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汉旺:停止与开始

发布: 2009-5-15 07:29 | 作者: 包丽敏



      
       如果问汉旺人现在讨论最多 的话题是什么?那么小学里一位姓张的老师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房子。”如果你恰巧听到12岁的杜一和他11岁的女同学李倩在放学回家路上的对话,你也许会 相信这个判断。他们就像两个大人一样,突然低声讨论起谁家的房子属于哪种等级的损毁,需要哪种程度的加固。要是你对此表示惊讶,他们就会仰起脑袋,不以为 然地告诉你:“这是常识呀!”
      
       去年地震过后,镇上的 居民先是在救灾帐篷里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大多搬进了离老镇好几公里外的板房区。住在板房里,人们在屋外搭个棚棚做饭,去公共卫生间上厕所,家家私底下必备 一只夜壶。最怕的是打雷,下暴雨以及刮大风,还有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最开始入住的时候,一下雨,板房区的路面就泥泞不堪,有时一脚踩下去,烂泥立刻没到 脚背。即使现在,雨后的路面依然布满积水。隔壁人家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自己有什么私密话要说,要么放低声音,要么干脆把自家的电视音量调高些。但人们慢 慢习惯了这种生活,他们会知足地说:“比住帐篷好多了。”
      
       还不到5月,板房区里 有女孩已经穿起了透明丝袜和短裙,也有女人穿上高跟的凉鞋,露出涂了丹蔻的脚趾头。板房里开了不少美容美发店,其中有一家不仅提供48元起的烫(卷)染服 务,还出售美甲和彩色文身,并且可以烫睫毛和嫁接头发。此外,有日用百货铺子,有干洗店,有眼镜行,有台球桌,有租书铺,还有个周聋子专门换拉链、缝裤 边。
      
       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在 期待中谈论着房子。新镇上将要建起一批廉租房和安居房,他们揣测着将来的分房政策,也无法确切知道究竟何时能搬进新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需要为新房 支付一笔不菲的购买费用。按汉旺镇党委书记张扬武的说法,是“由于房子抗震级别高,导致造价成本高,与居民收入低构成矛盾”。
      
       而汉旺镇辖下那些农村的村民,除了少数人家房屋没有震塌,近90%的人家都在忙着重建。他们要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完工,而且田里的麦子也快熟了,需要地方来存放,更何况,镇政府要求他们必须在5月12日之前开工。
      
       汉旺,现在是建材商的天 堂。尽管随着一家又一家建材店不断开张,商人们抱怨说利润变薄,生意难做,但灾后红砖、水泥等价格确实一度猛涨,即使现在价格下跌,也只是回落了一点,仍 然远比灾前高得多。一家外地的水泥厂特地到汉旺所属的绵竹市设了办事处,镇上一家水泥店也打出鲜红的横幅:“泰安水泥,横空上市。”
      
       板房区边上,新近开了 一家偌大的建材市场。不少此前并没做过建材生意的商人也寻到这里,租下店面。一位来自四川乐山的王姓商人开了一家陶瓷店,开着面包车下乡去兜售。大多数农 民们通常只舍得买几角钱一块的外墙砖,五六元钱一块的地砖。他盘算着等到新镇上的新楼建得差不多,就多进些高档货,去卖给那些总要讲究些的城镇人。“现在 是卖方市场,建材厂家是老大,牛得很。”他撇了撇嘴说。有个卖陶瓷的商人去进货,当场拍出20万元现金,但等了一夜也没能拿到货。
      
       农民们抱怨如今房子的造价比灾前高。除了政府10000多元的重建补贴,他们不得不动用以前的积蓄,积蓄不够的就去信用社贷款,或者找亲友借。 
      
       但无论如何,当你看到路边简陋的板棚里,摆上一些蒙着尘土的家具,便取名叫“家私商场”,或当你看到汉旺镇上一个小小的临时市场里,开起了五六家窗帘布艺店,在棚棚里挂起花色艳丽的窗帘时,你确实能感觉到,汉旺在复苏。
      
