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艾略特《荒原》六种中译本比较

发布: 2012-12-06 16:09 | 作者: 傅浩



        艾略特的名诗 The Waste Land 的中文译本,笔者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有六种,题目均译为《荒原》。 
        
        译本一:赵萝蕤译,载《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此译本1937年初版); 
        译本二:裘小龙译,载《外国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 
        译本三:赵毅衡译,载《美国现代诗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5月; 
        译本四:查良铮译,载《英国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此译本完成于70年代后期); 
        译本五:汤永宽译,载《情歌·荒原·四重奏》,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3月; 
        译本六:叶维廉译,载《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24册,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此译本完成于1981年,但较晚见于大陆)。 
        
        此诗在西方曾经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而在我国,仅从译本的数量上来看,影响亦应不小。但在质量上,应该说还不无可指摘之处。此诗并不算太难译,六种译本各有千秋,妙处不必赘言。本文仅拟着重于其中个别较明显的可疑或不足之处,以期为后来的新译提供可资完善的参考。以下就比照原文来看诸译本较明显的差异之处: 
        
        题记:其中 ampulla一词 
        
        译本一:在正文中保留原文,在注解中译为“笼子”。 
        译本二:“瓶子”。 
        译本三:“瓶”。 
        译本四:“笼子”。 
        译本五:“笼子”。 
        译本六:在正文中保留原文,在注解中译为“笼”。 
        
        此拉丁文词原义是“瓶”、“罐”、“坛”,并无“笼子”之义。且英文编者注亦译为 bottle 或 jar。不知译本一、四、五、六是否另有所本。 
        
        献辞:il miglior fabbro。 
        
        译本一:“最卓越的匠人”。 
        译本二:“最卓越的匠人”。 
        译本三:“最杰出的艺人”。 
        译本四:“更卓越的巧匠”。 
        译本五:“高明的匠师”。 
        译本六:“更完美的匠人”。 
        
        在意大利文里,miglior 是buono 的比较级形式,英文编者注将以上短语译为“The better craftsman”。盖因庞德曾帮助艾略特修改此诗,故而后者认为前者“更高明”。译本四、六得之,但译本四中的“巧”字似嫌多余。 
        
        第31—34行:Frisch weht der Wind/Der Heimat zu./Mein IrischKind,/Wo weilest du? 
        
        译本一:“风吹着很轻快,/吹送我回家走,/爱尔兰的小孩,/你在哪里逗留?” 
        译本二:“风儿吹得轻快,/将我吹回家园,/我的爱尔兰小孩,/你为什么还留恋?” 
        译本三:“清凉的风啊,/吹我回家乡,/我的爱尔兰姑娘/你留连在何方?” 
        译本四:“风儿吹得清爽,/吹向我的家乡,/我的爱尔兰孩子,/如今你在何方?” 
        译本五:“微风乍起/吹向我的祖国,/我的爱尔兰孩子,/你在哪儿等我?” 
        译本六:“啊这阵风多么清畅/向着家乡吹去/我的爱尔兰的儿郎/你向那里停住?” 
        
        此歌出自瓦格纳的歌剧《特利斯坦与绮索尔德》,是特利斯坦和绮索尔德乘船离开爱尔兰之时——水手所唱的情歌。故这里只是风吹向爱尔兰,而“我”并不一定被风吹回。译本四、五、六正,一、二、三误。又 Kind 一词盖对歌者所恋少女的昵称,若直译为“小孩”或“孩子”,在中文里易被误解为“子女”之义。译本三译成“姑娘”,庶几近之;而译本六译为“儿郎”,则大谬矣。何不译成“女孩”? 
        
        第37—41行:——Yet when we came back,late,from the Hyacinthgarden,/Your arms full,and your hair wet, I could not/Speak,and my eyes failed, I was neither/ Living nor dead, and I knew nothing,/ Lo-oking into the heart of light, the silence. 
        
