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一次形式主义与自然主义完美结合的诗歌写作——

江涛 发表于: 2008-4-16 13:34 来源: 今天

[size=10.5pt]江涛读诗笔记:[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一次形式主义与自然主义完美结合的诗歌写作——[size=10.5pt]
[size=10.5pt]评析雷平阳的诗《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简明的、类似给《国家地理杂志》撰文的笔调,客观地铺陈了[size=10.5pt][size=10.5pt]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size=10.5pt][size=10.5pt]的名称及地理走向。全诗无一字涉及抒情,也无一词用于除各支流名称外的地理环境的描述。然而,在此诗中,正是这种把诗歌生产带到它的非文化临界点,即[size=10.5pt][size=10.5pt]诗歌性的明显的零度[size=10.5pt][size=10.5pt]把这首诗推向了最大的抒情。这是一首形式主义与自然主义完美结合的诗歌作品。[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什克洛夫斯基说:“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的对比关系。正如任何比一样,它也是零纬度比。因此作品的规模,作品的分子与分母的算术意义是无关紧要的”。[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俄国形式主义([size=10.5pt]Formalism[size=10.5pt])的观点认为整部作品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作品的外形、结构、情节、思想、作品的风格、词语,甚至它的每一字每一句,以及透过这些东西存在的一些东西。而所谓“存在的一些东西”,就是指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精神原型——类似于荣格的“原型”精神。它并不是可见的,只是等待着受众去感悟,去和它取得一种心灵上的相通。


[size=10.5pt]对于自然主义的阐述,在[size=10.5pt]19[size=10.5pt]世纪[size=10.5pt]50[size=10.5pt]年代初期,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主张在文艺作品中淡化作者的地位,认为“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中露面”。龚古尔兄弟也提出小说家应以治史的严谨态度,以写生一般精确的观察描写方法,来从事小说创作,真实描绘社会风俗。[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自然主义[size=10.5pt](Naturaliam)[size=10.5pt]的写作主张作品的零度情感,非倾向性。自然主义者们强调客观真实,主张文学面对现实应当保持绝对中立和客观,作家不能像政治家或哲学家那样抒发己见,而应去做个科学家,成为单纯的事实记录员。作者在创作中应该隐藏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观点,客观、冷静地对现实生活作普遍性而非典型化的观察,然后用类似医生解剖的手法,如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size=10.5pt]

[size=10.5pt]从形式主义的观察角度,《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size=10.5pt]》描述的是一条河;从自然主义的考证材料看,《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size=10.5pt]》记录的也是一条河。形式主义写作与自然主义写作在这条河上已融为一体,共长共生成诗人雷平阳笔下的“真实的诗”与“诗的真实”:《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size=10.5pt]》。以下从两个方面去论述:

[size=10.5pt]首先,从“外在形式”的角度看:

[size=10.5pt]1[size=10.5pt].此诗的内容写的是一条[size=10.5pt]“[size=10.5pt]河流[size=10.5pt]”[size=10.5pt],[size=10.5pt]“[size=10.5pt]河流[size=10.5pt]”[size=10.5pt]在[size=10.5pt]“[size=10.5pt]河床[size=10.5pt]”[size=10.5pt]流动[size=10.5pt]——[size=10.5pt]这首诗的外观本身就像一条细长的[size=10.5pt]“[size=10.5pt]河流[size=10.5pt]”[size=10.5pt]的形象。[size=10.5pt]“[size=10.5pt]向南流,东纳[size=10.5pt]……[size=10.5pt]向南流,西纳[size=10.5pt]……”[size=10.5pt]这本身也是个图形,[size=10.5pt]——[size=10.5pt]主流加支流的如树干加分枝的叉分、参差的形状,蕴涵着江纳百川奔流到海的普遍意蕴。

[size=10.5pt]2[size=10.5pt].在首句[size=10.5pt]“[size=10.5pt]澜沧江由维西县向南流入兰坪县北甸乡[size=10.5pt] ”[size=10.5pt]后,从第二行起至第三十二行,作者都以[size=10.5pt]“[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size=10.5pt]起句,从上到下,排列整齐,恰好应合了地理方位[size=10.5pt]“[size=10.5pt]上北下南[size=10.5pt]”[size=10.5pt]的河流的流向。而排列有序的重叠,又给人一种语气上的紧迫气势,这恰好又与河流自然的奔腾跌宕之势相吻合,同时也能带给读者一种绵延不绝、顽强不息的与生命力有关的意指的联想。

