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心所浴不非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9f37c0102e305.html
  • 《亲缘诗篇之同调共振 ——诗歌细读第37号》

    2012-08-31 17:04:36   /   经典・文论・翻译

    《亲缘诗篇之同调共振》——诗歌细读第37号【1】任何一个富有原创力的诗人,或早或晚,都会本能地发展出某种风格化的内在调性。这种相对稳定的调性,会不知不觉地弥漫在同一作者的诸多作品当中,让人一嗅即知。最典型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在杰出诗人的作品谱系里,一首诗会【仿生出】另一首诗,最终达到整体化的【同调共振】。请看下面这五首短诗—— 《黎明》 《在遥远的北方》 《在上游》 《那里》 《沃罗涅什流放地-献给曼杰施塔姆》。第一首:《黎明》我...
  • 缘起性空,论东方式的诗歌写作 ——兼回张黎

    2012-08-22 17:42:16   /   经典・文论・翻译

    缘起性空,论东方式的诗歌写作——兼回张黎【1】在所有的宗教中,我比较认同佛教的思想,尤其是“缘起性空”这个洞察宇宙的观点。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对这个观点有了最直观的领悟:所谓的“电影”,其实从未存在过,实际存在的只是胶片及其排列运动。由此,我对“诗”也有了相应的认识:所谓的“诗歌”,其实从未存在过,实际存在的只是词语及其排列运动。有观,才有感。人们阅读诗歌,就是对词语排列运动的表象感知,并由感知...
  • 粗蛮时代的悲剧

    2012-08-17 15:47:02   /   经典・文论・翻译

    粗蛮时代的悲剧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理性昏乱、不学有术的粗蛮时代。盲众的无知与无耻,已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很多靠文字为生的人,比如评论家、作家、编辑、专栏作者等等,其制造出来的文字却如此令人瞠目结舌,好像是从未受过启蒙教育的大文盲在胡言乱语。无【风】无【雅】不说,经常还下滑到无【理】的蒙昧状态。在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焦灼和空虚之中。在这万般凋敝的情况下,唯独佛教却逆势而起,兴旺发达...
  • 鬼谷空侯-《逆流而上:五诗人比较》

    2012-07-11 23:08:58   /   经典・文论・翻译

    《逆流而上:五诗人比较》【阿根廷】1899年-1986年: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一个作家。他几乎不具有地球人类本该具有的肉体性和温度感。他是什么?他已然是人类数千年文学史的一个纯粹标签。甚至可以这样说:他就是文学形式。【法国】1871年-1922年:马赛尔·普鲁斯特是一个哮喘病人。以文学的眼光来诊断,其唯一的作品《追忆逝水年华》同样显示了某种罕见的病态。而这种病态,其实是他隐秘为之的惊天大逆反,甚至连文学界最大的叛徒乔伊斯也不能望其项背。因此,他和它不但...
  • 鬼谷空侯-《唐诗之重,宋词之轻》

    2012-07-11 23:07:29   /   经典・文论・翻译

    唐诗之重,宋词之轻通常情况下,宋词看起来都要比唐诗显得“轻”。这里的轻,可以理解为轻灵,也可以理解为单薄。这一现象既让我困惑,又给我启发。唐诗经营的题材,往往是家国之大义。宋词擅长的领域,却多半是日常生活的小情小调。这是内容方面的差异。唐诗中的律绝,其视觉形态和听觉形态都相当的规整铿锵。宋词是唐诗的【半衰型变奏】(这个词是我自己造的),长短句交替轮换,灵活有余,魄力就显得不足。这是形式方面的差异。唐诗给人的观感,往往都是...
  • 开典 定典 结典 —论北岛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兼读《歧路行》

