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不定形空间——德国画家马克斯•乌里克画传

发布: 2009-11-05 23:39 | 作者: 陈律



       一、发现作为本体的线条束
       
       1937年6月23日,马克斯·乌里克(Max Uhlig)作为家中长子出生于德国古老的艺术中心德累斯顿。他另有弟妹4人,父亲卡尔·乌里克是林业技师,妈妈艾丽卡女士,娘家姓罗克斯。
      
       乌里克的童年在战乱中度过。1939年,其父应征参加二战。1943年,乌里克在德累斯顿上小学,同年秋天,和家人一起逃往古本(Guben)附近的乡村,在那里居住至1945年1月,期间因病休学。1945年1月,一家人搬回德累斯顿,但因房屋已严重毁坏,又搬迁至弗劳恩施泰因(Frauenstein)。1945年3月,其父战死。1945年5月初,全家人又徒步逃到捷克投靠朋友。不久所有德国人都被驱逐处境,一家人先回到弗劳恩施泰因,后来在夏天住在破败不堪的被逃亡者占据的德累斯顿的家中。
      
      
       早在儿童时代,乌里克就开始画画。1945年,8岁的乌里克用红色和黑色画了第一幅画,名为“空战”。
      
       战后最初几年,乌里克一家人生活很艰难。这期间,一家人的开销主要由他的母亲和在林业学校当老师的祖父承担。
      
       1949年,乌里克在祖父的建议下,完成了一幅很大的素描,作为祖父上禽类学和其他自然学科时的教材。
      
       对该阶段的绘画,乌里克后来回忆道:“我的艺术开端没什么特别的,早期画了一些非学院式的油画与速写,在那段困苦、混乱的岁月里,属于一种童稚的自我坚持。”
      
       1950年,乌里克开始学习书法,学习书写各种古代的和现代的字体。他用剪裁得很宽的羽毛或者笔尖较宽的钢笔照着古代的样板练习书法:在一张大纸的中间是文章,边上画上和文章相关的人物、植物、动物。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给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的祷告书”曾是他那时的参考样本。这本书的中间也是一篇哥特字体的文章,边上是丢勒用羽毛笔画的插图。
      
       所以,这种书法学习不仅让乌里克开始真正接触素描,更重要的是他因此对书法线条的那种富于自我表现力的艺术特征有了领悟。
      
       1951年,乌里克初中毕业后因经济原因休学,去一家广告公司当了三年学徒(作为“平面设计者”)。1954年-1955年,他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书法。
      
       1955年,18岁的乌里克考入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学院,主要师从两位德累斯顿大画家汉斯·特·利希特(Hans Theo Richter)和马克斯·施维默(Max Schwimmer),并开始创作版画。这是乌里克绘画事业的真正开端。
      
       应该说,乌里克的艺术开端植根于素描与版画。他跟马克斯· 施维默学习城市景观画;跟汉斯·特·利希特学习肖像画。他从施维默那里学习了线条的自由表达;汉斯·特·利希特则通过自己作品中那种专注、冥想的内在形式教会了他如何营造空间。而交错、律动的线条和营造空间的立体的维度在他成熟期的作品中显得非常重要。正是汉斯·特·利希特的观点使得乌里克日后这样说:“每一笔都必须拥有意义和特点,保持活力和清新,学习自然和组织思维应一直交互影响。不是外在的、轻率的,而要塑造和精神化;不是向外爆破,而是向内爆破,发掘核心和本质。”
      
       乌里克后来回忆说:“在汉斯·特·利希特那里我学习并掌握了绘画并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模仿式的观察,而是有艺术准则的精神创作。他教导我把整张空白的纸想像成你图画的空间,每根线条、每种形式都必须服务于这个概念,所以也可以把他的要求这么理解:在平面上创造第二现实。而马克斯·斯维默和汉斯·特·利希特完全不同,他首先是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插图画家,他以极高的艺术水准为很多名著画插图(当时他还没出名)。他那用钢笔和水墨创作的小小的生动活泼的形体组画和场景画松散地分布在纸上。他让我懂得了要生动地画画。两位老师都增进了我对古今艺术家的认识。直到毕业很久以后我才成功地将两位恩师的启发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并带入我自己的作品中,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大胆,与众不同。同时,我也并不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模仿者,我掌握了如何自由地、大尺寸地绘画。”
      
       在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学院的求学期间,乌里克接受了许多大艺术家,比如“桥社”成员、 蒙克(Munch)、柯克西卡(Kokoschka)、贝克曼(Beckman)的影响。其中,1957年底在柏林举办的毕加索版画展览,以及1957年-1958年于德累斯顿铜版画陈列室举办的表现主义版画展览更给他留下了强烈、持久的印象。当时抽象表现主义在西德已占了统治地位,在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影响下,乌里克开始了绘画形式的转化。
      
       那时的他还很害羞,对个人的能力还不太自信,画的多是一些小尺寸的画,绘画能力逐渐提高着。两位老师的鼓励是他在德累斯顿艺术学院求学时最美好的感觉。但几乎从一开始,马克斯·乌里克在艺术创作中就保持了强烈的独立性,使自己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既远离民主德国官方的文化趣味,也不属于后来德累斯顿的各种艺术流派。
      
       1957-1961年,乌里克常去保加利亚旅行,学习肖像画和风景画。1957年-1958年,乌里克向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学院的老师罗兰·艾哈德学习石刻。
      
