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为艺术,为生活·观察米德兰

发布: 2015-3-05 20:43 | 作者: 青叶竹



        6
        客观因素决定了美国人的历史感,可他们并不缺乏文化观念,较短暂的历史并不妨碍美国拥有一流的学者、大师、艺术家及鉴赏者,当然,这些人或许都是过于文明化的,因而他们更希望了解异域文化,事实上,只看“黄河”、“文化”四个字就够了,它们完全可以作为文化与商业策划的双重标签,“黄河文化展”的成功在这里实属必然。MATTHEW非常善于文化研究,具有挑选素材并清醒地将之应用于展览的可贵才能;而AVA细心周到,富有技巧,虽然总是迷路,依赖GPS导航,但却能够纤毫不差地阐释或转述黄河文明的精华;BILL更不用说,他非常繁忙,又是推动者,没有他,展览就只是空中楼阁;馆长先生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集责任、激情、活力于一身,并切实践行自由与平等精神的美国,他亲手“做”出的展览令人印象深刻;而其他为展览付出的人还有很多,包括我们的国内同事、先遣考察团、随展小组、以及文物局副局长张文先生。
        我们觉得,筹办开幕式的一定是个集创意与商业头脑于一身的家伙!中国元素如此密集,我们还从未见过。琴、棋、书、画、瓷瓶、茶壶、铜锣……,最后连麻将都粉墨登场了!如此还嫌不够,乐队、表演者和画家齐聚一堂,这些人都来自中国,其貌不扬、学历很高,我丝毫也不想打听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本土的社会名流、达官显贵,都是些老于世故的人,男士们礼服笔挺、风度袭人,女士们珠光宝气,尽情演绎着晚礼服的雅致与柔媚。AVA曾经聊起,美国人有非常悬殊的贫富差距,可在米德兰,中产阶级与富豪基本上总是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衣服、开差不多的车,这里根本就没有那些满足奢欲、昂贵虚伪的消费场所,公共餐厅很少、很小,而盘子很大,我们没有看到一家酒吧。这座城市的气质属于平民,人们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存折。不过,即便在米德兰,参加重要的晚宴可就要另当别论了!一当请柬在手,立即摇身一变,成了极尽奢华的维多利亚贵族,虽不见得刻意攀比,也不得不拿捏出几分文雅,而衣装谈吐和风度在此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事实上,在许多光彩夺目的场合,上流社会总是难以摆脱那种无奈的贫乏。
        7
        开幕式后,飘起了雪花。我们的展览让整个艺术中心散发出东方所特有的诗意的光辉,而底层好似专门为了张望而设,在人们眼里,世界正变成银色。南侧较远处,有一些起伏的矮坡,很多树,清冷而祥和。近处花园里,几尊绿色雕塑相向而立,纤细、变形、裸体,焕发出异常神秘的美。我们得知,整个艺术中心都是陶氏的作品,准确地说,是陶氏集团创建者的儿子——ALDEN B.DOW的作品,他是一个建筑师,以米德兰为中心辐射他作为艺术家的影响力。左右或决定ALDEN风格的,是他身处的时代,当然,评论家和鉴赏家会说某些艺术家的作品是超时代或划时代的,那是因为他们善意地剔除了艺术家的现实生活。艺术家,犹如掌权之人,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较普通民众保持较大的独立,可一旦涉及公众,如设计公共建筑,就不得不因公众的眼光和趣味而做出妥协。真正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建筑师的,应当是他们的家宅,“陶氏故居”绝对可以满足ALDEN的独立表演。在那里,他自由发挥着专属于艺术家的自我表达的特权,不受任何官方干涉以及私人品味的羁绊。
        “陶氏故居”就像一串连为一体的日本平民的家宅,结构上的延展反映出中产阶级的品味。后来,我们还陆续见过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私宅,如林肯故居,以及另一些为现在的富人们所拥有的宅院。从中能够发现,私人住宅在美国保留着一脉相承的传统,相似的格局道出了许多代人共同的生活旨趣,他们喜爱自然,并不追求过分装饰下的华丽外观,虽然内部装修风格迥异,外部却始终延续着那种实用、简约、不事修饰却又极为纯正的美。我们轻轻地推开了“陶氏故居”那扇小巧的门扉,门厅,工作间,会客厅,卧房,储物室,书斋,融为一体又各自独立,完美地占据或者说填充着幽深的空间,活像一艘精密的船,不同于船舱的是,房屋内大部分空间都充满了浓稠的光线,多彩而密集,全都来自户外。窗子的运用如舷窗般贴切自然,像墙壁和屋顶一样顺理成章,而慢坡、湖光、丛林、小桥、亭榭、台阶,分属房屋两侧,赋予景深,并且仿佛能够穿越房间,在屋内留下阔叶的植被,又把内部的明朗和美雅延伸至模糊的边界。ALDEN的空间感受力非常特别,虽然他对实用性和细节的关心似乎大大超过了对布局的考虑,但是他深得“对位法”之妙,既懂得铺陈,又懂得映衬,而那些挂在墙上、屋角以及置于桌面的装饰品,绝不像惯常使用那样简单,就连一些墙壁也成为装饰的一部分,ALDEN喜欢三角、菱形、方块等等几何物体,他懂得如何使它们彼此交接,这是他的娱乐和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奥秘。