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往事依稀已化蝶

发布: 2014-9-12 16:39 | 作者: 桑宜川



        歷史誤讀,關於胡蝶後人的身份芻議
        近年來,關於胡蝶的身後事,以及她的子女真偽,海內外的華文媒體刊載過許多不同的記述,坊間的傳說大多以訛傳訛,不足為憑。為此,筆者作了較為仔細的考證,參考了部分當年胡蝶的舊識老友,以及親友所撰寫的回憶文章。從史學的眼光來看,這些作者大多與早年胡蝶過從甚密,交情甚篤,且為德高望重的現代中國老一輩藝術家,決不會扭曲歷史真相。這些見證人,當事人對胡蝶家庭成員的記述,不約而同,基本一致,因此,應該無疑被認為是“信史”。
        其中,著名戲劇家吳祖光的前妻呂恩女士作為胡蝶當年的閨密好友就曾寫到,“胡蝶和潘有聲在上海結婚是 1935年 12月 23日。婚禮非常隆重。上海人幾乎家喻戶曉。婚後不久懷孕了,但檢查出是子宮外孕,動了「結紮」手術,也就不能再生育了。婚後胡蝶與潘有聲感情很好,所以他們領養了潘有聲哥哥的兩個孩子作為自己的孩子,一男一女,現在一個女的在美國,一個男的在加拿大。1937年 8月 13日,抗日戰爭在上海全面開始,胡蝶全家很快就移居香港,直到抗戰勝利以後,才回到上海。”這一段文字內容與其他老一輩藝術家對早年胡蝶的回憶,表述基本相同。(左圖為胡蝶與丈夫潘有聲合影)
        這就對坊間流傳甚廣的,胡蝶私生女胡友松的真實身份提出了質疑。她自稱出生在上海,時間是在「台兒莊戰役」勝利後的第二年。我们都知道台兒莊戰役于1938年 4月結束,不是 1939年。據中国电影史料記載,1938年,胡蝶全家已經移居香港。胡友松說她 1939年在上海出生,那她是誰家的女兒呢?再說胡蝶和潘有聲結婚以後自 1935至 1945年,二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如果胡蝶懷孕生了女儿是名正言順,高興還來不及,用不著說甚麼私生女,何须躲躲藏藏?! 這是关于胡蝶身後事的一個歷史疑團。
        據史料記載,當年胡友松變成了胡蝶女兒,或稱胡蝶私生女,起源於一位年輕記者整理了她的口述後的公開報導,或許這位記者對抗日戰爭中這段歷史沒有作過求實的研究,對胡蝶的身世也甚不瞭解,只聽對方一說,就記了下來,写成了一篇不真實的謊言報導。如今這個謊言流傳了幾十年,現在該是還歷史本來面目的時候了。(右圖為胡友松)。
        在上世紀的許多公眾場合,胡友松自述兒時最開心的事是去上海百樂門舞廳看著「母親」胡蝶在臺上和其他明星們作愛國的義賣活動,自己則在舞臺下提著小籃子走來走去地募捐。且不說「百樂門」舞廳只有舞池沒有舞臺,而且時間錯位太大。我們知道1941年 1月,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戰,位於上海租界的「百樂門」很快就被日寇接管。按照年齡推算,其時胡友松也只有三歲,那時日本人已經進入租界,白色恐怖籠罩著大街小巷,怎會允許中國人還在上海租界裏做愛國的義賣活動?
        胡蝶在抗戰勝利後的 1945年 8月以後回到上海,住在電影明星徐來家裏,到 1946年 3月後,又離開上海去了香港,从此以后再也沒有回過大陸。關於胡友松是否是胡蝶女兒,或稱胡蝶私生女,远在加拿大的晚年胡蝶本人從未確認過,胡蝶的親屬也從不知曉,情何以勘?