        译本一:“——可是等我们回来,晚了,从风信子的园里来,/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漉,我说不出/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译本二:“——可是当我们回来晚了,从风信子花园而归,/你的臂膊抱得满满,你的头发湿透,我不能/说话,我的眼睛也不行,我/神魂颠倒,一无所知,注视着光明的中心,一片寂静。 
        译本三:“——可是当我们从玉簪花园晚归,/你满抱着花,头发沾湿,我却口舌/难言,两眼模糊,不死/也不活,一无所知,/窥看着光芒中心那一片寂静。” 
        译本四:“——可是当我们从风信子园走回,天晚了,/你的两臂抱满,你的头发是湿的,/我说不出话来,两眼看不见,我/不生也不死,什么都不知道,/看进光的中心,那一片沉寂。” 
        译本五:“可是等咱们从风信子花园回家,时间已晚,/你双臂满抱,你的头发都湿了,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睛也看不清了,我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我什么都不知道,/茫然谛视那光芒的心,一片寂静。” 
        译本六:“——然而当我们从风信子园回来,晚了,/你抱了满臂,头发湿润,我不能/说话,我的眼睛看不见,我既非活着/亦非死去,我一无所知,/望入光之深心,那静默。” 
        
        译本一在句式和标点上追随原文亦步亦趋,故语气亦逼似之,只是“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一语若改成“我半死/不活”,效果似更好些。译本二“神魂颠倒”是误译。译本三“晚归”、“口舌难言”、“一无所知”等措辞都嫌不够口语化,且句读与原文语气不合,如“晚归”和“那一片寂静”之前缺少应有的停顿。译本四较流畅,但较译本一稍逊,“不生也不死”不自然。译本五“茫然谛视那光芒的心”,大谬。此处heart 一词义为“中心”(centre),而非“心脏”。“茫然”也属多余。译本六无大错,只是“深心”一词略微欠妥。 
        
        第43—46行:Madame Sosostris, famous clairvoyante,/Had a badcold, neverthless/ Is known to be the wisest woman in Europe,/ With a wicked pack of cards. 
        
        译本一:“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相士,/患了重感冒,可仍然是/欧罗巴知名的最有智慧的女人,/带着一套恶毒的纸牌。” 
        译本二:“梭斯脱里斯夫人,著名的千里眼,/害着重伤风,依然/是欧洲人所共知的最聪明的女子,/携带一副邪恶的纸牌。” 
        译本三:“索索特利斯太太,出名的相士/伤风挺厉害,然而却是/全欧洲最睿智的女人,/有一副绝妙的纸牌。” 
        译本四:“索索斯垂丝夫人,著名的相命家,/患了重感冒,但仍然是/欧洲公认的最有智慧的女人,/她有一副鬼精灵的纸牌。” 
        译本五:“索梭斯特里斯太太,著名的千里眼,/患了重感冒,可她仍然是/人所熟知的欧洲最聪明的女人,/她有一副邪恶的纸牌。” 
        译本六:“索索斯特斯夫人,著名的千里眼,/也患了重伤风,可是啊/她仍被称为全欧洲最有智慧的女人,/带着一副邪恶的纸牌。” 
        
        此处 clairvoyante 是指具有超自然的遥视或预测能力的女人,似应译为“术士”或“女巫”甚至“天眼通”;“相士”、“相命家”和“千里眼”则均不够准确。wicked一词亦有 excellent之义,译本三作“绝妙”、译本四作“鬼精灵”,都不算错,但此词在这里亦不失其原义“邪恶”或“恶毒”。 
        
        第80—84行: Unreal City,/ Under the brown fog of a winter dawn,A crowd flowed over London Bridge,so many,/ I had not thought death had undone so many.        
        