    2012-05-28 06:26:22   /   经典・文论・翻译

    开典定典结典——论北岛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兼读长诗《歧路行》【一】大雅久不作已有的历史足以表明,北岛是无可取代的。近十年中他所遭受的来自诗坛的各种丛林式的非议或攻击,恰恰强化了这种地位,并从艺术生态的角度让我们见证了“北岛”这一符号的存在必然性。这个坚固的历史性角色,以其不可摧毁的面目自动呈现在我们面前,并让我们持续感到自身及社会的顽固缺陷。这种在如今...
  • 《史记.海子列传》——兼论海子与顾城之死

    2012-02-14 16:20:57   /   经典・文论・翻译

    《史记.海子列传》海子,怀宁县高河查湾人氏。本姓查,字海生,世代农桑。兲朝共和十五年三月廿四日生人。有异禀,七岁尝诵毛选,乡人以为奇。兲朝高歌三年,及第于京师大学堂魔法系,年仅十五。是年,京城之北、顾、江、舒诸位诗主,皆以猛龙寺扬名江湖。海犹无闻。七年,仕中华症法大学堂。弱冠所慕女子,或谓六人,然海存诗有《四姐妹》,不可考。或问,其有天命乎?学场酣然,情场黯伤,人莫辨其真幻。海独一人,炼诗八载有余,人不知,名不传。方知练级路漫漫,修真太艰难。兲朝高歌十三年春,是日三月二十六,自弑于山海关,春秋二十...
  • 《史记.顾城列传》 ——当代诗人生平传记

    2012-02-12 16:21:08   /   经典・文论・翻译

    《史记.顾城列传》顾氏城者,天子座下惊都人。兲朝共和七年生,小字胖,晚号烟囱诗人。囱者帽也,城以帽行世,世人遂以帽取人。所谓“人不可帽相”云云,盖由城始。城幼时,嗜小人书,常自赋诗,颇有可观者。其父顾工,亦诗人矣,窃以为奇,遂异笔同书。城天赋灵嘻,笔下有神嚎鬼泣。兲朝高歌三年,岁末汗寒,京城有诗人名北岛者,自刊《今天》以呐喊。城以《一代人》出之,顿时神州纸贵,传阅疯靡,长江内外从者如鲫。是时,坊间有“南城、北岛”之说,纵伯玉砸琴西京,亦未及矣。翌年,与舒嬷嬷等新秀,同...
  • 【中式古诗】:和谐构图与安神疗效!

    2012-01-14 15:15:51   /   经典・文论・翻译

    中式古诗:和谐构图与安神疗效——诗歌细读第30号: 中式古诗和谐观偶性诗态装置法中式现代诗【一】西方美术中的焦点透视,早已是一项强大的传统,与此相反,中国古典绘画惯用的是散点视角;这种散点视角,追求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平衡感。日常经验告诉我们,焦点过于集中,往往会引发心理性的紧张;相反,散点思维则能很好地避免这种不良反应,带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审美享受。中国古人向来有独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说法,所谓散点透视,正...
  • 《诗人的形式感》

    2012-01-06 15:00:14   /   经典・文论・翻译

    诗人的形式感通观中国古典诗词,我们将不难发现:其语言,高度艺术化;其形态,完全格式化。格式化和艺术化,论实质便是【形式化】。古诗词中那种貌似与生俱来的诗意,正是由此而来。试举两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形态格式化】。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语言艺术化】。此二例,都出自杜甫之手,这实非偶然:杜甫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集大成者。李白天生就是反形式的大师,杜甫恰恰相反,是形式大师。诗人笔下的字词,类似于画家布上的色块和线条...
  • 《没有诗体大家的中国新诗坛》

    2011-12-15 05:43:17   /   经典・文论・翻译

    《没有诗体大家的中国新诗坛》王世贞论李杜之各骋所长:“十首之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之后,青莲较易厌。” 我以为这话颇有道理。杜诗律深典繁,恰如陈年卤汁,唯有发心通读才能知其博大精湛,浅尝则索然如鸡肋。李诗随情赋句,乃是仙酿琼浆,唯有随心而赏才能悟其鬼斧神工,苦读反倒是暴殄天物。无论是端庄如杜甫还是俊逸如李白,都是有个性的,都是有练过的,故此,后世读者见诗如见人。近一百年来,中国新诗始终缺乏表现力和概括力。这一巨大缺陷,主要体现为个体美学和诗体大家的双重缺失。诗坛...
  • 《血战古人》——新诗困境与出路的小小戏论

