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負青山,留下一片舊時風月

发布: 2014-12-18 17:02 | 作者: 桑宜川



        ----漫話良友畫報的前世今生

        老式的照相機佇立在案前,像是一位依然硬朗倔強,但卻已年邁的歲月守望者,在鎂光燈的閃爍中,昂頭專注著那一張張舊時的《良友》畫報女郎封面。縱使歲月流逝,紙張泛黃,已經回不到昨天,她們卻依然風采,紅唇皓齒、雙眸含笑,恍如在你面前扭擺著小蠻腰, 一個又一個悄然走過。古香古色的老上海石庫門,在柔和昏黃的街燈下,張揚著海派文化的韻致,拖曳出一串悠長的暗影。翻開一頁又一頁浸潤著歷史文化氣息的《良友》畫報,我驚訝於她那精湛的攝影藝術,獨特的新聞視角,那麼多串起的歷史碎片,還有那對於現代中國都市文化生活推廣的循循善誘,一切都是那麼賞心悅目,不溫不火,恰到好處。
        可有誰告訴過我,這就是近代以降的中國上海麼?我分明走過了一趟心幡搖曳的民國上海,那個汽笛聲叱吒天際的外灘, 那曲霓虹燈下的儂歌曼舞,那段風華絕代的《良友》歲月, 這就是她抹不去的的民間記憶。一盞在離亂中國驅走讀者心田苦寂的書燈,一冊甘之如飴的畫卷,記載著每一個上海角落, 每一個亭子間裏翻閱《良友》時的感喟與心儀。如今,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良友》已隨那陈年的墨香亂了流年,散發的華麗与蒼涼逆光而來, 已成為那個時代的絕響,今日的空谷足音。那年那月, 民國上海的報刊雜誌中,倘若缺席了《良友》畫報, 可真是失去了一片舊時風月。
 
       
        民国傳奇,海上旧里的拓荒人
        《良友》畫報的創辦人伍聯德先生(1900—1972)是廣東臺山人,年輕時就頗有大志趣。創辦《良友》畫報前,他曾出版過一份兒童畫報《少年良友》,意欲與當時兩家出版界大佬, 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兒童刊物一爭高下,但不期讀者寥寥,以出局告終。既然無法從兩隻領頭羊的盤裏分一杯羹,伍聯德決定另闢蹊徑,創辦一份前所未有的大型畫報。為取得合夥人同意,他允諾:若成功,賺的錢歸公司;若失敗,賠的本錢由他個人支出,兩廂情願。於是1926年2月,《良友》畫報創刊,第一期就受到時人熱烈追捧,但內容涉及過於廣泛,編排略顯雜亂,也有讀者來信不客氣地加以批評,主編伍聯德聞過則喜,絲毫不為自己護短。他把批評原信一字不漏地在作為插頁登出,結果是更加吸引了讀者偏愛與青睞,數日之內兩次再版,共印7000冊,不日銷售告罄,初戰告捷,大獲成功,就連蔣公介石後來也附庸風雅,捧場題詞“文化先鋒”四個苍劲有力的魏風大字,可見其時名頭之盛。
        伍聯德先生曾在商務印書館工作過,是現代中國出版界美術字的首創者之一, 商務的商標曾是他的手筆,沿用了多年。《良友》畫報封面所用的“良友”兩個漂亮大方的美術字,同樣出自其手,並一直沿用,曾被譽為“金不換”,如同時下名酒“五粮液”商標的三個行書字體,彌久欲香,已永存讀者記憶。《良友》堪稱當年中國海派文化的出色代表,即便在刊物如林的今天,它也毫不遜色,而它所嘗試過努力過的許多創意,在筆者看來仍然具有借鑒的價值。創辦了這份畫報的伍聯德先生,在同時代人眼中,曾是一個有膽識有魄力,為人熱情豪爽,胸襟開闊, 海納百川的“士者”型文人。
        《良友》畫報是現代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大型文化类期刊,比美國創刊於1936年的LIFE《生活》雜誌,自我標榜是世界第一份綜合畫報還要早整整10年。那年那月,《良友》畫報首先吸人眼球的是COVER GIRL 封面女郎,每期推出的社交名媛,影星歌星妖嬈多姿,舉手投足,衣著打扮,皆引領中國時尚,是那時上海灘上的亮點,例如第一期創刊號封面就上了一個年僅18歲的花季少女,手捧鮮花,笑靨迎人,這就是日後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女士。她紅遍全國,《良友》功德無量。再後來的封面女郎還有青澀年代的宋美齡三姊妹、以及張織雲、周璿、徐來、阮玲玉、陸小曼、周璿、王人美、宣景琳、董竹君、王瑩、藍萍等一大群女伶之輩,《良友》捧紅了她們,她們也捧紅《良友》,可謂互不虧欠,相得益彰。
  
       
 
