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费解的另类认知 - 浅析现代艺术(一)(上)

发布: 2016-4-24 07:49 | 作者: 李立昂



        稍早一些的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首的立体主义(Cubism)(图9)也是20世纪初“思想解放”时代的产物。受塞尚的启示,立体主义画家干脆扔开了画布上人体的二维表现,表现想象中的三度空间,最后从线条简化发展到把一切都几何形体化。我们现在看到的装饰艺术的色块、图案、以及现代风格的建筑物等等,都是在那种启发下发展起来的。它直接开启了旨在发现新眼光新视角的前卫艺术,有人称它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艺术运动。
        
        图9.   亚葳侬少女,毕加索,1907年作
        
        到了这个地步,艺术家再不用作品“讲美的故事”了。视觉“美”本身显得单一,也缺乏深度。写实主义的主导地位就这样被颠覆,影响力江河日下,到今天成了一个边缘流派。简而言之,这种心灵解放向世人宣告,搞艺术用不着什么天赋,什么功底,什么技巧,什么形式,谁都可以搞,谁都可以做艺术家。不但如此,艺术家用不着讨好观众,说心里话就行。
        艺术家在光和色、造型、观念上都获得自由以后的几十年里,心灵挥洒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抽象主义(Abstractionism)大杂烩。我个人认为这个现象是经由达达主义的“战国乱象”后,回归了“大一统”,各种思潮需要一个沉淀、总结、思考和提升的阶段,而抽象主义创作方式为内心在无羁绊状态下的随意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对写实主义长期束缚的逆动,人们似乎对具象厌烦了。
        抽象主义创作除了坚决不搞具象的特点,还包容了五花八门的尝试。它往往成为艺术家寄托内心某种感受的媒介,而这些感受又往往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创作手法的不受拘束导致形式的繁复多样。比如有康定斯基(Kandinsky)(图10)的用色块表现音乐感,也有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所谓“点滴派”,等等。(图11)
        
        图10.   康定斯基“构图VII”,1913年作
        
        顺便说,波洛克的“点滴”绘画,是指拿着画笔等工具蘸饱颜料,在铺在地上的画布上方随意来回摆动,由颜料“点滴”而成作品。这背后的观念是随机发现(chance discovery),想做到摆脱
        
        图11.    杰克逊•波洛克的“点滴”作品
        
        本能的控制意念,如构图、笔触等,尽可能在“思维真空”状态下进行,纯粹靠偶然因素来决定结果。这样的作品带着“偶然性机缘”的惊喜和灵动,是没法用同样手法复制的 。
        日后其它相类似的做法中,有人把颜料罐堆放在画布前用冲锋枪扫射,要的是颜料在完全不可控的情况下四溅的“自由”表现。让猩猩脚底和身上抹了颜料在画布上打滚和乱摸乱走也是出于相同的动机。这些行为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艺术创作本身,变成借它的名义作哲理性探索,以拓展人性的自由奔放。相形之下,抽象画中波洛克的作品还是注意形式美的,比较“工”一点,是一种没章法的章法,并不算太自由。
        这也是艺术创作逐步远离大众认知的开端。本质上,抽象作品缺乏具象带有的明确信息和脉络(如有关表现对象的定义、概念和叙事性等),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被大众看懂,遑论接受和欣赏。看不懂自然做不成知音;画面不美容易产生厌恶,会感到像乱涂乱抹;价格过高的那些弄不好还引起愤怒,觉得它们名不符实,不免有受愚弄的感觉。可以这么认为,从那时开始,具象和写实的那类“美”留给了大众审美趣味,自有商业艺术家接盘,大批生产旨在媚俗的商业性艺术(更确切说是“艺术性商品”);前卫艺术家则“羽化而登仙”,搞形而上学的东西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也是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逐步定型,形成社会思潮,并开始向全世界弥漫的时期。艺术创作自然而然地反映了这种“个人化”的变迁。总的来说,艺术作品在日益脱离现实世界的表象:人们好像总想通过创作抽象作品,去象征着什么深刻、晦涩、属于个人内心的东西,但传递形式经常因为太个人化,表达的含义叫人难以捉摸。
        抽象作品信息不明、线索不清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人类心理层次上埋得较深的一些感觉,常常就只能“似有所感”,非语言所能表达或界定。很多时候,内心暗流悄然涌动,实在也用不着表明得太具体,不如就含蓄点,不但更隽永,也给想象和发挥留了余地。好比朦胧诗,“美”游移在想象意会之间,硬去按字面说个明白反而味同嚼蜡。这种若有所悟的心境下看抽象作品,其中一些“图像符号”对你就可能有某种隐约的象征意义,会让你觉得心弦突然被拨动了一下。在某些情况下,抽象象征的能量会远超过具象明白无误的概念和内涵。
         
        图12.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37年作
        
        试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Guernica)(图12)为例。他用立体主义的非具象(半抽象)形式表现了该城市居民在轰炸下的绝望与恐惧,以及死亡的迫近。那种观感上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窒息看一次就永远难忘。那是用什么具象手法、画得再血淋淋也表现不出来的。
53/5<12345>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