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关于《城堡》的25个随想

发布: 2016-6-02 16:13 | 作者: 张宗子



        17.
        想到嵇康的事。
        嵇康曾经结识采药人王烈。王烈入山,看见山崖崩裂,青色的糖浆一样的石髓流出来,那是难得的仙药,服用可以长生。王烈取了一些,吃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带回送给嵇康。嵇康打开包裹,发现石髓已经凝固为青石。王烈带嵇康重往山中,裂开的山口已复合如故。
        还有一次,王烈在石洞里发现一卷仙书,他自己已经用不着了,赶紧告诉嵇康去取。嵇康去,书就不见了。
        历史学家说,嵇康人品不啻神仙,所以屡有奇遇。可是王烈感叹说,嵇康有遇无分,志向虽高,其奈时运不济何。
        所以终于被杀头。
        
        18.
        在饮酒回家的路上,借着酱油色的月光,庄子看见草丛中卡夫卡的髑髅。他唤来司命大神,让他把卡夫卡复活。
        他们围绕着羊肉和蚂蚁讨论了半个晚上,结果一无所得。但卡夫卡总算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他遇到的人是庄子。
        卡夫卡问他:那只蝴蝶后来怎么样了呢?
        庄子说:根本就没有蝴蝶。
        卡夫卡感到奇怪:你用了一个最优美的词形容蝴蝶的愉悦,那是只有实在生存着才会有的愉悦,因此那愉悦就提供了存在的证明,就是存在本身。那么,怎么会没有蝴蝶?
        庄子说:因为愉悦,蝴蝶才会消失。
        卡夫卡皱眉:它是在炉子里被融化掉了吧。
        蝴蝶是一片大海,太阳的瞪视在这样的激荡中也会变成偷窥。
        庄子这样告诉卡夫卡:我给学生讲过一个人追逐自己影子的故事。有个愚蠢的宋国人害怕自己的影子,他想逃离,就加快步伐。可是他走得越快,影子跟随得也越快。他走,然后拼命跑,连吃喝和睡觉的间歇都没有,最后累死了。他躺在地上,影子还是温柔地卧在一边陪伴他。于是太阳,于是月亮,往复无穷。你瞧,从来没有我们可期望的黑暗。如果连黑暗也不可期望,那么你就知道,心怀恐惧是多么廉价的乐观主义。绝望等于对现实无来由的自信。如果恐惧和绝望是实在的,你还有什么发愁的呢?只要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就给了你一个立足点,给了你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卡夫卡摘下眼镜:你的意思是,世界太辽阔了。
        庄子说:你不懂得辽阔的意义吗?
        卡夫卡说:你是说,让我跑?让我追逐自己的影子?
        庄子一笑,摆摆手,司命大神立刻把卡夫卡重新变回髑髅。
        
        19.
        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交汇在秦始皇的长城之上。《万里长城建造之时》是卡夫卡的故事中,最具博尔赫斯特色的一篇。区别只在于卡夫卡叙事语言的犹疑和表达的繁复。而博尔赫斯总是直截了当的。
        皇帝驾崩,信使传诏。卡夫卡的此段描写,又是《万里长城建造之时》中最能体现博尔赫斯精神的:
        “信使即刻上路。他是一个身强力壮,不知疲倦的人,一会儿伸出这只胳膊,一会儿伸出另一只胳膊,在人群中奋力开路。遇到抵抗,他就指指胸前的太阳标记,因而他比任何人都更容易前进。可拥挤在一起的人是那么多,他们的房屋一望无际。如果面前敞开一片旷野,他将如何健步如飞,你马上就会听到他的拳头擂你的门。但事实正相反,他的一切都是白费力气。他依然还在拼死想挤出皇宫的内院,他永远也挤不出来。即使他成功了,那也没用,他还得挤下台阶。即使挤下台阶,仍然无济于事,他还得穿过好几重院落。穿过院落之后则是第二层的宫殿,然后又是台阶和院落,又是一重宫殿。如此下去,需要几千年。就算他终于冲出了最外面的那道宫门——这种事永远永远不会发生——横在他面前的还有整个京城,这世界的中心,挤满社会最底层的的沉渣。谁也别想从这里挤出,带着皇帝的遗诏也不行。——然而每当黄昏降临时,你却坐在窗边,梦想着那道圣谕。”
        破折号后的最后三句话,带着卡夫卡那里难得一见的梦幻般的诗意。而这一点,在卡尔维诺那里,是常用的佐料,意大利人清爽优美的紫苏。
        这个故事不妨看作《城堡》的反向思维。问题从来就不是你此刻身在何处,而是你希望到达何处。因此,里和外无关紧要,进入和逃出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行为的意义和事实上的不可能。
        当疯狂和愚昧距离我们无限遥远的时候,我们从中感到了诗意,即使调侃也是水汪汪的,如贵妇人的美目。
        博尔赫斯为卡夫卡找到的先驱,包括质疑麒麟的韩愈。博尔赫斯的着眼点在似是而非的矛盾。其实他可以从庄子那里找到更好的例证,比如关于是非和是非判断的那段著名辩论。
        卡夫卡是读过庄子的,假如雅诺什的记载可靠。
        
