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我对北岛的批评

云中一棵树 发表于: 2008-2-01 22:07 来源: 今天

我认为一首伟大的诗歌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一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不论他是何等的神奥,只要是文艺作品,就有主题思想,也许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作者本人必须是明白的,即自己想要向读者表达什么?)二是作者的艺术手法是否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表达是否准确. 是否能正确的,准确的向读者传递自己的意图!而不是让读者猜测!三是在以上两点,完美实现的基础上,看作者的思想是否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类,及人类的发展!四是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看作者的创新性如何!       达到了以上四点,才是伟大的诗歌.  我个人认为北岛后期的作品,做不到这些.也可以说,北岛是谜语诗歌的创始人!北岛为什么走上这样的一条死路.我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先天不足.(北岛虽然在早期一举成名.那是有一定的偶然性,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自己怎么就突然成名了!其实,那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此不赘述)北岛没有充分的思想积累,感情积累.二是心理素质不过关,比较脆弱.(这是北岛同代诗人的通病,比如顾城等等)放不下架子.你想一想,一个放既不下架子,又没有新内容的诗人,怎么办呢?只有故弄玄虚.走向谜语!三是一个站在美国大地上的人,很难写出华夏美诗!
     北岛是我年轻时的偶像,我今天这样批评他.我相信我比你们现在维护他的人更痛苦!我们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声,而不是捧杀!另外,我们批评北岛,还要冒一个更大的风险,那就是有人会说,拿批评名人.自己想出名!不过,象我们这些都退休的人了,看世界,看人生都更淡如水了!这也是为什么好多著名诗人晚年的作品,乍一看来更浅显的原因!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没什么可神秘的!包括人的生老病死,包括弱肉强食,包括爱,性包括什么一党执政,等等.等等.在我近六十年的生崖中,我悟到,凡是神神秘秘的东西,没一样是好的!

[ 本帖最后由 云中一棵树 于 2008-2-1 22:11 编辑 ]

最新回复

小杨柳 at 2008-2-01 23:15:33
呵呵,人家北岛都被你批评得“退居二线”了,怎么还要批评啊?开个玩笑的。

这样的批评理由似乎还是不大充分。诗人本来就跟时代紧密结合的,我相信在中国有很多比北岛水平高的,但他们就是成不了北岛,为什么?因为一个时代只能选一个。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出北岛的时代,而是出苏轼的时代。呵呵,问好树兄!新春快乐!
晴山 at 2008-2-02 21:54:45
联系你以前“前北岛后北岛”,觉得你有点老年糊涂了。不是北岛变得太快,而是变得太慢了,太跟不上这个社会时尚的发展。要说他没变也不全然,但这样的变化是一个人跨越二十年时光所理应有的,更不用说北岛这二十年恐怕比这里大多数人的同样二十年跨度还要大。北岛非但变得不快,而且几乎旁路了这十几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实正是人们突然重新读到北岛诗歌后感到不习惯的真正原因。北岛的“谜语”诗歌正是对现在这个老年社会新新人类社会感官至上脑力衰退社会的挑战。阿弥陀佛,幸亏北岛还没有大变。
云中一棵树 at 2008-2-02 22:30:23
我批评北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家也可以对我的批评进行批评!但我希望的是,事实求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年轻人,千万不要不懂又不好意思说自己不懂!为了赶时髦,硬说神仙在唱歌!而且唱的就是家乡的歌!为了装渊博硬说,皇帝穿了新衣裳!我们研究一个人,一首诗歌,要把他们放在大众,放在社会中考验!你想一想,一个人为什么成了名?北岛为什么成了名?难道是因为你一个人读懂了他,把他读成诗人了吗?难道是因为他自己懂了自己吗?难道是因为他创造了新的诗歌技巧吗?大雅无巧!大智若愚!大曲若直!当一个老年诗人,在山村的一个黄昏,打着一把雨伞,等着一个30年未见的知己!他的诗歌是怎样写的,你知道吗?真正的感情在朴实之中,真正的思想在简单之中.北岛前期的诗歌,好多都是喊话式的,比如<一切>,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的价值!这是为什么呢?
          另外,我也不赞成有的诗人,把诗歌说成是要和金钱,权力抗衡的精神现象.我想正是由于这种思想,才使诗歌,脱离了人民!有的人想用权力打败我们.有的人想用金钱打败我们.有的人想用诗歌打败我们!有的人想让我们匍匐在权力之下,有的人想让我们匍匐在金钱之下,有的人想让我们匍匐在诗歌之下!这些人形式不同,内容是一样的!都想愚弄我们!镇压我们!都想高高在上,(有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成为人上人)都是自私的!当诗歌走向权力的变种,想用诗歌建立另外一权力.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诗歌国度.建立一个自己为所欲为的诗歌政权.实现在另一方面实现不了的实现!那是诗歌最大的悲哀!如果诗人成为强者,成为唯一能掌握诗的人,那和皇帝有什么区别?那是语言的皇帝!那才是真正的语言的暴力!是真正的封建专制的变种!必然被人民抛弃!当我再次看了哥德的(浮士德)后,这种思想更加强烈!

