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侵晓斋诗话(选载)

发布: 2013-6-20 14:15 | 作者: 一秋壑



        二十七、宿江边阁
        杜甫夔州时尝住江边西阁,作《宿江边阁》: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次联自南朝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上句易一字、下句易三字,非仅为近体声律也,“翻”字佳甚。实亦与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有涉,宋两句亦化自何,杜句九成自何,一成自宋,以见“转益多师”。?
        静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此诗,“暝色延山径”与灰暗世况及黯淡前途何其相似,“高斋次水门”与心犹高之诗人滨歧路何其相似,“薄云岩际宿”与漂泊羁旅何其相似,“孤月浪中翻”与诗人孤贞情怀无力于动荡乱世中何其相似,“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与战乱喧嚣何其相似。?
        
        二十八、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现代知名度甚高,盖二次庐山会议后,黄永胜,一介武夫,目不识丁,检讨中忽然冒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部中国通史,大半部世界古代史,皆读书者败,不读书者胜出。爰暗中升级,更换朝班,演成事件。后颁发罪证材料中,此诗在列,国人无不被知也。黄有志于翦秦乎?非也,话无厘头,不读书故,遂言发祸随耳,而此诗遂乘言文行远之便也。
        
        二十九、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老杜此诗并无新意与佳处,入《三百首》等选本,“名家分”使然。杜诗千四百,七绝只107首,五绝只31首,诚(尤后者)不及他体多矣。或以为既称圣,则完备。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四:“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诗外,极少佳者。”稍过耳,摩诘、襄阳、文房等,应不在柳州下。
        或推末句,乾隆《唐宋诗醇》卷十七:“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直如唱红中颂。民国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集:“少陵低回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沈《别裁集》亦此。岂老杜首发?《三国志》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以来,冷饭新炒而已。
        老杜崇诸葛(《蜀相》、《咏怀古迹》之五等),夔州“八阵”为四处八阵中最著者,此间形胜亦大有可写,苏轼《东坡志林》:“诸葛亮造八阵图……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聚聚正圆,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刘禹锡《嘉话录》:“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聚石分布,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湟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平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
        摹写形胜、感抒古迹,老杜擅步天下,轻车熟路,洋洋洒洒者一挥而就,何无他体、独以不擅又最少字数之五绝?盖与杜甫原儒之近朴素唯物主义、去神秘主义思想有关。出身“奉儒守官”家庭,受正统原儒(自孔子)熏沐,后虽漂泊一生,未渝涅于当世佛、道泛滥者,守衷独善。只在夔州时曾一度近佛,寄以解脱困苦,乱投医耳,《秋日夔府咏怀》:“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但明年下荆江,并未去双峰寺,亦未往庐山寻马祖道一,可见不过一时谈资。《谒真谛寺禅师》:“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妻儿待米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皆见现实俗缘。至于道教,杜诗中极少处,只与研究药学有关。
        孔子远神秘主义思想,为后儒表率,“子不语怪、力、乱、神。”子路问“事鬼神”,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答曰:“未知生,焉知死?”非躬自感知者存而不论,略于天道、详于人道。世界观与思想,杜甫承之。八阵图,今知,即如金庸小说唬骗童幼之功法,虚夸假托,子虚乌有,谬传而附加者,无非满足某种神秘向往。杜甫亲见此“胜迹”,并无异处,无法想象,与其信书,不如不知为不知,宁使其略,三字以外,不加一语!诸葛名就精神于此,不多涉一句!乃以五绝最短字数为之。
        此类思想,尚可见于其古风《石犀行》:“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石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义楼。今日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修筑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先王作法皆正道,诡怪何得参人谋。嗟尔五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但见元气长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甫不孤哉,王建《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清末时吸收西方思想之袁寿龄《烧纸歌》、《纸钱行》亦不出其上。唐汪遵《西河》:“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同理清末民初之蒋士铨《驱巫》亦不过如此。
        此思想意识,系统与广泛反映于文学观者,即所谓“写实”,不写未尝亲历亲履亲见亲感者,不多涉形而上想象之域,一切灵感源于现实。所以称为现实主义诗人,就影响千年中国诗歌走向而言,“伟大”不足恰以名之。
        西方诗学体系以神秘化传说之英雄史诗与宗教诗、诗剧为起源及承脉,讲求神思与想象、迷狂与竭尽、大胆与浪漫、形而上之超越与追求。雪莱《诗辩》:“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与杜甫领军之中国古代传统诗学体系,因、果差异显矣。至于其中优劣判析,则为复杂别题矣。
        