        译本一:“并无实体的城,/在冬日破晓时的黄雾下,/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译本二:“飘渺的城,/在冬天早晨的棕色雾下/一群人流过伦敦桥,这么多人,/我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 
        译本三:“虚幻的城市/冬晨的棕色烟雾下/人群涌过伦敦桥,那么多人,/我想不到死神毁了那么多人。” 
        译本四:“不真实的城,/在冬天早晨棕黄的雾下,/一群人流过伦敦桥,呵,这么多/我没有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 
        译本五:“虚幻的城市,/在冬天早晨的棕色浓雾下,/人群流过伦敦桥,那么多人,/我没有想到死神竟报销了那么多人。” 
        译本六:“不真实的城市,/在一个冬天清晓黄褐色的浓雾下,/一群人涌过了伦敦大桥,这么多,/我从不曾想到死亡尚未处置这么多。” 
        
        undone一词,译本六译为“尚未处置”,是严重的误译。其他诸本均无误。参看艾略特原注可知,这里所写的人群有如波德莱尔笔下的鬼魂。 
        
        第78—82行:Where the glass/…Double the flames of sevenbranched candelabra…。 
        
        译本一:“有一面镜子,/……使七枝光烛台的火焰加高一倍,……” 
        译本二:“那里的镜子/……使七叉烛台之焰加倍发亮…… 
        译本三:“镜子使七枝烛架倍添光焰,……” 
        译本四:“有一面镜子/……把七支蜡的烛台的火焰/加倍反射到桌上;” 
        译本五:“明镜把七枝灯座吊灯的烛光反照得加倍明亮,” 
        译本六:“这面镜把七柱烛台的火焰变成双重……” 
        
        根据常识,镜子只能反映烛火,使之“变成双重”,却并不能使之“加高一倍”、“加倍发亮”、“倍添光焰”或“加倍明亮”。何况下文还有Reflecting light upon the table (把烛光反射到桌上)。镜子的作用一是在镜中映照出烛火的影象,一是把烛光反射到某个方向,仅此而已。
        
        第94—96行: Huge sea-wood fed with copper/Burned green and orange, framed by the coloured stone,/ In which sad light a carved dolphin swam. 
        
        译本一:“大片海水浸过的木料洒上铜粉/青青黄黄地亮着,四周镶着五彩石上,有雕刻着的海豚在愁惨的光中游泳。” 
        译本二:“嵌着黄铜的,海水浸过的巨大木炉架中/烧得碧绿橘黄,四周框着彩色的石,/这片惨淡的光里游着一条雕刻的海豚。” 
        译本三:“海水浸过的柴,撒着铜粉,闪出绿色橙色的光,而在惨戚的光里/彩色石框中游着雕刻的海豚。” 
        译本四:“巨大的木器镶满了黄铜/闪着青绿和橘黄,有彩石围着,/在幽光里游着一只浮雕的海豚。” 
        译本五:“巨大的铜制的海洋树林/锻烧成翠绿和桔红色,镶嵌着彩色宝石,/一个镂刻的海豚在林间阴翳的光线下翻腾嬉水。” 
        译本六:“巨大的沉香木用铜皿供奉着/烧得又橙又绿,四周有彩石围住,/映出一阵凄光,中有雕制的海豚游泳。” 
        
        这几行问题较多,多半出在对原文的理解上。sea-wood可能是“海水浸过的木料”,而不是“沉香木”,更不是“海洋树林”,只因含有钠盐和其它矿物质,故能“烧得又橙又绿”。fed with copper 应是用铜器向炉中送燃料,而不是“用铜皿供奉着”,更不是“撒着铜粉”或“镶满了黄铜”什么的。the coloured stone只是用来砌壁炉框的,充其量是某种大理石之类,绝不会是什么“彩色宝石”。何以知道这几行是描写壁炉的呢?因为紧接下来的一行就笔触上移,写到了the antique mantel(古老的壁炉台)。 
        
        第110行:……then would be savagely still. 
        
