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洞府禅茶

木芙蓉花下 发表于: 2014-9-30 20:58 来源: 今天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感觉痛苦焦虑忧郁愤怒迷茫,都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人不是低级动物,不是牲畜,吃饱了就幸福。人是一种上天赋予了灵性智慧的生命,他具备很深邃的人性。善恶暂且不论,人性中具有神性,具有自我完善的向上的精神指向,具有利他的本能。我们有交流的愿望,表达的诉求,有知情权从而正确判断和思考的权利。但是,这些人性深邃的东西,会在一个不良制度下,被残酷无情地阉割。这样一来,人就会感觉不适和焦虑。         
        我们一再地试图淡忘,将视角转向别的地方,转向庸俗或者浩淼的宇宙。
       但是,我们毕竟活着。
       最后,还是要返回到此时此地。
       我们发现自己在妥协着,被迫妥协着生存。我们可以封存自己的爱,让他残缺着。
       在冷漠的同时,我们感觉痛苦和焦虑。      
       这种状况很危险,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和精神健康。中国的精神病患者数量,据说高得惊人。
       最近几天,编辑了篇茶的稿子。情绪好多了。茶为国饮,其中有道。也许,正是茶能舒缓我们这个民族的痛苦,延伸了精神空间和智慧领域,建立悠久的文明。

[ 本帖最后由 木芙蓉花下 于 2014-9-30 21:26 编辑 ]

最新回复

木芙蓉花下 at 2014-9-30 20:59:38
第一节         茶的起源


    要说茶盏,归根结底要先说茶的起源。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
汉代社会提倡廉洁,以让人耳熟能详的文景之治为代表的故事比比皆是,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即使三国时也仍留汉代遗风。然而来到两晋南北朝时风气却突然大变,官吏士人无不夸豪斗富,贵族子弟闲来无事掷千万钱以赌博取乐,掷千万钱于吃喝,世风奢靡,在这种风尚的侵蚀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从而出现很多诸如桓温以茶代酒的这样的佳话。当时社会有种职业叫做清谈家,在明清瓷器和绘画中经常出现的竹林七贤便是清谈家,他们整天高谈阔论,最初的时候多设酒宴,后来清谈家的群体以文人为主,终觉喝酒不雅,便渐渐改喝酒为饮茶,东晋名士王蒙就是很好的例子,每每待客都饮茶,有士大夫戏称此为“水厄”。此外,对于道家、佛家而言,茶更是能开清降浊、疏通经络、禅定入静的好东西,因而从佛家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茶便是不能缺少的饮料。
    自此可看出,茶从这个年代开始,用途由解渴扩大到以茶待客甚至是祭祀,可以说慢慢渗入了精神领域。
    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但显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第二节        唐代茶文化