[size=10.5pt]3[size=10.5pt].作为一首汉语诗歌,象形文字的匠心运用,也能带给诗歌无限的趣味和联想。如从第二句到第三十二句,这首诗每行中间的[size=10.5pt]“[size=10.5pt]公里[size=10.5pt]”[size=10.5pt]两字,是从上至下对齐的,[size=10.5pt]“[size=10.5pt]公里[size=10.5pt]”[size=10.5pt]后的逗点,也是是从上至下对齐的[size=10.5pt]——[size=10.5pt]这种排列整齐,正显示了事物的一种意指[size=10.5pt]“[size=10.5pt]永恒[size=10.5pt]”[size=10.5pt]的状态[size=10.5pt]——[size=10.5pt]揭示其[size=10.5pt]“[size=10.5pt]简单、朴素、不变[size=10.5pt]”[size=10.5pt]的性质,而这种不变恰好是置于事物(这里是河流)的中心点(中轴线)。接着,更奇妙的是,在[size=10.5pt]“[size=10.5pt]不变的中心点[size=10.5pt]”[size=10.5pt]左右,是两组不断变化的显示距离的阿拉伯数字和显示地点的名称罗列,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视觉和幻觉上动静态的交替变更感,进而揭示了自然界山川自显的哲理。

[size=10.5pt]4[size=10.5pt].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本诗所罗列的并不断变化的那些支流的名称充满了地域特色,由此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文字直观感受——充满异域情调、神秘刺激的感性体验,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当地内蕴深沉、奇异吊诡的人文风俗,甚至色彩斑斓的亚热带植被和少数民族服饰[size=10.5pt]……[size=10.5pt]其文字的平面组合本身就已充满了诗意的视觉冲击,并且给读者带来联想——那里仿若浮沉、闪回着一个个古老却常新的故事,因如此大量的集中的词语铺陈而使其内在意蕴欲盖弥彰,从而使诗意达到了阅读张力的极限——最终不仅是形式展现了诗,也是这种语意,即文字的内涵、联想义,即其自行产生的新的所指、能指的强化、交叠、自我更新,同时也改造了这条本身也很美、很神秘、很诗意的[size=10.5pt]“[size=10.5pt]澜沧江[size=10.5pt]”[size=10.5pt]。


[size=10.5pt]其次,就内在的形式而言:

[size=10.5pt]1[size=10.5pt].我们知道,哪怕最极端自然主义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全部由名词组成,尽管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已成为了经典之句,但不要忽略,这首诗还有最后一句的主谓宾结构:“断肠人在天涯”。也就是说,这整首诗中还是有一个指点主题意蕴旨归的动词“在”,因此恰能构成了宾语“天涯”与主语“断肠人”(诗人)目前所见景物的“远”与“近”的内心空间距离的对立张力。也就是说,当品读一首貌似自然主义的抒情诗的时候,读者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诗中能适时显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动词”。而在《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size=10.5pt]》中,隐蔽地执行着作者抒情意图的“动词”,恰恰同时也是那些既能描述河流自然流向,也能起拟人动作的动词“南流”、[size=10.5pt]“[size=10.5pt]东纳[size=10.5pt]”[size=10.5pt]、[size=10.5pt]“[size=10.5pt]西纳。凭以上匠心独运的形式布局,心智冷静的作者,实现了他仿若“单纯的事实记录员”的自然主义写作的职责使命。

[ 本帖最后由 江涛 于 2008-4-19 06:54 编辑 ]

