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杂事中的永恒

发布: 2013-5-02 17:55 | 作者: 耿占春



        你因白茫茫、肃静、寥廓的大地
        而喜欢上这刺骨的严寒
        这夜空中凝固的浑圆
        这因一只乌鸦的飞与止
        因它的静默与啼鸣而如此不同的宇宙(《冬日》)
        在时代静止的深处,一种自为的孤绝,“一个微小而接近于无的刻度”,一切细小的微末之物,现在都具有自我的构成作用。诗人没有夸大自我的在场,更没有炫耀这个“时代”,在他看来,连神灵也没有夸张的力量:“神从来在那里,它无所不能/ 但它从来没有你所谓的力量”。(《神无所不能》)但万物却能够因其微妙而神化。有时,诗人“为一群雀鸟的啼鸣”或者“褐色的翅膀在灰暗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度而忧悒”,又细心品味着“一饮而下的果汁中有着时间全部的馨香”。诗人俨然恪守着“慎独”的古训,却是为着以语言来捕获那任何时候都能够投向生活世界的像一缕微光似的意义——
        那不曾为任何的语言所捕获的光,
        它们经由斑驳的树叶与弯曲的枝干,最终回到大地那幽暗的深处。(《忧悒》)
        在独处中,一种异样的意义感任何时刻似乎都能够进入诗人对现实的直觉之中,因此泉子不仅执意要“发明出你一个人的孤绝”(《幸存者》),还渴望着“让美成为永恒的信物”——
        你向一个空无一人的古亭发问
        你向一颗从你的眼前滑落,并在湖面上洇染开来的雨滴发问
        是的,你并不期望一种回答从任何的声音中浮现
        ------因为你知道,惟有无言才配得上这生命之寂寞
        当泉子写下“孤绝”、“幽暗”、“寂寞”,甚至是“白茫茫、肃静、寥廓”的时候,似乎都在写下美与真的证词,为生命提供“永恒的信物”。因此当诗人表示“惟有无言才配得上这生命之寂寞”时,我们知道诗人的无言是幸运的,这无言就像是保守着一种信用。诗人就在这一语境中理解和阐释着我们身边的时辰、季节与它们携带着的事物:
        我宁愿说,春天是一个忧郁的下午
        是积聚并重新赋予一个诗人
        与死亡,与绝望,与他所置身的时代对视的勇气与力量(《春天》)
        他意识到《生者何其寂寞》——因为“你同样是/ 那正在死去的/ 仅仅在这一刻获得挽留的/ 未亡人”。泉子的追问有时会穿越这个生活世界,甚至会超乎个体生命的界限,穿越时代的喧嚣抵达一个关于原始的“道”的提问,抵达这个永恒的瞬间疑惑:
        道先于宇宙而存在吗
        或者说,宇宙是道之藤蔓上的一朵奇葩
        还是道仅仅作为宇宙的一种伴生之物
        那无限之中的有限(《奇葩》)
        诗人终于领悟到死亡与有限性的辩证法,似乎他不再困扰于此,他终于从一条死胡同中发现了一条“幽深而无垠的通道”,登临生命重新敞开的一面:
        是死亡赋予了生命以深度
        或者说,是事物的有限性
        为万物开掘出了通往幽深而无垠的通道(《死亡》)
        由此,诗人感受到时间的一种新的维度,一种线性时间消失为时间的同时性存在:“这沉浸的一日/ 这与世隔绝的一日/ 这与天地独往来的一日/ 这与万物相融,合而为一的一日”。(《这沉浸的一日》)一个“与世隔绝”的日子就是“与万物相融”的日子,一个日子里有所有的日子,死亡和有限性与它们的对立面以“合二为一”的方式消融了。这并非单纯是沉思默想的结果,更非理性的断言,对诗人而言,这种认知已经深入无意识,而且伴随着“喜悦”:
        在一个梦里
        我整个身体突然消散在空谷那寂静的绿色中
        那一定不是肉体的碎屑,也不是物质被无数次等分之后那最最细微的残余
        而是物质在无穷无尽的细小之中,必须被发明出的
        无边无际的空无
        而我在一个刹那之中,理解了那众口相传的
        佛陀曾经用无言说出的喜悦(《喜悦》)
        在言说自我,真理,意义,无限,友谊,喜悦,幸福------这一切之时,泉子有着自己的核心观念和核心价值,或者说是一种个人的语境和独特的佐证,那就是:寂静,孤绝,细微,细小,无论是自我,真理,还是时代,都几近于无的时刻。
        
