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谁是潘柳黛

发布: 2012-7-12 18:25 | 作者: 张奥列



        谁是潘柳黛?也许你不知道。
        但老上海都知道,上世纪40年代上海滩有四大才女: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北京人潘柳黛,是上海年青活跃的名记者。
        老香港也知道,60年代邵氏电影《不了情》,及其家喻户晓的主题歌《忘不了》,都出自潘柳黛手笔。电影中的另两首插曲,才是导演陶秦填词。
        90年代的墨尔本华裔老人更知道,博士山耆英会有位热心公益的潘柳黛,成了澳洲《维省老人福利指南》的封面人物。
        这么说,潘柳黛与张爱玲齐名,为何这些年的“张爱玲热”中,她只充当陪衬角色?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为了拂去明珠尘土,墨尔本女作家周文杰,接触了潘柳黛,采访了其子女、熟人,更跑遍了上海、南京、武汉、香港和墨尔本的图书馆,发掘尘封历史,写下了《谁是潘柳黛?》一书,最近由台湾大都会文化公司出版,令潘柳黛又复活了。
        周文杰是南京退休中学校长、高级教师。移民澳洲后,发表了不少文章,并结识了晚年的潘柳黛。她撰写的《文坛四才女——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的旷世凄美的人生》曾荣获中国第四届优秀妇女读物奖。她在书中情有独钟地给予潘柳黛稍多篇幅,也引起学术界关注。
        为什么这次出版新书,更以“谁是潘柳黛”作书名?是因为许多人对她很陌生,也因为她一生辉煌也坎坷,更因为这是张爱玲的一句气话。
        1952年张爱玲只身到香港大学复学,友人告知,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潘柳黛是谁?我不认识!果真不认识?她们曾同台唱戏,同在报刊发表作品,“上海四才女”经常聚会,也常一起参加文艺座谈会。只因潘柳黛曾写文章调侃张爱玲,令张潘失和。
        《张爱玲传记》中谈及这个过节,认为是潘柳黛妒忌张爱玲。其实,潘柳黛写过很多中港台文艺名家,如影星韩菁清等,都是语带尖刻、调侃及幽默,这是她的行文风格,并非对张爱玲不敬,快人快语,实话实说而已。
        我欣赏张爱玲的作品,无意在此评说张潘二人谁是谁非,但两人的晚景却是截然不同。张爱玲晚年孤独,1995年死后三天才被美国警察发现陈尸洛杉矶家中。潘柳黛在澳洲安享晚年,2001年不幸病故,却有悉尼浸信会和墨尔本长老会的兄弟姊妹送终,魂归天国。所以,潘柳黛是四大才女最长寿最幸福的一位。而另两位,关露、苏青,则在中国的政治运动中蒙冤受屈,曾系于牢狱,于1982年在上海凄凉离世。
        拜读《谁是潘柳黛》之时,刚好也正在看张爱玲人生传奇的电视剧集《上海往事》。刘若英饰縯的张爱玲,内敛、文弱、乖乖女的形象,与我阅读的张爱玲不大一样。其实张爱玲的才华灵气,渗透在她的敏感、倔强、出格上。所以,她才会“奇装异服”出现在上海文坛,才有与大汉奸胡兰成的乱世情缘,才有潘柳黛的调侃,以致张潘失和。
        张潘失和,源自一篇文章。当时汪精卫的宣传次长胡兰成写了一篇《论张爱玲》,说张的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又赞其身染“贵族血液”等等。那时张爱玲刚出名,文坛众人认为张爱玲思路敏捷,才华出众,颇有前途,但对她渲染自己的贵族家庭,以及胡成兰如此吹捧,皆不以为然。年轻气盛的潘柳黛心血来潮,竟以戏谑的笔墨写了篇《论胡兰成论张爱玲》,把胡张两人大大调侃了一番。
        潘问胡兰成,对张爱玲的赞美“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什么时候“横看”?什么时候“侧看”?至于贵族血液,“因为她的祖父讨的老婆是李鸿章的外孙女,她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其实这点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便自说自话是‘喝鸡汤’的距离一样。八杆子打不着的一点亲戚关系。如果以此证明身世,根本没有什么道理,但如果以之当生意眼,便不妨标榜一番。而且以上海人脑筋之灵,行见不久的将来‘贵族’二字,必不胫而走,连餐馆里都不免会有‘贵族豆腐’、‘贵族排骨面’之类出现。”
        此文一出,引起轰动。文人陈碟衣经营的大中华咖啡馆,果然以“贵族排骨面”上市作招徕,以此挑战胡兰成的吹捧炒作。胡张从此不再搭理潘柳黛以及陈碟衣。
        潘柳黛没料到,此段史话已成为文坛经典,其智趣、胆识,亦在其中。
        今时今日,重读潘柳黛的一些篇章,仍然忍俊不禁。虽然都是些生活风情、名人记趣、艺坛品评、婚姻妇女之类的小品,但幽默风趣,其思想内涵,其语言韵味,即使今天的许多作家、网络写手,仍要望其项背。
        当年上海四才女,关露留下了电影《十字街头》主题歌《春天里》,张爱玲留下了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苏青留下了小说《结婚十年》,潘柳黛留下了小说《退职夫人自转》。而苏青写得更多的是散文、随笔,潘柳黛则是杂文、随笔、小品文。所以当年上海有评论称,读诗看关露,小说张爱玲,散文推苏青,小品文非潘柳黛莫属。说“潘柳黛以多幽默感和热情横溢胜”。
        1950年潘柳黛孤身闯荡香港,前途茫茫,凄苦莫名,她首先幸运地遇上了《新报》发行人罗斌。罗斌惜才,也深谙报业发展之道,特向她约稿,并且给予较优的稿酬,使她生活得以安顿下来。从此她“卖文为生”,出版了一部又一部著作,为报刊写专栏,当杂志编辑,当电影编剧,红红火火。若没有罗斌的慧眼,卲氏的机遇,就没有《不了情》的潘柳黛。
        可惜这么出色的大手笔,在香港拿最高稿酬的潘柳黛,在澳洲没给中文报纸写过一个字。澳洲虽有多份中文报章,但稿费低微,或无稿酬,她曾风趣地说:“没有稿酬的事我是不干的。”
        其实她在澳洲也并非不着一字。她在墨尔本花了两年时间,整理了昔日的有关文稿,并以个人的生活积累,写了一些男女之道,在香港出版了两本读物《五分钟女性择友指引》、《五分钟两情相悦要诀》。她在澳洲受洗基督教,父亲节上为华人长老会生命堂写了一首36行诗《父亲颂》,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对上帝的感恩。这是她77岁时的封笔之作。
        晚年潘柳黛,虽然封笔,但仍有许多“口头文学”,常对人开讲文坛逸事,艺人笑料。她的一生及见闻,其实就是一部40年代上海文坛史、报业史,50至70年代香港报业史、电影史。可惜对她了解和研究的人不多。《谁是潘柳黛?》一书,总算拂去一些历史尘灰,勾勒了潘柳黛的一生,也显影了上海、香港文化界的一些历史轨迹。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