最新回复

江涛 at 2008-4-16 13:35:15
[size=10.5pt]
2[size=10.5pt].在状似[size=10.5pt][size=10.5pt]河流[size=10.5pt][size=10.5pt]的诗行中间,在公里数的逗点后,那缓缓而下的[size=10.5pt]——[size=10.5pt]动词[size=10.5pt]——[size=10.5pt]东纳、西纳、东纳、东纳、西纳、西纳、西纳、东纳[size=10.5pt]……[size=10.5pt]读者仿佛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仿佛听到了诗神正走来的脚步声[size=10.5pt]……[size=10.5pt]他(她)缓缓走来,前后、左右摆动着长长的衣袖[size=10.5pt]——[size=10.5pt]东纳、西纳、东纳、东纳、西纳、西纳、西纳、东纳[size=10.5pt]……[size=10.5pt]他(她)是把什么拥进、容入了自己的胸怀了吗?他(她)一路不急不慢、步态坚定地行进着,不规则地西纳、西纳、西纳、西纳、西纳、东纳、西纳、东纳[size=10.5pt]……[size=10.5pt]在这重复、前行、递进的他(她)的形体下,他(她)的内在本质同时也在充实、膨胀、延展[size=10.5pt]……[size=10.5pt]“诗意”的感觉越来越真实,又越来越恍惚[size=10.5pt]……[size=10.5pt]他(她)东纳、西纳进入的词语[size=10.5pt]——[size=10.5pt]通甸河、[size=10.5pt] [size=10.5pt]德庆河[size=10.5pt] [size=10.5pt]、克卓河[size=10.5pt] [size=10.5pt]、中排河[size=10.5pt] [size=10.5pt]、木瓜邑河[size=10.5pt] [size=10.5pt]、三角河[size=10.5pt] [size=10.5pt]、拉竹河[size=10.5pt] [size=10.5pt]、大竹菁河[size=10.5pt] [size=10.5pt]、老王河[size=10.5pt] [size=10.5pt]、黄柏河[size=10.5pt] [size=10.5pt]、罗松场河[size=10.5pt] [size=10.5pt]、布维河[size=10.5pt] [size=10.5pt]、弥罗岭河[size=10.5pt] [size=10.5pt]、玉龙河[size=10.5pt] [size=10.5pt]、铺肚河[size=10.5pt] [size=10.5pt]、连城河[size=10.5pt] [size=10.5pt]、清河[size=10.5pt] [size=10.5pt]、宝塔河[size=10.5pt] [size=10.5pt]、金满河[size=10.5pt] [size=10.5pt]、松柏河[size=10.5pt] [size=10.5pt]、拉古甸河[size=10.5pt] [size=10.5pt]、黄龙场河[size=10.5pt] [size=10.5pt]、南香炉河,花坪河[size=10.5pt] [size=10.5pt]、木瓜河[size=10.5pt] [size=10.5pt]、干别河[size=10.5pt] [size=10.5pt]、腊铺河,丰甸河[size=10.5pt] [size=10.5pt]、白寨子河[size=10.5pt] [size=10.5pt]、兔娥河[size=10.5pt] [size=10.5pt]、松澄河[size=10.5pt] [size=10.5pt]、瓦窑河、核桃坪河[size=10.5pt] ——[size=10.5pt]这些奇妙的词语,不断地给人带来各种诗意的幻觉和联想,让思绪也进入了仿若河流滔滔流动、绵绵不绝的波动起伏状态。[size=10.5pt]


[size=10.5pt]3[size=10.5pt].而思绪之河的最后,也是此诗最高的抒情:又南流[size=10.5pt]48[size=10.5pt]公里[size=10.5pt]/[size=10.5pt]澜沧江这条[size=10.5pt] /[size=10.5pt]一意向南的流水[size=10.5pt]/[size=10.5pt]流至火烧关[size=10.5pt] [size=10.5pt]!在这里“一意向南、流至”是全诗最显现诗人的意欲的状语和动词,名词[size=10.5pt][size=10.5pt]火烧关[size=10.5pt][size=10.5pt]则其宾语[size=10.5pt]——[size=10.5pt]喻意材料语形式的混合体已生成或到达了事物的最后状态[size=10.5pt]——[size=10.5pt]一个正要逾越的要塞,或一次高温、行将崩溃的精神体验[size=10.5pt]——[size=10.5pt]如一首进行曲到了尾声的高潮![size=10.5pt]——[size=10.5pt]此诗最大的抒情点题于此!此外,这里出现的全诗唯一一个主观词的[size=10.5pt][size=10.5pt]一意[size=10.5pt][size=10.5pt],其弦外之音也可引发读者去关注诗人的视点、立场和判断,其涉及的也许是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人生顿悟之类,甚至也可能是诗学方面的,比如对文本写作与阅读的思考,等等。[size=10.5pt]


[size=10.5pt]4[size=10.5pt].诗句最后:[size=10.5pt][size=10.5pt](澜沧江)完成了在兰坪县境内[size=10.5pt]130[size=10.5pt]公里的流淌[size=10.5pt] /[size=10.5pt]向南流入了大理州云龙县[size=10.5pt][size=10.5pt]。至此全诗结束[size=10.5pt]——[size=10.5pt]一如事物(事件)的高温和高潮后,一切瞬间转归和缓、淡静,如激流冲过礁石蟾岩密布的河岸拐角后,水势重归平缓、开阔、澹荡,一切依然有序地行进着,从未歇息[size=10.5pt]——[size=10.5pt]又仿若沉静地积蓄和等待着下一轮的高潮、跌宕、舒缓[size=10.5pt]——[size=10.5pt]一如人生,或正在酝酿诞生中的新的诗歌文本!