事实上,他正是通过那些装饰品和墙壁来避免生硬与隔绝,各自独立的块状空间因为有了类似元素的重复点缀而得以连续,那些白色的由方砖交织而成的镂空的内壁为自然与人画出了一道模糊的界限,徐徐散发着冰激凌的香气。ALDEN的家,有一股流动的韵味,时间、气息、音响以及装饰品,统统变成了流体,而人就像湖中的鱼。那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显得有点过于狭长的工作室,似乎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建筑师的双重艺术人格藉此连接,一边是供孩子游戏的房间,另一边则属于成人世界,ALDEN穿梭于两者之间,如鱼得水。游戏间并不很大,却能容纳万千,亲眼看到之前,你绝不会相信一个房间里竟能铺设那么多道铁轨,当然,形形色色的火车正在铁轨上面,而且具有真正的动力,管理人员慷慨地为我们展示了那种雷霆万钧的场面。这些孩子气十足的作品完全来自于ALDEN那孩童式的野心和难以捉摸的天才。
        经年累月,“陶氏故居”留存着ALDEN的印记和本真,他的线条、图纸,属于日神,他的灵感,则属于狄奥尼索斯!日神指导搭建,而酒神则赋予建筑师追求幸福与永恒的热望,从而冲破了几何元素所固有的僵硬和死板……最初在机场外迎接我们的那对夫妇陪我们一同参观,他们不断地向我们和管理人员表示感谢,在此地生活了数十年,竟然从不知米德兰有这样一幢美丽的私宅。
        8
        接下来的日子平淡无奇,一切顺利。蜗居在旅馆中的我们仿佛进入了冬眠状态。无风、无雪、无声、无尘,幸而还有MATTHEW和AVA,他们得空便来,带给我们一些惊喜。AVA为我们贡献了一台她自己正在使用的热水器,而MATTHEW则在他家里同时打开三瓶红酒来完成他隆重而真诚的款待,AVA告诉我们,在美国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能获邀进入彼此的私宅,而这就是MATTHEW待人的情谊。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见到MATTHEW的一对儿女,只在照片中看到那两个可爱天真的小宝贝儿……剩下的日子过得很快,期间MATTHEW还特意载我们浏览了规模颇巨的陶氏集团本部、古风盎然的市法院、陈旧而华丽的圣诞屋、低矮朴素的教堂、藏在树丛里的普通民居、以及米德兰市中心。市中心只是一条小街,非常狭窄,完全没有商业店铺,街边有两排长着小小的红色果实的树,很美。事实上,我们即将快速结束对米德兰的匆匆一瞥,本来,我们还想要看看整个美国社会……
        就要离开,MATTHEW和AVA还不忘邀我们一同享用米德兰最富盛名的日本料理,以及声名远播的墨西哥菜。他们自掏腰包,花费不菲,他们并不经常进行这样的消费。那些专业、灵巧、待客殷勤的服务员非常愉快地收起了MATTHEW和AVA夹在菜谱里的小费,她们非常年轻、非常美丽,热情与活力萦绕全身。有一位金发姑娘很特别,脸庞俊俏白皙,举止高贵,清秀的马尾仿佛能像琴弦般发出动听的乐音,她异常勤恳,毫不怠慢地同时服务三桌用餐的客人。
        芝加哥是我们的最后一站,途中,我们越过了那么多丛林、湖泽、以及大片未曾开发、仍被荒蛮所主宰的原始林地,而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被钢铁、水泥、垃圾、噪音和齿轮所主宰的社会。下水道里,成千上万的烟蒂挤在一起,无奈,愤懑。四处高楼林立,警察到处执勤,街边总有些衣冠楚楚的人,他们身着单衣,一脸疲惫,无可奈何地扮演着一个个冷漠而滑稽的都市人。在这个城市,我们见到了数不胜数的名贵轿车、冷艳高傲的办公女郎、形容邋遢的外籍服务生、以及那些古灵精怪拉拉扯扯的票贩。在街上行走一刻,灵魂就要窒息,我们却没想到,最好的解药就在城市外围,希望芝加哥北部那片被薄雾笼罩的辽阔水域能够毗连人们的精神世界,稀释都市人心灵深处的无奈、忧伤和疲惫。看看那些野生的水鸟,它们紧靠岸边,从不离开,就算冬天不是养尊处优的季节,肥胖的它们还是要在离河岸最近的岸坡上成群而居。
        有了比对才能更加确凿地发现,米德兰就像美国社会的一个基础的低音,简单而又雄浑,审慎地立身于工业时代的边缘,不曾污染,不会腐败,在“文明”与“文化”之间,巧妙地选择了做一个中间人。它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八十年代,以及那些简单朴素而又不乏美丽的乡村。我们陪伴着“黄河文化”而来,带着对“文明”的反思而归,真可谓行囊满载。米德兰的人们非常幸运,MATTHEW、AVA、BILL、馆长先生、迎接我们的老年夫妇、年轻的服务生们以及所有那些自愿生活在米德兰的人,他们手中握有永葆青春的秘密。
        芝加哥的清晨,我们终于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在空中,家和我们正一点一点向彼此靠近……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