[ 本帖最后由 云中一棵树 于 2008-2-2 23:06 编辑 ]
晴山 at 2008-2-03 05:39:07
云老诗人,对你上面第二段我举双手赞成(但无法加诸与北岛),尽管现在没时间,但得赶快上来表个态。第一段吗,有道理,但我不尽以为然,希望能有机会再说明一下。希望我以前的话没有冒犯,一点恶意都没有。

[ 本帖最后由 晴山 于 2008-2-3 05:41 编辑 ]
天天向上 at 2008-2-04 10:40:12
第二段说得不错,放之四海而皆准。可是,在此用于你的靶子却大而无当,并非求证求实,以主观臆想居多。看老先生诗作《 致现代诗人某某某》,够色彩缤纷的!

如果老先生把自己心中的好诗贴一些上来,让大家观摩一下则更有意义。
北岛诗社 at 2008-2-12 07:35:30
 《南国都市报》记者王亦晴独家专访谢冕——

  12月1日至2日,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四届研讨会”在海口举行,数十名著名诗歌评论家、学者齐聚一堂。其中,包括被称作 “诗坛泰斗”、“诗歌评论第一人”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谢冕。谢冕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全程参加了会议。
    在开会的间隙,谢冕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写诗应该是少数人的事”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开幕式致辞里说,现在写诗的人很多,但读诗的人不多、好诗不多。但能不能这样讲:每个时期都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相对混乱的阶段,然后,其中一些好的作品自然流传下来成为经典了,差的作品自然就被淘汰掉?
    谢冕(以下简称谢):我赞同这种说法。但现在的情况是:写诗的人很多,但读诗的人不多,这种反差太大了。应该是“写诗的人不多,读诗的人很多”。写诗应该是少数人的事情,不能是很多人的事。
    记: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谢:是的。应该就是写诗的人不多,但写出很多好诗,为广大读者所传诵。而现在的情况是写诗的人很多,而读者不多,这就有问题了。现在读者是相当冷漠。
    记:那,您是不赞同广大人民都参与写诗了?
    谢:我不赞同。
    记:但写诗的人多了,是不是也说明这是对诗歌是一种热情呢?
    谢:诗是一种很高贵的东西,不适合“很多人”来写。诗相当于是文学当中的皇冠,是高高在上的,要有一定素养的人才能来写,不是全民都能写诗的。
    记:它不可以做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吗?
    谢:诗歌可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写诗不是。不可能人人都写诗。诗是很贵族的,不是平民的,不是谁都能写的。这是我一个理念。要说人人都写诗,都是诗人,这是不正常的。1958年就是这样,是不正常的。

  “网络给了诗人机会”

    记:那您认为,现在很多诗歌网站、民间刊物的兴起,您认为这对诗歌的传播、发展,是一种好事吗?
    谢:这是一种好事,但不是一种很正式的方式。它不需要编辑,不需要审核,有了就可以发表。(记者:没有门槛?)没有门槛,它是网络时代一种很自由的现象。这个不是一种正式渠道。
    记:那,您说的正式渠道是什么?出版?
    谢:呃,很慎重地写诗,很慎重地发表。而不是随意写诗,随意发表。
    记:还是要经过报纸、出版社严格的筛选?
    谢:这不一定,网络上也可以。但一定要态度慎重。
    记:我采访朱大可时,问他怎么看网络的兴起对诗传播的影响,他说,传播的都是些垃圾,精华很少,都被垃圾掩盖了。
    谢:他这个说法太极端了。可能当中会有很优秀的诗,不全都是垃圾。互联网太广博、太广泛了,我们并没有把握该怎么去判断。可能其中会有珍珠。
    记:能不能这样讲: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一些优秀的诗人出于某些原因,可能不能被发掘,现在可以在网上表现自己,得到话语权了?
    谢:话语权是得到了,但不一定被赏识。因为谁能在互联网中找到一颗闪亮的珠子呢?这很难。所以互联网提供了机会,但不一定就能被发现。我对互联网了解不多,但我想应该是这样。因为进入互联网后,是浩如烟海的,并不一定能得到肯定。
    记:那,要得到肯定还是要看能力……
    谢:看能力、看机遇、看评论给他的……(搜索一个合适的词语。记者插话:评价?)机会。还是要看批评家给他的判断。

