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学: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

发布: 2009-5-28 23:31 | 作者: 蔡翔 罗岗 倪文尖



      
       1980年代:一个“少数”的时代
      
       我觉得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这样,异端的意义也就在这个地方,尤其在思想史和艺术史的意义上。只有通过“少数”才能接触到非常重要的思想。
      
       蔡翔:谈到这个问题,就涉及到1979年第4期《上海文学》上那篇著名的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论》。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它表达了一种拒绝政治的姿态。但是这个所谓的拒绝政治是有它的特指含义的,它要摆脱文学是政治从属者的身份,从而拒绝成为政治合法性的论证工具。但是在它拒绝政治的同时,应该还有创造政治的另外一面。它创造了什么样的政治,或者怎么样创造政治,这一面少有人讨论。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也无法展开。但是按照我的理解,所谓创造政治,这个政治在当时来说已经无意识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个人”。我觉得这是“前三年”向1980年代转折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领域。但是所谓的个人究竟是什么?它还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消费性的“个人”。这个所谓的“个人”,我认为仍然是前30年社会主义生产出来的。也就是说普遍性如何生产出它的独特性,规范性如何生产出了它的不规范性,集体性如何生产出它的个人性,等等。独特性,非规范性和个人性等等,构成了一个挑战整个前30年社会主义的很重要的力量。
      
       罗岗:往前追溯,在“文革”中某种挑战性的因素已经产生了。
      
       蔡翔:而且是文革的某种表现形态。我为什么谈到这一点呢?柏林在讨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时候,曾经提到“虔敬派”,然后有一句话,意思是说,启蒙理性终结了虔敬派的信仰,但是保留了虔敬派的脾气,这个“脾气”直接影响了浪漫主义运动。我在这里借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后30年”终结了“前30年”,也包括终结了“文革”,但是它却保留了“文革”的某种气质、性格或者脾气。这是一个非常隐性但可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否则,我们无法理解这一批思想者或者写作者,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担纲者”,他们真正的“起源性”问题。我们实际上有很多证据可以论证这个话题,包括这些写作者的经历。“文革”所形成的那种强烈的怀疑精神、挑战、叛逆、反抗、独特性、与众不同,当然,关键是以天下为己任等等,都相应构成了整整一代人的性格。这也是和今天的个人主义者根本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在1980年代重新创造的个人政治中间却会看到它的痕迹,或者说,它是怎么样启动了1980的个人政治的讨论,我想,这是一个可以深入讨论的话题。
      
       但是,它的表现形态――主要是在小说中――却是从所谓的“独特性”开始,刘心武当时就有一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从对“文革”的叙述转向对现实的叙述,明确表示了一种对“独特性”的尊重和保护的要求,但是他隐含的正是一种所谓“个人政治”的主题,只是被压抑在文本的潜意识深处。
      
       当我们从独特性进入个人政治的时候,马上就会发现,从“共同的美”开始走向“人”这个概念,从“人”这个概念开始走向具体化的“个人”的概念。一旦落实到“个人”,整个社会就开始动荡起来,潘晓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正是这一动荡的表征形式之一。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对这一“个人”的叙述,西方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想和叙述资源。这就是《今天》的重要意义。尽管《今天》创刊于1978年,但是它的重要意义不在当时,而在于1980年代,包括以后的被反复放大和反复叙述。这是因为,在“前三年”的文学中,所谓的“个人政治”是被压抑的,尽管已经隐藏在叙事主题中间。而《今天》的意义在于恰恰可以把这些被压抑的主题重新解放出来。事实上,“前三年”也不是铁板一块的,比如1979年,就有了宗璞的《我是谁》。等等。
      
       罗岗:所以啊,“朦胧诗”讨论不可能发生在“前三年”。《今天》如果仅仅以“民间刊物”的形式出现,它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即使这种地下的文学形态,譬如通过“青春诗会”在《诗刊》上开始发表诗作,也没有可能引起那么大的争议。这与某个人或某个流派无关,而是当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只有到了1980年代“个人”逐渐浮出地表,《今天》的影响才逐渐发挥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朦胧诗”讨论看作是对1980年代浮现出来的“个人政治”的某种呼应。正是通过“朦胧诗”讨论,才使得隐而不彰的以“今天派”为核心的诗歌创作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这些创作的个人化取向、“横的移植”的姿态以及现代主义风格,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且我们都知道,引起“朦胧诗”讨论的诗歌实际上并不是“今天派”的作品,但为所谓“朦胧诗”辩护的人都明确地指向了“今天派”,特别是“崛起”论者把“新诗潮”的崛起称之为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这种美学原则很显然与“共同美”、“个人政治”和“现代主义”都有密切的关系。
      