        4
            
        泉子诗歌的沉思特征使得他的诗篇如同一些自我警思的记录,他也常常检讨着诗歌写作中的种种诗学问题,就像他在“诗与思”的札记之中所作的那样。他说:“我为我在依然年轻时写下的一些新奇的比喻而羞愧/ 就像我曾经做出的另一些并不光彩的事”(《宽恕》)。
        泉子的诗集中有相当多的诗篇可以视为以诗论诗的作品。泉子一边写作,一边反思着写作,一边发明出自己的诗学——
        我想记录下月光穿过松针后落在泉水上的声音
        就像古人曾经的那样,但我不能。因为一个仅仅借助于记忆与想象来勘探事物的纹理的人
        终究是一个虚幻的见证者。你必须成为你所置身的时代的勘探者
        你必须独自穿越时代那厚厚的岩层,你必须在那将整片整片的森林如秋天的麦田般被收割后
        在那已然干涸的泉眼处,在那用金属的管道嫁接出的一个城市花园中心的喷泉之上
        发明出一个浑圆的落日(《发明》)
        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诗,也是一篇具有真知灼见的微型的诗论。古典方式的“格物”难以抵达今日语境中的“致知”。在诗人看来,依赖于知觉经验、甚至借助记忆和想象也无法格物致知,因为事物的再现结构已经深刻的改变了。如果说在古典时代,人的活动需要放在自然物象的再现结构之中加以致知,那么在这个时代,物,连同“自然事物”在内,必须被放在一个非再现的抽象结构之中才能对之进行表象。
        不仅古典诗学的“再现性”结构遭遇到现代物质世界的颠覆,更具规范性的儒道佛思想除非被重新激活为一种活泼的驳难,也无法担当起我们的未来。在对《汉语的未来》的思考中,诗人古典思想的参照系中小心地厘定着诗歌的标准、位置与功能:
        一个仅仅拥有儒学的汉语是不可想象的
        否则,它早已朽去,
        或者作为一个逝去王国的标本
        而一个仅仅作为道与佛的国度
        那些伸长的脖颈将一一被幽暗深处的同一把镰刀割断
        或许,汉语那全部的光荣与梦想的秘密
        不在这边,也不在那边
        而是同时在这边,也在那边
        是它们相互的交替与辩驳
        揭示的一种语言、一个民族
        也是一个国家那坚定的去处
        汉语诗学不能被任何一种观念化的意识范畴所规范。诗学作为一种主观的、个人的、偶然的和不可复制的知识类型,具有一种非规范性的属性,因此它允许并致力于发现任何一种对意义的模糊直觉进入符号表达,就像诗学保持着对未被言明的意义进入现实生活的直觉之中。
        做一个简单但并不粗俗的譬喻
        我们有时用眼波的流转来传递两情之间的欢愉
        有时是在手指与身体之间
        有时是嘴唇与嘴唇
        舌尖与舌尖的交换
        有时,我们必须用身体深处的黑暗与激情
        来传递,并说出彼此的欢愉
        哦,那触发了身体每一个毛孔的欢呼与尖叫的欢愉
        这些同样作为我们阅读与写作的几种不同的方式
        而我,一个中年的男子,我依然无法
        也无意于分辨每一种欢愉之于我们生命的滋养与馈赠
        以及他们所谓的意义(《一个简单但并不粗俗的譬喻》)
        诗人在此使用人们最切身的体验来表达人们之间的交流,语言符号对意义的分辨以及意义的传递过程。意义的表达具有外部的符号特征,而正是符号的表达与内在意义产生了差异。内在意义、符号表达和经验主体并不是对等的和完全同一的,携带着自身经验的表达者既属于内在意义的一部分又属于符号的表达者。内在意义,符号表达与经验主体之间的分化、非同一性和差异的感受,生成为“一种闪耀着语言光芒的裂缝”(哈贝马斯),意义的维度在此逐渐敞开。但即使某个瞬间实现了符号与意义的同化,这种同化也不会被永久地固定下来。
        泉子的诗中经常使用“发明”一词,表达了他勇毅的诗学意向。在泉子最独具意味的诗学发明中,他倒置了“发明”的本义,赋予诗歌和诗学的使命是对“最明亮的黑”的发明,或许这是一种指向“一个微小而接近于无的刻度”的意识,一种深入探究“幽深而无垠”之地的语言的微光。他说:
        向黑暗中求光明是容易的,就像向夜的深处寻找一盏灯
        而诗歌的艰难与神奇在于发明与呈现那最明亮的黑(《最明亮的黑》)
        

33/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