        三十、通感微补益
        钱钟书先生1962年于《文学评论》杂志发表《通感》论文,后修订入《七缀集》,较之《谈艺录》、《管锥编》偶涉,详尽系统矣。其文曰: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之未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误以为它就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陈造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对照:“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聒”是说“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闹”虽然是同义词但在马词和陈诗里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官能感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方法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远山拙注:指古人好友之间钱财混有,不分你我)。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绿颜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
        ..........
        
        论详而例丰,细味之,写“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宋祁宋人,“嘲笑”者李渔明末清初人,对“闹”理解“不够确切”者方中通为李渔同时人,歪解苏诗之纪昀清人。钱先生又专强调“宋人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此“宋人”有与明、清人相对之意味。下所谓通感“闹”诗词援例,一皆自宋人。似乎钱先生认为以通感修辞手法应用“闹”,不仅宋人发明,且其独有,至明、清失传或衰微,人已不解。大家如纪昀者尚不知所以,遑论其余。
        然余偶读清作,见反证,徐石麟词《浣溪沙·咏兰》:“闹绿酣红强赴时,春兰着意在芳姿”。徐清初人,与李渔、方中通大抵同时或略晚,比纪昀早,字又陵,号坦庵。其非无名之辈,当世诗词家也,有《坦庵词》集传世。且一家老幼,尽擅倚声,有《徐氏一家词》行世。清人徐元美序《坦庵词》云:“...乃读其诗、骚、词、剧者,每每拟为风流倜傥,.....坦庵静研经史,博猎典籍,多所论著”,可见亦为学者。
        此反证或许不足以微调钱先生未明下之结论,但为钱先生《通感》补例可矣:后世通感修辞法“闹”之用并非全非,或明或暗而已。唯世衰时异,整体“通感”修辞法之用,后之暗弱,若无土之植,或反如他山之石,见钝于西人之渐成丰腴矣。钱文后“闹”之外其他诸例,自唐始,但唐人不多,盛唐尤少,岂与气度有关?最多者宋词,明清以来又剧减矣。
        
        三十一、好去娇儿女
        萧涤非先生抗战流寓渝间,生计蹇连,夫人患病,无力抚养,不得已将亲生送人,先成五律:
        
            好去娇儿女,休牵弱母心。啼时声莫大,逗乐笑宜深。
            家国原无恨,苍天不雨金。修江与灵谷,是尔故山林。
        
        “好”字看似黑色幽默,“休”看似冷绝,实正深痛之至。所以“儿女”,乃夫人壬辰间不知男女,但已说好人家,后早产,未几夭折,遂父母短痛,子亦免长痛矣。四句“笑”字催人泪下,天下父母,不忍体味。结“修江与灵谷”,为萧夫妇各自家乡山水,以见文人之痴迂。
        萧先生资深品端,1933年清华毕业,同学曹禺、钱钟书等,首、末皆山东大学教授。又为现、当代研究杜甫专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为迎合,无耻贬抑杜甫,又顺手批斥当时几位杜甫研究学者,点名三人:冯至、傅庚生、萧涤非。冯1952年出有《杜甫传》、1956年出《杜甫诗选》;傅50年代有《杜甫诗论》,79年有《杜诗析疑》;萧56年出有《杜甫研究》、62年出《杜甫诗选》。皆49年后最早专著,今杜学、诗注满天飞,但作为新式研究专著,49年前闻一多年谱等外,三氏开山者也。
        萧涤非先生以学者闻称,罕写诗,或人罕见,但见,则予人强烈印象,一以大学者之雄厚学力素养,如撵鸿毛,举重若轻,而若轻实重,决非学力未到之巧作可以比论;二以先生毕生研究杜甫,诗便全得杜风:沉郁、跌宕、返朴。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