    2011-11-30 08:42:08   /   经典・文论・翻译

    《血战古人》话说,古典诗歌的辉煌传统,恰如一条飞腾而上的盘山路,抬头仰望,只见三千载风流人物从山腰至峰顶依位而立:纳兰性德,辛弃疾,李清照,柳永,李煜,李商隐,杜甫,李白,王勃,鲍照,陶潜,曹植,司马相如,屈原,巅峰处端坐着诗歌鼻祖《诗经》的作者们。当我一路见招拆招地打上去,历经无数次血拼而死、死而复生的艰苦鏖战之后,终于来到了《诗经》作者们的宝座前。他们并未出手,而是用同一个声音对我说:“你应当从一开始就来见我,然后才去挑战他们。”“?”“我...
  • 《天才诗人的口音:云在青天水在瓶》

    2011-11-28 22:39:50   /   经典・文论・翻译

    《天才诗人的口音:云在青天水在瓶》极天尽头/鸟飞/我的脚很小/猪很美/野猪躲过/带针的木棍/一口吃/柞树叶子/红猪/绿身/蓝尾//对/对对/桌子要小/来小土堆。 (顾城《电传》)顾城,尤其是后期的顾城,非常迷恋口语化的嗓音。落花有情,流水有意,一切天籁皆心声,对音响的痴迷,显示了一个诗人非社会化的内心世界。这种【声音情感化】的特点,在李白李煜李清照等同样属于【纯真诗人】的作品中也俯拾皆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 《诗论随想:当代新诗之散文化弊病》

    2011-11-17 17:02:40   /   经典・文论・翻译

    《随想:当代新诗之散文化弊病》新诗散文化,症状尔。论其病根,直指当代诗人灵魂版图之荒漠化。论其背景,则是汉民族情感空间之泡沫化。有真性情者,方有真格调。格为骨架,调为歌调,也即建筑性,音乐性。此二性,乃三千年古诗词之形魄所在。人心干涸,则诗魂顿失所养。汉诗散文化,非独今日,古已有之,如太白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又如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再如纳兰词“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太白诸人,散而有力,有神,见筋骨,近人不逮矣。今日之松散至于脉髓,为古今罕见,恰如小儿麻痹之绝症。有乐...
  • 《瞧这爷俩傻的!》——怀念我的父亲

    2011-11-17 16:02:22   /   散文小说

    《瞧这爷俩傻的!》——轮回不及此生长1. 【大人,小孩】我一直很喜欢古龙的武侠小说,但金庸小说里面有一个桥段,却是我终生难忘的。当童年的乔峰揣刀去捅杀那个恶老板的时候,我以为那是我该做而没做的事。我一直都以为爸爸不能没有我,在他去世之后的两年里,我才知道,原来是我不能没有他。我在他膝下做了24年乖儿子,家族里的人都相信我是勤快又听话的好孩子,他尤其深信不疑。二十年前,当我把他所受的苦屈转化成我内心的敌意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长大了,现在我三...
  • 有关艺术与新诗的历史性随想(数则)

    2011-11-08 01:14:07   /   经典・文论・翻译

    有关新诗的历史性随想(数则)1、【理智与疯狂,艺术与绝望】乌纳穆诺说过一句大白话:“信仰就是愿意信仰,信仰上帝就是希望真有一个上帝。” 这句话,初看是人本主义的乐观论调,再看才发现是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 反艺术的艺术大师杜尚也曾曰过:“不要意义,意义就消失了。” 两位先哲的断语,初看并无关联,实则都指向了同一种人生境况:在极度理智的深渊中,“人”一次次地濒临疯狂的巅峰。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旋生旋死,尽在于心。失一念于毫厘,堕万劫之不复。[人生]如此,[信念]如此,[诗歌]亦然。——绝境即是巅峰,巅峰亦是绝境。疯狂乃是理智在人心的倒影...
  • 【诗序:造化钟神秀,我独爱诗经】——鬼谷空侯

