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费解的另类认知 - 浅析现代艺术(一)(上)

发布: 2016-4-24 07:49 | 作者: 李立昂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在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缩写为SAIC)修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这些年总有朋友跟我抱怨,说在美国都那么多年了,这现代艺术是怎么搞的,越弄越看不懂,看一次艺术展览碰一鼻子灰。就这种胡闹的玩意儿,偏偏还卖天价。也真有那样的傻子疯子去买,钱多还怕烂掉?这些都是高智商精英,但这里缺少的是一个三言两语说不清的链接。
        我最简捷的回答,就是不看也罢,不是为你创作的,艺术家在“自说自话”呢。他们不服,说既然不指望别人懂,那就不要拿出来开展览。我说这都要算当年观念主义艺术的后代,是借了艺术的形式阐述生活里的观念和哲理。要说有什么特别的,那应该算是它们的思想能量吧。当然,没人对这种答复满意的。
        近来又有好几位声称,毕加索名声那么大,作品也不知道好在哪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倒是越看越美。看来这成了个“二极背离”(dichotomy)的现象了:时代朝前走,眼光向后看。这里提供一点尽可能简明的背景线索,理一理思路,看看现代艺术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先说一下,本文里凡牵涉到创作动机、美学哲理、审美心理、渊源脉络等方面的分析,都来自个人的长期接触和感悟。
        
        图1.  佛斯玛尔,1618年作
        
        不过我清楚,再怎么解释,也不会让大家喜欢现代艺术。这种创作的出发点是自我,步法像济公颠三倒四,求新,求敏锐,求深刻,唯一不考虑的是讨好观众。只能这么说吧,既然这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睿智
        (highly intellectual)的人能接受它,说不定它还是有点道理的。希望有耐心听一听,不喜欢不要紧,弄清楚为什么你不喜欢就行了。

        一、历史沿革
        欧洲绘画(这里只举绘画为例)的写实手法统治了几百年后,在18世纪发展到了巅峰 。所谓写实主义,也叫现实主义(Realism)(图1、图2),一般指绘画摆脱宗教画的影响以后,以描绘
         
        图2.   伦布朗,1632年作
        
        世俗生活为目的的作品。其时离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还远得很,要想忠实记录生活,就只有在造型和细节表现上竭力追求真实。随着技法的积累和提高,作品的“逼真”逐渐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绘画创作和实用美术(“家”和“匠”之别)很难分开,因为绘画主要是谋生的工具。
        不难想象,哪儿的顾客与受众都有艳羡“高大上”的情结,所以创作不免受到“唯美”要求的影响。于是“真实”和“美”的两大要素就形成了。说得白一点,作品必须让人看得懂之外,一要像真的,二要好看。然而,满足世俗审美需求是一回事,艺术家的创作却是不断升华的,这也符合人类社会永远不断向前发展的天性。
        写实油画创作到了那个高度已经无路可走(欧洲人没有我们中国人“师法古人”的心理惯性),再也没法提高了。不是吗?再完美的创作手法,不断重复也会有看腻了不耐烦的那一天。何况创作实践上,后人总想超越前辈,谁也不甘心永远复制前人的辉煌。
        改革的第一步表现在光的解放。莫奈等人在写实的基础上,做了光线表现的尝试。现在奉为经典的“印象派”一开始是个贬义词。他的塞纳河“日出印象”(图3)被人嘲为“印象派”,就因
         
        图3.   莫奈 “日出印象”,1872年作

51/512345>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