一 佛教与茶文化

      
    茶禅一味

    南北朝时,达摩传来中国。当时祖师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便成茶树。传说固然无从考证,而其所寓禅茶不离之旨,则对后世兴起了深远的影响。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有利于消除静坐禅修时上火的症状。因茶饮独具一格的植物物理属性,恰到好处地补足了佛教僧人因修行和持戒所引发的生理不调,饮茶便逐渐成为僧侣生活中的重要成分而被固定下来了。
    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的初期阶段,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庐山志》记载,晋时庐山就有“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的风气,其中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种之佳茗招待大诗人陶渊明,谈诗论佛。到了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明确的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寺院日常生活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茶和佛教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的。
  茶叶性淡而俭,醒脑提神,即能够防止磕睡和昏沉;又能够清除虚火,涤荡身心,去除疲劳,对于坐禅修行进入“禅定”,睿发精神,敏于悟道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茶汤清淡净洁,即不会违反佛门的各种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抑欲忌荤,提倡素食的人生态度。佛教精神与茶性本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教结缘的必然,也是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茶佛一味”的基础。
  我们从寺院的日常陈设和佛事活动中可以看出佛教与茶的密切关系。一般寺院都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茗之处;法堂内设有“茶鼓”,是召集僧人饮茶所击之鼓;寺院设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不仅寺院的陈设和僧人的职务与茶有关,就连“寺院茶,’(佛寺里的茶叶)也按照佛教的规则有不少说法:每日佛前、灵前供奉的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龄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众僧喝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可以看出,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几乎寺必有茶,僧必善茗。
  茶既然渗透到寺院日常生活中,自然与僧人的修行生活发生了关联。佛教认为,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存在佛法,在生活的每一刹那都可以修行悟道,饮茶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可以通过饮茶参禅悟道。广为流传的著名公案“吃茶去”也无非教导人们不要妄生分别,“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破迷开悟应在当下体验,若心生分别,执泥过分,反而失去了禅的宗旨。
  茶道与禅学在精神上有深层的相通,宋代禅僧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赠送来华学佛的日本弟子,即是对茶与禅内理相通的精典概括。禅宗与茶道在精神本质上有着许多同构现象。饮茶在纯雅清淡之中,通过“隽永平和”完成自我性情的升华。
    佛教对茶文化的发展与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 与文人唱和茶事, 丰富茶文化的内容。第二是佛教为 "茶道" 提供了 "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 "戒、 定、 慧" 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 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 "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第三是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文化发展、品茗技法提高、规范茗饮礼仪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相互影响不断发展,使得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走向更深一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佛仪轨和寺院生活方式。正是因为这一点,佛教在古代传入日本、韩国、朝鲜时,中国的茶文化也一道传入这些国家。
 
    名山僧茶
   
    人们常说“高山出好茶,名茶出名山”,而远离尘嚣,高山密林正是佛教建寺庙的地方,“天下名山僧占多”,为僧人种植茶树提供了理想的天然环境,也因此培植出了无数好茶。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样地,素有“佛天雨露,帝王仙浆“之名的名茶“天台云雾”就首创于僧人之手: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福建武夷山出产的名茶“武夷岩茶”,以寺院的采制最得法,僧人们把很据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风尾龙须“三种名茶;武夷山天观寺所产的大红袍,也是寺院名茶;江苏洞庭东山的水月院山描所植并制的“水月茶”。安徽黄山松谷庵所产的黄山毛峰、安徽九华山的九华毛峰。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佛教僧人对于茶树的培植直接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名茶竟出。更加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茶,早是作为贵族阶层特有的上等饮品,一般民众难以企及,它的广泛普及传播和佛教的僧人有着密切关系。寺院拥有寺产茶田,不用上缴国家税收,不仅可以自产自用,且经常举行大型的施茶活动。
  僧人对茶艺的发展也起过重要作用,他们最早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挂、姜等一起煮饮,并称之为“茶苏”。到了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斗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研成粉未。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这些都有助于当时民间饮茶习俗的普及。
  