       1960年,马克斯·施维默去世。这一年,乌里克的母亲、妹妹、弟弟都离开了民主德国。他们的房子被当局充公,乌里克大部分的草图、书法、油画和一些雕塑被毁,并因“怀疑帮助出逃。(指从东德逃到西德)”被警察审问。
      
       1961年9月,他被柏林艺术学院(东德)录取,成为汉斯·特·利希特的大师弟子。
      
       大约1963年后,乌里克开始频繁地用一种欧洲的小小的尖毛笔作画,这使得之前他使用过的绘画工具(铅笔、钢笔、粉笔、木炭)都成为了次要的。随着素描尺寸渐渐变大,他开始使用更大的毛笔。乌里克比较喜欢较有弹性的毛笔(牛毛、鼬毛),并且最好是长毛和小笔竿。在第一次民主德国以外的画展上,他首次发现了中国毛笔。之后,他开始拥有许多不同的中国毛笔,甚至是超大的毛笔。乌里克说:“用毛笔创作时必须非常专注,每次落笔后的点、线会立即非常明显,并且需要前后一致的形式。弱或强、轻或重,这些都是我对绘画的理解之歌的奇妙乐器。从我1965年第一次获得了一些东方画纸后,我开始偏爱中国宣纸、日本纸和尼泊尔纸。”
      
       1963年12月,乌里克从柏林艺术学院(东德)毕业。这以后一直到1970年,他主要从事版画和素描创作。这一年,他与安妮特·莎菲尔结婚,婚后生了三个女儿。他还结识了德累斯顿铜版画陈列室总监韦尔内·施密特(Werner Schmidt)。因为后者对其作品的赏识,此后几十年里,德累斯顿铜版画陈列室陆续收藏了乌里克的大量作品。

       韦尔内·施密特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1963年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请乌里克注意从加特讷(Gaertner)到科林斯(Corinth)的地貌。出自他手的第一幅铜版画——一幅手掌大小的冷杉(Kaltnadelarbeit)在1965年进入了铜版画陈列室。同年,乌里克创作的一件石刻作品载入了陈列室年册。1966年,他的三幅纸上作品成为陈列室出版物“洛塔·朗”(Lothar Lang)的首选,乌里克因此被邀请于1967年参加了一个青年艺术家展。但他暗色调的铜版画引起了陈列室总负责人的不满。他生气地问道:‘为什么这些年青的艺术家要把我们的生活展现得如此阴暗?’”
      
       幸运的是,在柏林求学期间,他还认识了洛塔·朗(Lothar Lang)这位他日后的重要资助者。这些都让乌里克成为了六十年代柏林画家中的一员。1965年1月,洛塔·朗在艺术陈列室“白湖”(Weißensee) 展出了贾科梅蒂 (Giacometti)的版画集“镜后”(Derrièrre miroir),接着乌里克又看到了贾科梅蒂雕塑作品的照片和素描。他由此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艺术体验。在后来的一次访谈中,他说:“我是如此的惊奇,这些正是我在师从汉斯·特·利希特时在基础阶段就学的,即:渗透身体。”
      
       空间的立体的维度在乌里克的作品中非常重要。汉斯· 特·利希特还在他进行基础学习时就提醒他要内在地、立体地画形体,要“渗透身体”。乌里克也很早就从很多雕塑家,如马里诺·马里尼、亨利·摩尔、德‧库宁、约瑟夫·鲍依斯、威廉·伦布鲁克那里领悟雕塑的独特空间形式,这直接影响了他在绘画中对事物内在空间感的着力把握。按乌里克的说法,“某些雕塑家之所以器重我对他们作品的表现,并非因为我根据雕塑作素描,而是因为对雕塑作素描时与雕塑相近的视角让我感兴趣。”(相关作品)
      
       乌里克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作品主要还是以写实为主。1964年,乌里克创作了一系列蚀刻画。在风景画与肖像画上,他开始尝试以网状的线条构成画面。在所有这些早期作品中,尽管仍有具象的表现,但线条已在其中有着独立于具象的自我表现。最迟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作品慢慢从具象过渡到了非具象。
      
       早在1965年,乌里克就已成为德国新一代版画家中的佼佼者。1966年,乌里克获皮尔克海默社版画一等奖。
      
       最迟至1968-1969年,乌里克脱离了具象,开始以短促、交错的富于自我表现力的线条与色彩构成画面。他的作品本质上来自于素描,但其线条已不具备素描的基本特征——轮廓、阴影……都消失了。也就是说,他的画并不构成轮廓,而是一些多色彩的线条集合体。乌里克使线条脱离了素描的描绘性而具备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自我表现形式,使之具备了油画的效果。在乌里克之后的创作中对线条的解放被推向了极致。在此,素描和油画的特征在画家艺术风格中彼此提升、转换和融合。线条和由线条构成的内在的立体的空间共同形成了其艺术的基础。但他的线条的“行动性”特征并没有变为主观的放纵,仍然是对事物本质的挖掘。
      
       在一次访谈中,乌里克说:“我的画来自素描,但同时也由颜色构建而成,除此之外,我的画还总是伴随着我对事物立体的、形体的理解,它们与空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关系通过线条的颜色构造被带入画中,而这就是我的结构和我体验的世界,这就成为了我的语言。不是突然的一个形式上的想法,而是慢慢地背离传统的风景主题。这个过程持续了漫长的40年。”


71/71234567>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