        隨後的故事則更為荒唐。這位生活在中國大陸的醫院護士胡友松,由於有著傳說中的胡蝶之女背景,在上世紀“文革”初期,可能出於統戰需要,由周恩來作媒,介紹給了民國驍將,後任代總統的李宗仁先生,成為了晚年李宗仁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段黃昏戀的對象。(左圖為李宗仁與胡友松)
        胡友松對外的公開姓名叫王曦,1966年7月26日,27歲的胡友松與75歲的李宗仁在北京正式結婚,當時的官媒在海內外做了廣泛的報導。無論胡友松的真實身份如何,他們的結合跨越了48個春秋,在“四人幫”橫行的日子裏,相依為命,度過了狂風暴雨般的九百餘個日日夜夜,直到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以78歲高齡離去。從人道主義的視角來觀照,胡友松作為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國女性,一不留神被裹挟,捲入了當時的中國政治旋渦,照料李宗仁先生的人生晚年,作出了犧牲,為調和國共兩黨的尖銳對立,對海峽兩岸仍然是有貢獻的。
        對讀者瞭解這一段歷史有幫助的是,胡友松女士對她的身世作過如下坦言:“我最初的名字叫若梅,是在南京時我生母取的。從字義上可知,母親是希望我像梅花般能經得起人生的風霜。後來,當我還記不清姓什麼時就成了孤兒,父母親人都慘死在日寇的大屠殺之中了。4歲時,曾是張宗昌的胡姓姨太太流落南京,做家庭老師,收養了我。1947年我隨她去了北平。上中學時,我的生活非常艱難,便自取友松為名,勉勵自己能像松柏那樣堅強。1959年20歲時,我以胡友松之名畢業于北京第三護士學校,踏入社會,也以此名進入李宗仁的生活中。但是,當善解人意的德公知道了我的不幸身世後,都以若梅相稱,相處近3年,使我重又恢復到童年的溫存中。”史料記載,胡友松女士1973年從湖北沙洋農場勞動改造回京後,力圖清除那些痛苦的回憶,才改名換姓為王曦。原來,她數次的易名變姓,正是反映了她的這一段特別經歷。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加以審視,其實胡友松對自己的身世也不甚了了,只記得幼年時是軍閥張宗昌的姨太太收養了她。胡友松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然撲朔迷離,未得解密,但是在海峽兩岸卻開了一個國際大玩笑,牽動了國共兩黨的領袖人物,可以說是驚天動地,至今也不知是誰忽悠了誰?隨著上世纪年代末胡蝶的去世,或許這将如同一個啞謎永遠被封存起來。或許這樣一來也好,越是神秘,越有看點。
        歷史总是應該尊重史實的,這段歷史真象本應該去澄清,以免後世以訛傳訛,誤讀歷史。尤其像胡蝶這樣一位曾經紅得發紫的民國影星。她年輕的時候,就有許多無中生有的事都往她身上栽過,如同死於人言的阮玲玉,幾十年後才證實许多情形完全是子虛烏有。
        據報導,1990年3月9日,也就是在胡蝶去世的第二年,孤獨一生的胡友松(王曦)女士去了一趟李宗仁先生的广西家鄉故里,敬谒改變了她一生命运的李宗仁先生,以寄託多年的哀思。一位普通女人尚有著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情懷,令我感佩!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這個世界原本就會多一份溫情。(右圖為李宗仁與胡友松)
        
        情天恨海,海上舊裏生死戀
        時光流轉到了?1935年,已經成為影后的胡蝶進入了人生的第27個年頭,雖然她的風韻仍不減當年,但是體型卻開始發胖,後起之秀銳不可擋的鋒芒讓胡蝶逐漸萌生了息影的想法。這時,她與潘有聲已經相識了四年,愛情讓胡蝶感受到一種寧靜和溫馨,胡蝶開始將潘有聲當作精神生活中的支柱。就在這一年,胡蝶的父親胡少貢突然被檢查出患有肺癌,並且已經到了晚期。為了滿足父親的心願,胡蝶終於作出了和潘有聲結婚的決定。(左圖與下圖為胡蝶與潘有聲婚照)