二 陆羽和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以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后世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陆羽是唐朝中期一位著名学者,也是我国和世界茶学的最初创建者。 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和《全唐文》中,都有他的传记和介绍。
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他的姓名一说是他长大后自己用 《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辞有“鸿 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陆为姓,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他是和尚从河边拾回在庙中长大的,但他自小就喜爱读书, 不愿意学佛,所以后来就偷偷离开寺庙,跑到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和做 起“优人”来。天宝(742—756)中,陆羽在一次演出中为太守李齐物所赏识。他长得不好看,口吃善辩,为人正直。上元初(7 60年),他移居苕溪(浙江湖州),自号桑苧翁,闭门著书。。
陆羽博学多闻,是一位知识非常渊博的学者,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小学专家、传记作家 、史学家、地理学家。另外,他作优人时还写过一些剧本,并且写得一手好字,所以他又是一位剧作家和书法家。不过,在众多方面,比 较而言,他在茶学、史学和地理三个方面,传存的作品和成就更多和 更大些。对此,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就指出,陆羽一生“著书 颇多”,但除《茶经》,其他书皆不传 ,盖为《茶经》所掩,主要被他茶学方面的成就所遮没了。因为这样,在陆羽死后不久,被世人奉之为茶神。
陆羽在茶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茶经》一书。《茶经》全书共七千多字,分三卷十节,卷上:一之源,谈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 之具,讲采制茶叶的用具;三之造,谈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 四之器,介绍烹饮茶叶的器具。卷下:五之煮,论述烹茶的方法和水 的品质;六之饮,谈饮茶的风俗;七之事,汇录有关茶的记载、故事 和效用;八之出,列举全国重要茶叶产地和所出茶叶的等地;九之略 ,是讲哪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即教人用绢帛抄《茶经》 张挂。
《茶经》一书的成书年代,和陆羽的生年一样,也是众说纷纭。1958年,我国农史学家万国鼎教授在《茶书总目提要》,把 陆羽《茶经》定为成书于乾元元年(758年)左右。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句指出:“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 春茶。” 其实茶事非始陆羽,陆羽对茶业的贡献,也是《茶经》一 书传世以后才有的。所以,对于陆羽及其《茶经》,还是欧阳修评说 得对:“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陆羽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 ,把茶的有关经验、知识,总结提高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从而也创建 了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茶学。


三唐代茶文化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 ,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 ,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茶叶的饮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和学问。陆羽著《茶经》,讲“煎茶之法,造茶具 二十四事”,由是茶道大行。
唐朝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远播海外。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这说明,唐代已是中国种茶、饮茶以及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不论在茶艺内涵的理解上还是在操作程序上都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饮茶之道。
    西安福宝阁根据中国茶文化专家、学者的研究,及陆羽《茶经》的记载,艺术地复原了“大唐茶韵”,其中包括“清平茶”、“大唐贵妃茶”、“大唐文士茶”、“大唐禅茶”、“大唐民俗茶”等,让今人了解了大唐的茶文化。
    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陆羽的《茶经》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
除了僧道外,对于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还有一类人功不可没,那就算唐代的文人。开明的政治使唐代的文化十分繁荣,从而养育了一大批文人。从隋代开创的科举制度在唐代有大发展,对于不分日夜苦读备考的学子来说,茶的确是提神良饮,而在会试期间,朝廷体谅学子和考官的疲乏,特命以茶果送入试场。唐代文献《凤翔退耕传》中写道“元和时,馆客汤饮待学士,煎麒麟草。”,麒麟草即为茶。朝廷的推广使茶在文人学子中传播得更快。
唐代除了科举,文明于世的就是诗风。唐代吟诗的风气盛极一时,诗人为激发灵感,必有助兴之物,那便是酒和茶。然而由于安史之乱使粮食产量大降,粮食紧缺导致朝廷在肃宗乾元年开始在长安实行“禁酒”,酒价因此大幅攀升,杜甫有句诗曰“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一斗酒竟要三百铜钱,文人毕竟是喝不起酒,便纷纷喝起茶来。
大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超越尘俗修身养性的方式。

[ 本帖最后由 木芙蓉花下 于 2014-9-30 21:34 编辑 ]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13 01:22:16
喝杯茶,累了。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13 19:23:34
再喝口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13 19:41:30
再喝口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14 01:03:33
喝口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15 18:45:25
喝口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19 03:01:32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20 18:40:23
喝杯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20 22:40:13
喝口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21 20:06:08
喝口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21 20:16:48
喝口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22 00:31:56
喝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1-28 07:04:38
喝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2-01 04:46:50
--------------------------------------------------
木芙蓉花下 at 2015-2-05 20:09:36
--------------------------------------------
木芙蓉花下 at 2015-2-05 21:44:36
喝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2-24 18:36:53
喝口茶。。。。。。。。
木芙蓉花下 at 2015-2-25 22:36:47
----------------------------------------------
木芙蓉花下 at 2015-3-20 10:18:32
-------------------------------------------------------------
木芙蓉花下 at 2015-3-22 16:31:46
-------------------------------------------------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