    2011-11-05 21:09:52   /   经典・文论・翻译

    【诗序:造化钟神秀,我独爱诗经】吾辈蚁氏,望出河东郡,世居中原,发祥晋阳。至赵宋式微,祖避兵乱,遂南遁闽荒。洪武初,世祖兴田公自莆田西迁,寄泊粤东海阳,于今六百余年矣。吾幼嗜典籍,猎涉旁左,笔走偏锋,纸墨江湖。三十载逐世流转,狂心不歇,始觉命应孤星,志在古人。吾国自先秦以降,何曾一日无歌矣!四言雅颂,无韵离骚,汉世乐府,唐时律绝并作,宋词元曲坊间盛传,千载之下,谁与争雄?朱明一代,虽有不振亦不竭矣。昔文王演《周易》,汉高作《大风》,魏武赋《歌行》,昭明修《文选》,附庸风雅如清高宗者,诗文十万犹追放翁。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放眼当今浊世,诚...
  • 唐诗宋词元曲退化论——兼论新诗

    2011-11-04 17:01:32   /   经典・文论・翻译

    唐诗宋词元曲退化论唐诗大雅大正,诗人们普遍羽扇青衫,大概只有李白的穿着较为拖鞋化(李白是大俗大雅,白居易那种是假雅真俗)。到了宋词,形态松散,题材日常,生活化已然成为最大特征。及至元曲,极度市井化以至于几乎俗不可耐。此三者可另存名为:正诗,散词,俗曲。正而后散,散而后俗,此乃艺术的某种社会化递退。元曲之后,退化的唯一路径只能是更俗一层楼的市井小说。这一路演变下来,恰如一个人家道中落的过程:起初道貌岸然不食人间烟火(唐诗),然后渐渐散漫开始走街串巷(宋词),接着嬉笑怒骂统统习以为常(元曲),最后混迹市井邋遢从俗泯然众流氓(明清小说)。...
  • 《散论:古典诗词的器皿性,现代诗歌的放射性》

    2011-10-30 02:51:39   /   经典・文论・翻译

    《散论:古典诗词的“器皿性”,现代诗歌的“放射性”》昨晚,和一朋友发生了长时间的争论。这位朋友对古典诗词常有独到的见解,我也常和他讨论古典诗人中的“五李一陶”,自感颇受启发。但他对现代新诗兴趣缺缺,基本上不涉读。此前几年,他虽零散地读过我的几首习作,但彼此并未就此深入探讨,我也较少和他谈论短短百年光景的中国新诗。昨晚我忽然想到可以做一个试验:让这位对古诗词颇有心得的好友,谈谈他对我刚写的某首诗的“观感”;如果可能的话,再请他进行一番较为深入的“分析”或“比较”。结果,在“观感”这一步上我们就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原诗如下,分...
  • 《略论中国式【抒情短诗】的心理起源》

    2011-10-14 16:10:19   /   经典・文论・翻译

    “当我说XX时,……”——论中国式[抒情短诗]的心理起源标题这个句子,是典型的翻译体,其语法结构和言说风格是西式的。但在主仆意识深入骨髓的中国人看来,说出这种话的人多半是主子——(主子又称领导者或权威者)。中国式主子的标准话语,是类似这样的一种命令句式:“我说话,谁都不许插嘴!我说[白],谁都不准说[黑]。” 究其原因,这是一种由极权制度衍生出来的人际潜规则。大多数中国人默认了这种由来已久的隐性伦理。中国古典诗学中首屈一指的【借景抒情】技法,就是对这种伦理的下意识回避的必...
1144/6<123456>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