能的路,我却无法依附于这条路。成为路的人,自身无路可走;成为深渊的人,自身无深渊可以依附。
        
        31
        无法涉及本质的时候,涉及现象和感觉。
        唯物是否能够呈现超越物的理念,殊为难得。难得的是理念,还是物?难得的是我们时刻拥有认识二者的可能性。
        难得的是可能性。广告词,虚拟的时间甚于现在时。
        
        32
        在濒临中,诗歌成为濒临之后的裂纹,不是碎裂。
        当一个人喊“破碎,破碎”,破碎只是作为可能性,并非确定。因此,诗歌濒临于它所是的瞬间,即如来,而非实有所来。
        为什么我说在诗歌中,影子大于我,因为我投射影子的时候,已经隐蔽了自身,尽管我的初衷是呈现它。但太阳底下,呈现的只有影子。
        影子是关键,也是迷惑。他们说,地上是灰尘,地下才是土壤,不,灰尘挤压,没有土壤。
        缺少根,也许有根,但无着落,薇依才关心扎根,扎在空气中,挣扎。
        
        33
        可能性是否是确定?思考它,没有什么获得。
        思考确定之事,往往疑惑更深,愈深,则愈是米诺斯宫,我不能拆自身为线索。面对镜子,我们挥霍了美杜莎可怕的一瞥。
        
        34
        海子意欲成为的不是太阳,而是太阳中较暗的部分。
        通过他,我看见的绝大部分光明,才更虚假。太阳才更黑,墨一般,乌贼的内脏,乌鸦栖息于黑死病中,丰富的食物链。
        
        35 
        顽固的“不是……而是”,顽固的,我们的舌头,石头。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