        译本一:“……然后又转而为野蛮的沉寂。” 
        译本二:“然后是残忍的沉默。” 
        译本三:“又变成野蛮的沉静。” 
        译本四:“以后又猛地沉寂。” 
        译本五:“接着又将是一片死寂。” 
        译本六:“那样会更加狂蛮。” 
        
        除译本六纯属误译外(盖误解了savagely still二词的词性),其余诸本基本不错,其中译本四似更接近原义。 
        
        第128行:OOOO that Shakespeherian Rag—— 
        
        译本一:“噢噢噢噢这莎士比希亚式的爵士音乐——” 
        译本二:“噢噢噢噢那莎士比亚式的破烂——” 
        译本三:“哦哦哦哦这莎士比希亚式的爵士乐” 
        译本四:“呵呵呵呵那莎士比希亚小调——” 
        译本五:“哦哦哦哦这种莎士比亚式的‘拉格’——” 
        译本六:“噢噢噢噢那莎士比尔亚的爵士乐——” 
        
        Rag为ragtime之简写,可说是爵士乐的前身。此词又有一义为“欢闹”,“莎士比亚式的欢闹”是1912年英国一首流行歌曲的题目。译本二的“破烂”显然太离谱了。 
        
        第135——138行:The hot water at ten./And if it rains,a closed car at four./… Pressing lidless eyes and waiting for a knockupon the door. 
        
        译本一:“十点钟供开水。/如果下雨,四点钟来挂不进雨的汽车。/……按住不知安息的眼睛,等着那一下敲门的声音。” 
        译本二:“十点钟供应热水。/如果下雨,四点钟一辆雨透不进的汽车。/……按着没有眼皮的眼睛,等待那一下敲门的声音。” 
        译本三:“上午十点来热水。/要是下雨,四点钟来辆有篷的汽车。/……按着没眼皮的眼睛,等着敲门声。” 
        译本四:“十点钟要热水。/若是下雨,四点钟要带篷的车。/……揉了难合的眼,等着叩门的一声。” 
        译本五:“热水十点钟供应。/如果下雨,四点钟来一辆轿式马车。/……一面睁大着永远醒着的眼睛等待那一下敲门声。” 
        译本六:“十点钟的热水/而有雨的时候,四点钟一部关紧的汽车。/……勉强撑起眼盖,等待敲门的声音。” 
        
        hot water 是“热水”,不是“开水”。closed car是相对于open car(敞篷车)而言的,译本三、四所译是。译本一、二是解释性的曲译;译本六太过直译;都不够准确。译本五则属误译。至于lidless eyes,据OED解释,是everwatchful eyes 之义,即“不眠的”或“注视的”。译本二、三失之于按字面直译;其余诸本用词也稍欠准确。 
        
        第153—154行:If you don''t like it you can get on with it,I said ,/Others can pick and choose if you can''t 
        
        译本一:“你不愿意,那就听便吧,我说,/你没有可挑的,人家还能挑挑拣拣的呢。” 
        译本二:“你不喜欢,你总能凑合过吧,我说。/其他的人还能挑挑拣拣你可不能。” 
        译本三:“你不乐意,可以就这么混下去,我说。/别人能挑挑拣拣,你可不行。” 
        译本四:“你不爱这种事也得顺着点,我说。/要是你不能,别人会来接你哩。” 
        译本五:“要是你不喜欢那样,你不妨将就着那么干嘛,我说。/别人可是能挑三拣四的,要是你做不到的话。” 
        译本六:“你不依他的话,那就算了,我说。/别人会抽中他选上他假如你不能够。” 
        
        前一句义为“即使你不喜欢,你还是能过下去的。”译本二、三、四、五大致不错;一、六不对。后一句义为“如果说你无法挑选的话,别人倒是可以(来挑选他)的”。译本一、五、六较接近原义。 
        
        第158行:You ought to be ashamed, Isaid, to look so antique. 
        
        译本一:“你真不害臊,我说,看上去这么老相。” 
        译本二:“你真该害羞,我说,显得这么苍老。” 
        译本三:“你看上去这么老,我说,真不害臊。” 
        译本四:“你也不害臊,我说,弄得这么老相。” 
        译本五:“你应该感到害臊,我说,你看上去多像个老古董。” 
        译本六:“你应该惭愧的,我说,看看你多么古老。”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