  “好诗的标准是‘让人感动’”

    开幕式上,著名诗评家、厦门城市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仲义的发言是关于“好诗的标准”,提出“四动说”:感动、撼动、挑动、惊动,符合此标准的即为好诗。
    记:您认为,好诗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您认同陈仲义老师的“四动说”吗?
    谢:呃,好诗的标准是复杂而多元的。其中“能不能让人感动”是很重要的。诗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能让他人产生共鸣,就是“感动”。他这个(陈仲义“四动说”)不是好诗的标准,他说的是诗歌的本质问题。归结到底,一个“感动”就够了,不需要那么繁琐。
    记:这么说来,判断是不是好诗还是凭一种主观的感觉,没有一种理性、客观的标准吗?
    谢:诗歌本质是一个“情”字。现在的问题是回到诗歌,诗歌用来说理,不是正道。所以我们现在呼唤好诗,他说的是诗的一种呼救,一种品质。
    记:我手写我心?
    谢:对。

  “当前诗坛充满活力,但远非繁荣”

    记:您在开幕式致辞里说到,不能用"繁荣"来形容当下诗坛,要慎言繁荣。之前您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说可以用"热闹"形容?
    谢:不是热闹,我觉得,当前诗坛充满活力。
    记:这应该是褒义词,是个积极的评价?这么说,您还是认可当前诗歌的现状的?
    谢:是。不是萧条,也不是衰落,是充满活力。但是,还不是繁荣。繁荣啊,需要出现大的标志,要有好的诗歌。
    记:您认为,目前诗歌发展是一种向上的趋势吗?
    谢:这个啊,我难以判断。我也不判断是向下,也不说向上。向下是悲观的,向上是乐观的。我现在持一种肯定现在状态(的态度),但不作评价。如果让我说它是向上的话,需要给我证明。但我从海子去世到现在,我等了将近20年了,没有。我在开幕式上为什么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呢?因为它到现在,还让我们感动。对不对?现在要找一个朗诵会,找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你找不出来。你说有好诗,都藏到哪儿了?那,你能让我很乐观么?
    记:那您等了那么多年,有没有发现相对好的诗人、相对好的诗歌呢?
    谢:那当然有。我在平常的论述中都有,相对好的诗人,比如路也。她今天没来,我之前在珠海(注:第二届广东诗歌节日前在珠海举办)见到她,也当面说她诗写的好。怎么好呢?她写:我要去找你,我要攒下我的钱,我要到千里迢迢,到西部很荒凉的地方去找你。我要瞒着我的同事,他们不知道我到哪里去。大体是这样写的。她有一句:你要像迎接文成公主一样迎接我,我们将在那里展开一场温柔的两个人的战争——这个是不是好诗句?动人不动人?“你要像迎接文成公主一样迎接我”,多棒的诗!这就是好诗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这样的诗来。
    记: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多的?
    谢:有,但是很少。我说的,不是没有好诗。我再举一个,也是个女诗人,叫杜涯。她原先是河南许昌县的一个护士。她写《嵩山北部山上的栗树林》,我读了非常感动。
    记:她是护士,那她具备您说的“一定素养”写诗的条件吗?
    谢:我说的写诗要有一定素养,不是指高学历。是要有准备。她学历低,不表示她不具备悟性和高超的写作技艺啊。并不是要有高学历、当教授才能写出好诗。
    她能写出很漂亮的诗。当初在诗坛上,没有人注意她。我读到她的诗,觉得是好诗。现在遗憾的是,我不能读到那么多诗。但我在等待。
    记:“等待”是一个被动的词,您有没有主动去“发掘”呢?
    谢:我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我的时间精力太有限了。我只能去做一个普通的读者。
    记:您对现在一些频频获奖的诗人,比如雷平阳、郑小琼等怎么看?您认可他们的写作吗?
    谢:我认可啊。他们的作品我都读过,有好诗。但我对诗歌的标准比较高。我不是不认可。
    记:那能不能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人,他们还在成长,还有发展的可能?
    谢:有。有发展的可能性。
    记:那您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是作为一个批评家去看作品吗?
    谢:应该说,首先是一个普通读者。他(的诗)要让我感动。如果他(的诗)不能让我感动,那他的诗就PASS,在我心目中就过去了。