        是年11月23日,位於上海九江路和江西路口的一座教堂裏人聲鼎沸,明星電影公司演員,影后胡蝶與洋行職員潘有生正式結婚,並在南京路英華街的大東酒樓設宴。明星公司的田漢和洪深聯名為胡蝶發去了賀電,在婚禮儀式上,明星公司的同仁們齊聲唱響了周劍雲為胡蝶所作的《胡蝶新婚歌》。從這一刻起,他們開始了一段真摯而又淒苦的情感之旅。戰爭與逃亡,權勢和高壓,他們的婚姻在亂世中經歷了種種磨難。
        結婚之後的胡蝶逐漸淡出了影壇,每年只接拍一兩部影片。1937年淞滬抗戰後,日軍佔領了除租界以外的整個上海市區,明星公司設在楓林橋的拍攝場地也被日軍佔領,無奈之下胡蝶舉家遷往香港躲避戰亂。
        那年月,潘有聲與幾個朋友一起開辦了一家公司,從事茶葉和木材生意。他們隻想盡快賺些錢,為全家尋個像樣的住處。然而,沒過幾天,潘有聲突然失蹤了。詢問公司的人方才知道,不知是誰在潘有聲的公司藏了槍,他被員警抓去了。六神無主的胡蝶哪裏想到這隻不過是戴笠為博取胡蝶的好感而採取的又一次手段,為了救出丈夫,她不得不求助於戴笠,當著胡蝶的面,戴笠馬上叫人放了潘有聲。
        隨後戴笠又通過手段使胡蝶一家入住他的曾家岩公館。見面的方便使得戴笠幾乎每日都來問候,他知道胡蝶愛吃水果,而戰時重慶又沒有什麼好吃的,就不惜代價派人從新疆空運來哈密瓜;看到胡蝶身體不好,就請來名醫,細心調理,並舉止得體的陪她出去散心。他的這些舉動令胡蝶和潘有聲都非常感動,夫婦二人對戴笠的戒備之心慢慢地放鬆了。胡蝶入住曾家岩公館後,戴笠總算可以天天看到自己心儀的佳人了,可是佳人卻心有所屬,另有懷抱。 
        1944年春天,潘有聲接到了商人們夢寐以求的專員委任狀和滇緬公路的特別通行證。潘有聲一走,胡蝶完全成了一隻籠中小鳥。為了討得胡蝶的歡心,戴笠把一切置之度外。在同居期間,為了討胡蝶的歡心,戴笠又為胡蝶在重慶修建了好幾處住所,他和胡蝶住在這裏時,每天早晚總要陪胡蝶去花園散步。胡蝶雖生活在這樣優越的環境裏,但不能與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也不能與自己喜愛的電影和影迷在一起,她仍天天悶悶不樂,戴笠對她越好,她越覺得自己的人生是一個悲劇。再也找不回原來那個純潔、坦率的胡蝶,一個願跟普通、老實的商人過日子的妻子,一個準備著為電影貢獻一生的影人。 
        正當胡蝶與潘有聲兩人悲歎緣分已盡的時候,戴笠卻因1946年3月17日飛機失事燒死在南京西郊的戴山上。戴笠的突然死亡,使胡蝶重獲自由,她又回到了丈夫和孩子的身邊。可是當一家人終於團聚在上海準備開始新的生活時,她又猶豫了。經過抗日烽火洗禮的上海,活躍著的是新一代更加年輕有為的女影星,上海電影的未來已經不再是屬於她的了;生活上,好友阮玲玉悲憤自殺一事使她對“人言可畏”更增添了一份恐懼。經過一番慎重的討論,胡蝶和潘有聲決定攜一雙兒女去香港發展。 
        到香港後,潘有聲創辦了以生產“胡蝶牌”係列熱水瓶為主的興華洋行。胡蝶傾注了全力,輔佐潘有聲從事經營。這種苦盡甘來,朝夕相處的生活隻持續了六年,潘有聲就病逝了。她這一生隻有兩個最愛,一個是潘有聲,一個是電影。丈夫的先她而去,使她始終無法擺脫孤獨和悲哀,對電影的思念一日濃似一日。 
        1959年,在親友的鼓勵下,已年過半百的胡蝶加盟邵氏公司,回到了闊別十年的電影界重鑄輝煌。她先後為邵氏公司了主演《街童》、《苦兒流浪記》、《兩代女性》、《後門》等片,其中《後門》一片獲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禾獎,而她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同年該片又捧走了日本文部大臣頒贈的特別最佳電影獎。1967年拍完《塔裏的女人》一片後息影。1975年,胡蝶移居加拿大的溫哥華,並改名為潘寶娟。寶娟是她父母為她起的乳名,以潘為姓則表達了她對亡夫潘有聲的懷念之情。
64/6<123456>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