       倪文尖:刚才所讲的这些,我是大处同意小处有疑义,抽象同意具体不怎么同意。比如《今天》创刊几年后才有那么大的反响,固然与“个人政治”走上前台很有关系,但是许多具体的甚至是偶然的因素也十分关键,一旦忽视了它们,就很容易落入规约化、目的论的路子。我举两个例子,一是当时大学里的诗歌社团及其相互间甚至是跨城市的联结——也可以说那时候很重要的文学生产方式吧,对于北岛舒婷们的传播就意义非凡;二是文学批评的作用问题。事实上,谈论这30 年的文学,我们不仅要关注作家、作品,我们还一定要注重批评家和论争,在很大程度上,文学批评与文学论争通常是彰显文学这30年更耀眼的征候。比如,“前三年”的文学批评,不仅整合着创作的状况,在作品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作着勾连,而且还引领潮流、奖惩分明,做着文坛守门员。而更具体地说还有个问题,就是当时那些重要批评家大都对叙事文学比较敏感,小说方面更加在行,所以,小说界领导、代表乃至代替整个文学界了许多年。虽然诗歌的创作一直很兴旺,但就我个人的感觉,是到了1984年、1985年的时候,新潮的实验的小说有些成气候了,回过头去追溯,才有了个基本共识:这类小说要说有源头的话,首先还是在诗歌里面,在“朦胧诗” 在“今天派”。当然话说回来,“朦胧诗”讨论和对“三个崛起”的批判,实在是已经普及推广了那些诗作。
      
       蔡翔:你们知道我有一个关于1980年代的讲稿,我用了一个比较文学化的概念,把1980年代处理成一个“少数”的时代――我不是在褒义或贬义的层面上使用这个概念,只是一种抽象的讨论。这个“少数”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表现,比如“能力主义”,或者说对“能人”的肯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这是直接为改革开放服务的。但是,在思想和艺术领域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蓬勃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精神以及一种“独特性”的对“陈规”的挑战姿态,这些不同的层面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关系和纠葛,但又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以及相互的转换。而这个“少数”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是被“前30年”生产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前30年”处理成一个多数的时代。所以1980年代有“多数的暴政”一说。当然,这个所谓“多数的暴政”只是历史的例外,历史上多的是“少数的暴政”。把例外处理成普遍,是为了保护“少数”的权力,包括异端的权力,这是1980年代的一个叙事特征。但我还是高度肯定这样一种“少数”的重要意义,因为只有从“少数”的角度,我们才会看到主流政治,或者主流意识形态内在的缺陷是什么。我觉得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这样,异端的意义也就在这个地方,尤其在思想史和艺术史的意义上。只有通过“少数”才能接触到非常重要的思想。当然我觉得“少数”如何转化成“少数人”,尤其是“少数阶层”的利益,这是199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罗岗:在1990年代,“少数”变成“少数人的利益”的代名词了。
      
       倪文尖:我也插句话,我注意到,用类似“生产”这样的语词来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已经不少次了,“前三十年”与“前三年”、“文革”与“后三十年”,等等,我很受启发。同时我又觉着,更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殊是格外重大的:这一种“生产”是“顺”着来的呢?还是“倒”着去的?或者还是那句老话,是“前”面的“失败教训”逼出了“后”面的路径?还是“前”面的“成功经验”导引了“后”面的实践?或者应该还有更复杂的说法?——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先存而不论。
      
       蔡翔:的确,在1990年代完成了转化之后,1980年代“少数政治”的重要意义被阉割掉了。这也是我们后来之所以批评“纯文学”的一个关键地方。“少数”被利益化以后必然会走向保守。
      
       但是,1980年代的“少数”,背后是有着个人性或者个人政治的支持的。我们刚才说的那种——和“个人”密切相关的性格特征,反抗、叛逆、独特性,在“文革”中间强烈地表现在政治领域里面。可我们很快会发现,在1980年代以后,这样一些性格特征被压缩了——就是刚才罗岗刚才讲的压缩,它压缩到什么地方,被压缩到艺术领域里面。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有政治的因素,这个我们都很清楚。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1980年代看成浪漫主义运动在20世纪中国的最后的回响。因为在1980年代可以涉及到浪漫主义运动的许多附属主题。
      
       倪文尖:我有个感觉不知道对不对,1982年前后的一些作品特别的“浪漫主义”,《哦,香雪》、《北方的河》、《我那遥远的清平湾》,等等;也出了不少抒情性的作家,著名的像张承志、史铁生。话说得大一点:好像是随着知青一代作家的旺盛创造力的迸发,随着他们替代“归来的右派作家”成了文坛的最中坚力量,在1982年前后,文学与先前又有了某种断裂。


53/5<12345>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