  “诗歌不要‘盲目排外’”

    记:您怎么看待有些学者提的,呼吁诗歌“本土化”的问题?
    谢:我对“本土化”这个说法不提倡。我觉得有道理,但诗歌不一定要“本土化”,也不妨“欧化”。“本土”是好的,但“欧化”也可以。只要能出好诗。新诗本来就是“舶来品”,没必要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好,但不要“唯本土论”,不要盲目排外。
    记:您的意思,是“拿来主义”吗?可不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谢:“欧化”也没关系。(记者:一些民族主义者可能会反对。)那太狭隘了。没关系的。(记者:您是说,要放眼世界,只要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拿来”?)对对,要有开阔的视野。我们有民族的写法,有外国的写法,都没有关系。我就是“好诗主义”,只要有好诗,“怎么写”没有关系。

  “朦胧诗永远不可能被超越”

    记:您认为,20世纪以来的诗歌有可能超越朦胧诗吗?
    谢:朦胧诗永远不可能被超越。因为朦胧诗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你不要想去超越他。
    记:那抛开朦胧诗的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单就文学价值来说呢?
    谢:朦胧诗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尤其在意象化方面。但它和时代因素这些是一体的,你很难把它剥离开来。
    记: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今天还不能超越朦胧诗,以后的某一天有没有可能超越?还是就永远不能超越了?
    谢:这个问题……你说,我们有可能超越盛唐的诗歌吗?你想超越李白吗?不可能的。
    记:也就是说,文学不是“进化论”的?
    谢:对,不能以“进化论”来看待文学。朦胧诗不可超越。每个时代的诗都不可重复。不要想超越它。

  [采访手记]

  被称作 “诗歌评论第一人”、“诗坛第一把交椅”的谢冕教授,无疑是本次研讨会上最受瞩目的人物。所到之处,无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散会后,从会议室到一楼门口,不过百米的距离,却走得非常艰难,花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到——因为,每走几步,就会有人 “冒”出来要求合影。对此,谢冕教授有求必应。一个随和的先生。
  但对于诗歌,他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决的。采访中,他讲着讲着,语气会渐渐激动起来——我的理解,是他对当代诗歌爱得太深的缘故罢!但当我将采访录音整理成文拿给他审核时,他又删去了一些 “不合适”的语句。
  他说,这并不表示他对诗歌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生活中的随和,与学术上的坚持,就这样并不矛盾地在他身上并存着。(王亦晴)

  【来源:《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亦晴】
庚川 at 2008-2-12 16:07:03
国内的除了《诗刊》、《星星》、《扬子江》等少得可怜的几本容易得到谢冕教授这样的大人物关注的刊物外,有才华却挤不上这些权威刊物的诗人,不在网络和民刊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们就只好把自己埋没好了,因为那些诗人是“返乡的民工”
,不是贵族,能上贵族刊物的如《诗刊》、《星星》、《扬子江》等,首先要过河蟹关。?“‘你要像迎接文成公主一样迎接我’,多棒的诗!这就是好诗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这样的诗来。”是吗?”往事弯下威胁式的膝盖向你求爱;你退避着,缩小着,吞咽着生锈的奶。”这样的诗行怎样?如此逼向极限的诗,谁又写得出来?新诗有一个困境是没有广为流传的名句,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是诗的门外汉,以我的孤陋寡闻,如今能让平时不写诗不读诗的人随便挂在嘴边的诗句有三个人:北岛、海子、顾城。
云中一棵树 at 2008-2-12 16:48:18
同意八楼的观点!
云中一棵树 at 2008-2-14 11:26:44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谢冕是教授,北岛是诗人,都不是大人物!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站起来。这也正是北岛,谢冕的初衷!如果一方面打破脑袋也真的看不懂北岛的诗(对他前期的也没流过泪,没记住一首)。一方面以一名知识分子的名义大喊,好诗!好诗!那和喊万岁有什么区别?这也正是北岛苦苦要打破的!中国,文人啊,站起来!
板砖 at 2008-2-23 12:03:10
北岛越写越极端,越写越狭窄了:国际视野?意识形态?政治寓言?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