       3 临时市场,就建在汉旺的老镇和新镇之间。
      
       本 来是一块长着草的荒地,就在汉旺人搬进板房不久,这里先是来了一家药店,接着是一家副食品店,都是自搭的简陋板棚。现在,这里有了菜市场,熟食店,粮油 店,时装店……甚至手机专卖店。大大小小不下10家饭馆,有3家化妆品专卖店、4家美发店和一家美容馆,4个卖烤串和夜啤酒的摊位。还有一家网吧,往往经 营到半夜两三点。就连卖板鸭的,都有好几家,分成“刘板鸭”、“唐板鸭”和“赵板鸭”。沿着市场往上走,有一家宾馆营业了,服务台上放着一盒名片供客人自 取,上写“按摩服务”。
      
       4月中旬,复苏的汉旺 终于开了一家稍微像样的茶馆。尽管茶园紧挨着臭气熏天的活鸡活鸭店,周边还长着荒草,也不可能像以前镇上的茶馆都“空调开放”、“豪华机麻”,但毕竟是敞 亮的板房,摆起麻将桌,还用几大盆绿植做着点缀呢。不过跟以前一样的是,茶馆招牌上不写喝茶,仍叫品茗。
      
       但是汉旺人有着共同的惆怅。“汉旺以前好闹热!”他们总这样感叹。
      
       自 从上世纪60年代东方汽轮机厂迁到这个小镇,汉旺逐渐成为工业重镇。汉旺人相信,是东汽厂带动了小镇的经济繁荣。2007年,汉旺镇GDP实现近38亿 元,财政收入近亿元。人们追忆小镇曾有的“安逸”:镇上有十几家歌厅和舞厅,几十上百家麻将馆,一家三星级标准宾馆……一个水果摊女老板说,她那时总是进 昂贵的水果,100多元一个的榴莲从不乏人问津,上百元一斤的松子一天能卖出十几斤。就连电动三轮车的生意也好得很,一辆三轮足以养活一家人。
      
       直到现在,许多汉旺人还坚信,当时汉旺一个镇经济总量要超过北川一个县。但这一切皆因地震改变了。受创的东汽厂将总部搬迁到了德阳,1万多名职工和家属也撤离了汉旺。
      
       “我们总是说,这是汉旺的第二次地震。”镇党委书记张扬武说。一些悲观的人甚至觉得“东汽厂走了,汉旺也就完了”。虽然伴随着新镇的建设,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但如今就连电动三轮的生意,也一落千丈了。
      
       不过你从汉旺人的脸上轻易看不到这些惆怅和悲伤。
      
       他们总是笑脸相迎,热情地打着招呼:“坐嘛坐嘛!”然后热情送别:“慢去!”其实只要随便询问一个汉旺人,总有或远或近的亲友在地震中遇难。但如果你不问起,汉旺人跟任何其他地方的人一样,看上去是快活的。悲伤,现在往往只在一个人独处或睡不着的夜晚来临。
      
       正如“5.12钟楼”的指 针,悲伤其实一直凝固在那里,只不过埋得更深。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小小的临时市场至少有着五六家丧葬用品店就能知道。据说清明节,更是摆满临时小摊。去汉 旺镇的公墓,看看一家几口人合葬的碑文,还有那些写着同一个亡卒日期、贴着孩子照片、刻着“爱子”、“爱女”字样的墓碑,你就能触摸到汉旺人的悲伤。
      
       “汉旺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许多汉旺人会摇着头说。这里面既有悲伤,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然而镇上的官员相信,汉旺镇的未来在于把握“地震带来的机遇”。失去了东汽厂的汉旺镇,未来的支柱产业将会是旅游业。一条途经汉旺通往九寨沟的黄金线路将要 打通,到时借助地震遗址和即将着手打造的绿色食品基地,汉旺将努力留住这些游客。汉旺还正准备吸纳来自援建地区的产业转移。此外,借着在这场灾难中的知名 度,希望“能多争取到资金和项目”。
      
       死去的人们已无须再操心这些了。他们中有几千人被集体埋葬在山上一个巨大的陵墓中。在这处山头上,他们可以俯瞰整个汉旺——那个凝固的老镇子,以及正在拔地而起、搭满脚手架的新镇子。

       文章来源:http://www.tecn.cn/data/27114.html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