        20.
        按照《城堡》开头的描写,K是有家室的。显然,卡夫卡一开始是想让人物K和自己拉开一点距离的。但到后面他忘记了这一事实。K不厌其烦地和弗丽达谈论婚姻,要弗丽达嫁给他。客栈老板娘以弗丽达的母亲自居,坚持K给与一定的保证。弗丽达则甘心嫁给K,放弃眼前的生活,跟他远走高飞。
        K的理想是留在村里,获得确定的地位。他再也没有提到他来自何处,他的家,他以前的生活。他难道永远不想回去?
        卡夫卡的残稿中有另外一种开头,出现了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女孩。她是客店的服务员。老板为K的到来严阵以待,像迎接一位巡回的钦差。K受不了被过于严肃的对待,决意离去。伊丽莎白哀求他留下。在现在的版本里,弗丽达要在第三章才出现,而且K是被奥尔嘉挽着手带去见到她的。那时K几乎不能在村里立足,弗丽达是他唯一的依靠。
        身材矮小又瘦弱的弗丽达和庞然大物的老板娘形成对比。卡夫卡刻意突出这一点。他写到:站着的弗丽达还不及坐着的老板娘高。
        弗丽达不美,老板娘年轻的时候一度美丽过。她们都是克拉姆的情妇。共同之处在于:一,她们都不介意这段历史,二,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身份的标志来炫耀。因为都曾经是克拉姆的情妇,她们觉得有权利在婚姻中对男方提出额外的要求。
        弗丽达在小说开头可能是漂亮的,但越来越丑,最后和粗蠢的佩披互换了形象。
        老板娘在小说开头是笨重的,但越来越有姿色,最后竟然归结到她的衣饰之美。
        
        21.
        浮在云端的城堡主人,一位伯爵,只是一闪而过。城堡这庞大的迷宫,实际是握在女人之手。弗丽达让K透过壁上的小洞看到了官僚克拉姆,他看到的是一具行尸走肉。是睡着还是醒着,是死了还是活着,是真人还是一尊木偶,都难以辨明。K面对的村长,是靠太太护持着的。
        K有一个也许是唯一的真正的救星,那个气质和容貌明显不属于村子,抱着孩子的高贵女人。假如小说完成,卡夫卡还会赋予她什么使命?死前的拯救?她也许是城堡驻在村庄的灵魂,一座形而上的城堡,从她那里接近才是可能的。
        
        22.
        城堡是一个活物。K第一次见到的城堡——注意,是在晴朗的白日——并非遥不可及,而且一点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些房子而已,和山下的村庄并无不同,唯一特殊的地方,是它是石头建造的。K觉得城堡最突出的尖塔,还不如他家乡的壮观。
        K在自己营造的噩梦中不断把城堡放大,我们再没见到城堡的鲜明形象,随着故事的推移,一天又一天,城堡变得虚无缥缈,同时又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心头。
        K指望踏过官僚机构的文牍而进入城堡,却忘记了还有一条实际的道路,他茫然走过,遇到教师和学生的那条路。K在沉迷,在臆想,实际的路就成了象征,而象征是无法打破的,假如设定如此。        
            
        23.
        因为个人的缺陷而造成悲剧,和因为运气不好而造成悲剧。这两种悲剧,哪一种更悲哀?
        当然,比较只能是理论意义上的,最好离开现实。我们不能拿别人的生死充实自己的文字,如果只为了充实。
        要知道,假设一样能促成堕落,或者揭示了堕落的真相。
        
        24.
        如果还死抱着真理不放,就不能理解卡夫卡。
        没有爱情,也没有爱情的虚拟。沉重到只能飞翔。
        第四性。
        
        25.
        既要当浮士德,又要当靡菲斯特;既要被诱惑,又要诱惑;自己是自己的反动,又是自己的原型。
        “这里全面理解我的人一个也没有。假如有这么一个理解我的人,比如一个女人,那就意味着在所有方面获得支持,获得上帝。”
        寻求进入城堡的努力,不知不觉地演变成在几个女人间的笨拙周旋。卡夫卡日记中的话肯定了这一点。
        仍然归结到女人,甚至归结到歌德那里。
        
        相关资料,请参看:
        卡夫卡书信,致菲莉斯和米蕾娜部分(对于了解卡夫卡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和女性的关系以及对婚姻的看法极为重要,和未婚妻菲莉斯的关系构成了《城堡》一书中相关描写的基础)
        卡夫卡日记:大量神经质的深刻的自言自语
        雅诺什《卡夫卡谈话录》(尽管文笔拙劣,可取的材料不多)
        马克斯.布洛德《卡夫卡传》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德意志安魂曲》和随笔《卡夫卡及其先驱》
        贝克特的短文《论卡夫卡》非常精彩,尽管与本文无关
        
        2012年8月22日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