        另辟蹊径,昔日良友遍天下
        其實,《良友》是一份綜合性、大眾化、老少鹹宜的平面讀物,融匯歷史與時尚,圖文並茂,對於向大眾推廣民國“新生活”運動,對於上海從旧式傳統社會過渡到十裏洋場的現代都市,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友》的影響巨大,至今對於上海仍有廣泛導向的海派文化,《良友》可謂是其中的重要承載者。
        當年,許多社會賢達,文人雅士都曾選擇《良友》作為新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我們所熟悉的人物有胡適、張愛玲、周作人、張恨水、徐志摩、施存蟄、宋子文、梁實秋、梅蘭芳、胡風、柳亞子、陳香梅、魯迅、劉海粟、梁厚甫、程十發、老舍、謝冰心、张群、金庸、茅盾、林海音、赵家壁、郭沫若等紅白兩道,或左右翼作家都曾為《良友》先後撰稿,一時人文薈萃,洛陽紙貴。難怪魯迅先生都感歎地說:“這裏面都是些總司令之流的名人, 而我又不是名人哩!”當然是自謙之語,可見那是一道怎樣的風景。因此可以說,若要讀懂老上海,不得不先看看《良友》才對。
        其实,《良友》在官方與民間、政治與文化、文字與圖片,高雅與流行之間找到了巧妙的契合點。昔日前線戰火的現場目擊,並不影響好萊塢明星的中國之行,大西北婦女的服飾與民俗相繼粉末登場,漂亮的封面女郎一期期款款走來,突然間百歲老人、教育家馬相伯先生也成了封面人物,穿插其中,確有別出心裁、突發奇想之妙。《良友》除了在新聞敏感性方面把握分寸與機遇之外,所刊載的圖片與文字更凸顯了文化的豐富性,作為觀照,今日中國大陸數以千計的畫刊雜誌就文化品位而言,仍然無出其右,望塵莫及,何以無法超越前賢,實在值得思考與借鑒。
        當年,中国内地無論繁華都市,還是窮鄉僻壤,皆有《良友》的蹤跡。据曾主編過這份畫報的馬國亮老人回憶,就連偏遠的雲南邊疆也不乏《良友》的忠實擁躉,曾有一位讀者寄來頭髮編成的青丝錶鏈,希望可作為訂閱《良友》的費用,信裏還說,如果這还不够,他將改寄火腿或大頭菜,作為郵資補償。其時,兩者都是雲南的著名土產,以物易物,亦是那時流行的買賣方式。
        《良友》畫報還行銷到世界五大洲的華僑社會,深受華人讀者的歡迎。在一系列有效营銷方略推動下,《良友》迅速成為風靡全球華人世界的雜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但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畫報,因此贏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譽。不僅如此,許多歐美與亞洲國家的公立學校,圖書館,度假酒店也紛紛訂閱收藏,作為瞭解中國的視窗。《良友》畫報是當年的國際期刊品牌,亚洲老大,有著無以記數的海内外忠實讀者,影響十分廣泛,據說是當時中國內地唯一能賺取大量外匯的出版物。
        《良友》畫報每期出刊的應時文字和圖片,為中西讀者所喜愛,因為可以從中及時欣賞到東方文明古國的時尚與變遷。後來,《良友》畫報上乾脆印上一張世界地圖,密密麻麻地標注著良友的銷地,並在地圖上寫著:“良友遍天下”,只可惜如今好運不在,已成為昨日黃花。
        當年,《良友》的辦刊的成功引起商家的極大興趣,紛紛登門,要求刊登廣告。當時的編輯們會憑常識判斷,看起來不可靠的廣告,一律婉拒;涉及色情性病的内容通通不予刊登。以伍聯德先生為首的良友公司認為,廣告一經登出,等於向讀者推薦,刊物本身應負道義上的責任。而《良友》畫報,應該是一本男女老幼皆可閱讀的刊物,是一本內容健康,能擺上廳堂,而面無愧色的刊物,不允許出現任何有負面影響的廣告。違反此點,即使有人出重金,也不為所動。作為觀照,今日中國內地的期刊雜誌為拜金物欲所惑,風格不少流於低俗,文字內容濫竽充數,品位江河日下,實在是愧對前輩同道學人的範式。
        那年那月,良友公司還賦予編輯部一種權力:如果認為這一期廣告太多,佔據篇幅過多,而又不便增加篇幅時,為保護讀者利益,編輯部可以拒絕刊登。馬國亮老人回憶,“凡遇此種情形,經理部和編輯部協商解決,經理部毫無例外地尊重我們的意見。”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良友公司辦刊的嚴謹作風。因此,舊上海風靡一時的時尚雜誌《良友》畫報拿到今天來看,追求時尚的讀者多半也會喜歡,因為其中有一股子濃得化不开的文化韻味,給我們留下無窮的遐想。
        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間,以八開本刊行,共出172期。《良友》共載彩圖400餘幅,照片達32000餘幅,近現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世界局勢的動盪不安、中國軍政學商各界之風雲人物、社會風貌、文化藝術、戲劇電影、古跡名勝等等無不詳盡記錄,可稱為百科式大畫報。當年就有評論說:“《良友》一冊在手,學者專家不覺得淺薄,村夫婦孺也不嫌其高深。”言之有理,誠信如斯。

31/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