[size=10.5pt]《[size=10.5pt]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是一首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高度结合的诗篇;是一次形式主义与自然主义完美融会的诗歌创作。诗人雷阳平是这样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的:澜沧江之行,让我得以打开了滇南和滇西的山河画卷,它像一条上帝架设的通往世界之心的伟大走廊。走在上面,每一座壁立的山,都会被你疑为地球的城墙,每一条支流,你都会以为它就是地球的护城河,可世界却远远没有到尽头,当你找到任何一个祭司和任何一只蝴蝶,他们都会为你指点辽阔世界的另一个出口。人烟没有断绝,神灵还在头顶。那山河割据而又自成一体的天人生活图,那仿佛角落而又心脏巨大的村庄史,我被它们吓坏了,手中的笔,掉到了地上。[size=10.5pt] ”——[size=10.5pt]诗人手中的笔跌落了,却接住了上帝的“神来”之笔!是对大自然的谦卑和敬畏,让诗人丢弃了浮词,以一颗赤子之心,执著这支之笔,从事物的外在走进了它的核心和真理。[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最后,必须加以说明的是,从普遍的写作角度,能够在一生中遇到这种形式与内容无间相合的创作题材的机会有如灵光一闪,福至心灵,是否能捕捉得到,时也命也。而其文本艺术形式,无论题材和语言结构,都是可一而不可再的,凡模仿必成赝品。所以,至目前为止,从语言美学的角度,在诗人雷平阳的所有诗歌作品中,我看重的只有这一首。[size=10.5pt]
2005812[size=10.5pt]初稿[size=10.5pt]
[size=10.5pt]2008[size=10.5pt]年[size=10.5pt]4[size=10.5pt]月修改[size=10.5pt]
[size=10.5pt]
[size=10.5pt]附雷平阳诗:[size=10.5pt]


[size=10.5pt]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size=10.5pt]

[size=10.5pt]澜沧江由维西县向南流入兰坪县北甸乡[size=10.5pt]
[size=10.5pt]向南流[size=10.5pt]1[size=10.5pt]公里,东纳通甸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6[size=10.5pt]公里,西纳德庆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4[size=10.5pt]公里,东纳克卓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3[size=10.5pt]公里,东纳中排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3[size=10.5pt]公里,西纳木瓜邑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2[size=10.5pt]公里,西纳三角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8[size=10.5pt]公里,西纳拉竹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4[size=10.5pt]公里,东纳大竹菁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3[size=10.5pt]公里,西纳老王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1[size=10.5pt]公里,西纳黄柏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9[size=10.5pt]公里,西纳罗松场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2[size=10.5pt]公里,西纳布维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1[size=10.5pt]公里半,西纳弥罗岭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5[size=10.5pt]公里半,东纳玉龙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2[size=10.5pt]公里,西纳铺肚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2[size=10.5pt]公里,东纳连城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2[size=10.5pt]公里,东纳清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1[size=10.5pt]公里,西纳宝塔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2[size=10.5pt]公里,西纳金满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2[size=10.5pt]公里,东纳松柏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2[size=10.5pt]公里,西纳拉古甸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3[size=10.5pt]公里,西纳黄龙场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半公里,东纳南香炉河,西纳花坪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1[size=10.5pt]公里,东纳木瓜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7[size=10.5pt]公里,西纳干别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6[size=10.5pt]公里,东纳腊铺河,西纳丰甸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3[size=10.5pt]公里,西纳白寨子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1[size=10.5pt]公里,西纳兔娥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4[size=10.5pt]公里,西纳松澄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3[size=10.5pt]公里,西纳瓦窑河,东纳核桃坪河[size=10.5pt]
[size=10.5pt]又南流[size=10.5pt]48[size=10.5pt]公里,澜沧江这条[size=10.5pt]
[size=10.5pt]一意向南的流水,流至火烧关[size=10.5pt]
[size=10.5pt]完成了在兰坪县境内[size=10.5pt]130[size=10.5pt]公里的流淌[size=10.5pt]
[size=10.5pt]向南流入了大理州云龙县[size=10.5pt]



[ 本帖最后由 江涛 于 2008-4-19 06:56 编辑 ]
嘘堂 at 2008-4-16 17:40:56
这样写诗,太容易些了吧。
感觉诠释过度。
张祈 at 2008-4-16 18:58:20
可是我看到时就是感觉晕。
江涛 at 2008-4-16 19:04:33

QUOTE:

原帖由 张祈 于 2008-4-16 18:58 发表
可是我看到时就是感觉晕。
你试着用鼠标快速滑动那条河,动画一样的,更晕——而我评论的第一直觉,正源出与此。
张祈 at 2008-4-16 19:10:10
东南西北风的,结尾没有记清楚。
可能是,不管是东南西北风,要是搅在了一起就是旋风。
beautyofsadness at 2008-4-16 20:27:59
这首诗很有趣,加上诗评,让我想起了长期以来进步学者针对《国家地理》这本杂志的批判--它的貌似客观但是隐藏在下面的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等等。这首诗,其实是在颠覆读者的文化强势(比如,汉语,汉族,对西方的地理文化比对自己国家的还热衷,等等),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一篇“介绍”,它是在发问,在挑战我们的“知识”和视角。但同时,作为一首诗,它的确带来了类似于汉字的象形所具有的表达力度。
江涛 at 2008-4-16 23:24:00
“颠覆读者的文化强势”。任重道远。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