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特朗斯特罗默:我继承了一片黑暗森林

赵迁 发表于: 2017-6-11 18:44 来源: 今天

短  歌




       我继承了一片黑暗森林,我很少去那里。但会有一天,当死者和生者交换位置,森林将进入运动之中。我们并非没有希望。尽管警方竭尽全力,最严重的案件仍然悬而未决。同样,在我们生活中的某处,也有一个悬而未了的爱情。我继承了一座黑暗森林,但今天我走入另一片光明的森林。所有活着的生物都在歌唱、蠕动、摇摆和爬行!这是春天,它的空气非常强劲。我毕业于遗忘大学,我不拥有什么,就像挂在晾衣绳上的衬衣。


特朗斯特罗默有少量“诗歌”是用散文体的方式写出来的。尽管不分行,但仍然极富有诗性。这首《短歌》(李笠译为《牧歌》),是我综合了李笠和董继平的译本修改而成的。
我继承了一片黑暗森林”,“黑暗森林”指的什么?这肯定是首先跃入读者心中的疑问。但没人可以在一开始就明白它。你只好继续读下去。
生者和死者交换位置”,“森林将进入运动之中”,这些句子同样都是疑问;但似乎有些内容在推进着,读者只能继续读下去。
我们并非没有希望”这一句凝练有力,它省了很多的文字:背后的潜台词似乎是前面所叙述或描述的是一种无助、或是迷惘、没有希望的状态或境况——然后貌似乐观地说:我们并非没有希望。貌似乐观,实则背后隐藏着悲观。
尽管警方竭尽全力,最严重的案件仍然悬而未决”——这还是属于悲观的。特朗斯特罗默诗中处处是深沉有力而准确的隐喻。这里的“案件”就是一个。是什么案件?“案件”一般与“罪”相关,什么罪?谁犯的罪?作者都没交代,只让它们处在背景之中,隐隐地提供着线索——又不让它暴露出来。只有和后一句中“悬而未了的爱情”映照起来,我们才明白,“案件”是人内心的“案件”,是人(类)的精神/灵魂深处的谜团,它与我们罪过(原罪)和荣耀都相关;但它一直未被破解,即使人(类)付出全力。
“爱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欢女爱,它是指人与生活最为热切、深刻、最有质地、最能促人向上的互动和连接,它是生活最核心、最紧致的部分。
悬而未了的爱情”,诗人在基础层面上是悲观的;但这悲观中孕育包含了积极的部分——爱情。它悬而未了,它未被我们参透,它有待去被完成。怎能想象人类的生活中没有了爱情?爱情是必须而又必然的存在,它从“黑暗森林”中产生,同样是人(类)悬而未结的“谜案”,但同时又指向生活的答案。所以,我们才“并非没有希望”。
直到此时,“黑暗森林”也得以显出它的象征意义(当然,它也为“案件”和“爱情”提供了理解的可能):我们整个不为人知的、未被参透的命运与生活!(也可以用心理学家的术语:集体潜意识。)而“我继承了一片黑暗森林”则意味着作为诗人的“我”继承了人类精神世界中黑暗的、为人类所远未认识清楚的或者说不清楚的部分。其实,哪一个具有精神高度与深度的诗人、思想家没有继承这片或某一片黑暗森林呢?甚至我们普通人也都有继承与分享其中的某一部分——不管有没有意识到它。
而“死者和生者交换位置”,我猜是对世事轮回的一种说法吧;是轮回演进,让“黑暗森林”不再静止,运动起来。人类最内在的部分才得以在混乱与秩序中被推动着向前。
但是,“我今天走入另一片光明的森林”。这片“光明的森林”是指诗人触目所及的生活和世界——与那看不到的“黑暗森林”相对应。它是诗人眼前那个歌唱、蠕动、摇摆、爬行着的春天。
它的空气强劲”,但“我毕业于遗忘大学”,就是说,在这个“光明”的世界里,我一无所有——我什么都留不住,什么都不能占有,就像被洗净晾在绳子上的衬衣。
所以,在这个可以看到的世界和春天,诗人是不得意的,或者说是不得自由的。“我毕业于遗忘大学”,是诗人主动的选择,还是命运的裁决?那件衬衫,经历了怎样的裁剪、缝制、刷洗,最后被晾在绳上?
作为诗人,最终是属于那片黑暗森林的。虽然,从表面看人更多是处于“光明”世界,生老病死、学习工作、交际谋生等等,但这些事物不论如何发生,如何繁复,都终将无所存留;它们既是每个人都需经历的,又最终是为了让有质量和重量的事物沉入那片“黑暗森林”而存在。当“生者和死者交换位置”,诗人最终将回到“黑暗森林”,替人类继续那黑暗中悬而未了的爱情。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