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今天》问答

发布: 2009-4-17 07:01 | 作者: 张辛欣



       《今天》网:最近在忙什么?准备新的作品吗?
      
       张辛欣:刚写完自传长篇《坏女孩》。把我丈夫斯蒂夫的美国文化历史个人经验拿来对着玩。这书陆续写了20年,写着,放着,等自己改。改观点包括文笔。三年前,为此画了一部分漫画。最近埋头写三个月,发现画画让文笔的视觉化,动作性,什么时候,变化着并新鲜着?
      
       哦,刚给上海文学开一个美国经济文化专栏。同时发我的漫画。(附上)
      
       哈,在帮着写一个狗屁电视剧本。挣钱。
      
       《今天》网:现在大家都在回顾八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就你的经历与感觉,你怎么看八十年代?
      
       张辛欣:回顾吗?怎么回顾?回顾了些什么?
      
       我写完一部《激情遗址》(一个80年代的自我传奇),以我在各创作领域的经历和国际游走为线,描述80年代的中国文化,作家群体,及不同创作领域的人的风貌。
      
       一直有出版找我。有的就是对听说的“我”感兴趣。从“鬼子”到70后和80后的中文系毕业文化编辑。当我看到一些对“80年代”的阅读反映,心寒,冷静。北京一个文化杂志托好几弯找到我,于是给那编辑看了一章,“唯一的夜晚”,以86年底我做总导演在首都体育馆做的作家和观众晚会写文化风貌。我估计到其中有的人物可能通不过发表,没想到70后编辑的第一反映是:80年代应该特灿烂吧,还这么黑啊。拜托了,日本动漫小姐!
      
       去年,《收获》要我为它80年代回忆栏助阵,我又给“唯一的夜晚”。老编辑评价是最好来稿。但因为涉及一位报告文学的大家。无法删。无法发表。    80年代,无疑是一个值得描述的时期。它给了我“成功”的机会,它是我在贫困中挣扎精神与创作的内战外战时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几个最前沿的好作家,被历史教科书活活地埋葬了,被遗忘了。“他谁啊?”80后最好的记者和自恋文化新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也许,他们只对我的内心有着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我和他们的文化社会历史观点可能相当不同,而当年我们也没结帮成伙,大打文化架,私人帮忙什么的。
      
       80年代,有点像二战前德国魏玛时期?精彩,疯狂。80年代,值得自我反省,鼓舞自我前行。
      
       在我看来,描述某个时期,也看它有多少构成“美感”和读者内心情绪链接的基本材质。
      
       已经在自己出版的技术时代了,何况还有网络。等有体力,有情绪的时候,再改一道,放在瓶子里—上网,随谁捞吧。好像一千零一夜故事。当我的80年代从瓶子里冒出来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随你。
      
       《今天》网:八十年代,你是中国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在同一地平线》、《疯狂的君子兰》、《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均是那个年代文学之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回过头,怎么看你自己的八十年代?
      
       张辛欣:那时候的我,在我的文学艺术观上尽力做了。从文字,电视,广播,戏剧,都做了。文学样式上,能表达自己的各种所谓现代派方法,新小说到口述实录,跳跃的链接,第二人称叙述,都用了。以我当时的训练做自己能做到的尽头了。假如当时“我们”更高贵,文化准备更充分,“我们”可能做的更好。如果朋友是被迫离开,我是自动放逐。我需要新视野。
      
       《今天》网:离开中国后,文学创作上,有无“得到天空,失去大地”的感觉?
      
       张辛欣:前些日子在北京看戏,多年不见老朋友遗憾,“你当年多猖狂,要是不走,肯定……”什么?我是自觉走开的。感觉自己多方发挥中在枯竭。感觉没有精神知己,感觉没有编辑了。我需要的是自由观赏,自由信息,自由想象。如果我创作结果失落了,不认为是因为我失落了原来的文化圈子,失落各种关系和各种创作机会。设想一下,我没离开,继续猖狂,现在什么样?比我现在的内心状态好?
      
       我以为还是现在这个我相对好。
      
       《今天》网:你一直关注世界范围的戏剧和影视的发展,对国际及国内的戏剧影视作品,有何评价?
      
       张辛欣:在各自的危机中寻找前台。表现,毕竟是影视戏剧的一切。
      
       北京,上海剧场今年已全定满了。侦探,喜剧,感情戏(基本外国偷来的,躲避版权的),很有市场。不过,数字统计:一个戏市场两万人(上海)。结论:戏剧,都市小圈子,小白领“精英”玩意。表演和导演,就我看的,实在一般,甚至等而下。据说有一两位年轻导演很有活力,有想象力。没亲眼看到,无法说。
      
       国际戏剧又如何?你要是看当下报道,新加坡正有戏剧节,问题是,新加波经济整个大垮了,除了各国戏剧团体,多少本地观众心在观赏----还戏剧?!美国正在深刻蔓延的金融—经济危机,使很多被基金会和企业支持的剧团难以经营,包括很有名的莎士比亚剧团,关门了。而我,已不再订持续10多年的本地剧团季票,觉得没有任何新玩意。隐居的唯一可惜是,不能在纽约观察戏剧的表现。戏剧这个玩意必须现场。电影也一样。你需要体会观众。
      
       是,我每礼拜两三场电影院,基本每天换Netflix碟租赁。电影最新技术在玩3D,立体效果,希望用老招新方式让“电影”现场观赏无以被网上看什么的取代。何况这能挡住枪版~~。
      
       美国仍占领着世界电影大市场,美国的表演是一流的(还有英国,澳大利亚表演),导演商业化技术成熟,但是二流。电影其实在末路中缩小着作为流行艺术占领眼球的份额。在这个圈子里,题材和手法的新颖,比文学更直观着激烈争夺。新的好玩意不多。而且,在这个圈子里,我们都会看背后历史渊源与流派变化。
      
       中国影视作品走世界,当下更有点冷静了?连续几年了,国际影展没咱们什么份儿。我们会不少手法,有卖东方基本,古装动作,虽然迅速滑落市场了;咱们不玩鬼怪,不能也不会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世界也不指望我们出这个。出“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但是我们的叙述方式,离世界文化大众很远,没有一部贾樟柯片子到除了纽约洛杉矶的其他的地方艺术影院。而我们,离世界文化争夺眼球的基本要素:人,现在还是这么遥远。
      
       前两天,合作电视剧的朋友长途电话问我,美国在上些什么电视剧?随便数下来,除了当代侦探,怎么科幻成分这么大?全是中国电视剧不能用的。观众喜爱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中国电视大众基本“卖花姑娘”?而美国的电视连续剧,其实做不起了,太贵了。现在靠真人秀和一个主持秀撑黄金时段,因为能互动,更因为制作便宜。中国也在这么玩,在这方面绝对不落后,如果有点“落后”,是抄袭的时差,还有地方化,是想象力和自由度。
      
       顺便说,CNN有个节目,一个主持人,用电视,用网评Myspace,Facebook,还有twitter,及手机声音留言,全部加入到现场新闻中。除了各种互动新手段,是主持人尖锐的提问。前天G-20高峰时候又加一新手段,超国度采访画面声音和观众文字评论同时出现。数码时代了,天下新手段多多,都应该影响和挑战着从戏剧到电影的观赏变化,创作变化。
      
       根本还在老生常谈中:创作自由—心之自由。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