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濒危古典小说”与“网络抢救工程”

发布: 2015-10-15 06:32 | 作者: 陈定家



——以《姑妄言》为个案

        互联网确已成为一个藏书最丰富的超级图书馆,它既是信息发掘与积累的最大储存站,也是文化对话与交往效率最高的知识集散地。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宣称,网络 已经或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无须多说,这已是势必如此而且不容怀疑的事实。就书籍贮藏和传播的数量与效率而言,与网络相比,即便是世界上最大的图 书馆又算得了什么,无论是大英图书馆还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国际互联网面前,它们都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公元前30年,当罗马大军开进埃及时,克娄巴特 拉不得不把托勒密家族经营了300多年的埃及王国拱手献给凯撒,对此,有埃及艳后之称的女王似乎并没有深切地感受到亡国之痛。但是,当她得知罗马人放火销 毁了她心爱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时,这位女王竟伤心欲绝。在这个据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里,不仅珍藏有多种版本的《圣经》,而且据说还珍藏着《荷马史 诗》和亚里士多德许多著作的原稿,即便在2000多年前,这些著作也是些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宝。这位以貌美和博学见称的女王“不爱江山爱图书”的故事至今令 人感动,但是,很少有人会认为美丽的女王如此钟情于书籍是件奇怪的事情,我们知道,喜欢读书几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如此说来,今天的人是多么幸运,我们读 书的欲望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了,因为,互联网正在努力地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馆合并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几乎是以一种“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 的“魔法”唤醒了人类沉睡的记忆。就像上帝/女娲赋予泥人以生命和灵性一样,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及形形色色的计算机检索工具,也赋予了泥板与纸版书籍以鲜 活的生命和灵动的智性。从此,书籍已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互联网上,以网络超文本形式出现的书籍不仅能开口讲话,而且还能从亿万图文与音像文件组 成的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以光电之神速准确无误地回应读者的需求与召唤。在网络时代,“善解人意”的书籍已经成了人们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
        在一定意义上说,整个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由比特打造的虚拟图书馆,它没有重量,不论长短,无影无形,但只要读者的PC连线上网,无论何时何地,那无边的虚 拟空间中的海量书籍、图像、声音、视频都将任人驱使、听凭召唤。而且,这些比特组成的书籍具有“火烧不热,水浇不湿”的品质。自从书籍问世以来,有多少珍 贵的典籍被焚谁也无从知晓,但历史上许多大型图书馆在各种天灾人祸中灰飞烟灭的惨痛教训却令人刻骨铭心。在人类“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多少 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被粉碎、被焚烧、被掩埋、被毁灭?尽管老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金镂石刻的钟铭碑雕,但那些坚硬的书写材料信息贮存容量毕竟太小。即便有 无数的藏经洞或储经阁,能够青史留名的书籍或文献总是凤毛麟角。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使一切原子组成的物质时刻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历史上的“三坟五典”, 传说中的“八索九丘”,早已化为岁月的尘埃,即便是铸在青铜或铁器上那些文字,经年累月也总有模糊不清的时候,至于那些著于竹帛纸张上的锦绣文章,纵然没 有遭遇任何天灾人祸,它们也会随着斗转星移而逐渐衰朽风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任何具体的文献承载物而言,“经毁书亡”其实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规律。
        相反的事例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诗经》曾横遭烧毁,但它仍然能得以传世。因为,这些美丽的诗句已经被牢固地贮存在读书人的脑海里,只要这些读书人没 有被杀绝,它就有可能得以代代相传。读书人的生命也许是卑微柔弱的,对于秦皇来说,坑而杀之并无多少风险,但活着的儒生心中那些无形的经典却是不惧火烧土 埋的。但是,人活百年也终有一死,胸中纵有万卷书,难免魂归一捧土。即便是《诗经》那样适合于口耳相传的作品,最终也必须成为白纸黑字才得以流传千古。一 般认为,《诗经》在汉代,曾出现过齐、鲁、韩、毛四大传人。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却是毛诗一派的变体,其他三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已亡佚无 存。天字第一号经典的命运尚且如此,其他文本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不难想见,历史上绝大多数作品,尚未流传开来,就已泯灭无迹,更不用说有多少作品胎死腹中或被扼杀在摇篮里,只要想一想鲁迅先生曾几度欲写长篇而终未如 愿,想一想果戈里临死前焚烧《死魂灵》续作书稿,想一想拜伦的《哈罗德•阿恰尔德》最初的手稿险些被付之一炬……即便是大师的作品,其问世竟然也是如此不 易,因此,能得以保存的该是多么侥幸!至于一般作家作品的流传与名世,大约比买彩票中大奖还要困难。唯其如此,极少数幸运地得以流布的作品就显得尤为珍 贵。
        撇下作品的内容不说,单是作家与作品的命运往往就具有让人着迷的戏剧性意义。例如,乾隆皇帝一生写诗42000余首,这已相当接近全唐诗的总数。他的那些 旨在治国平天下的御笔诗,至今还占据着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或纪念碑的显要位置,但是,很少有人把这位风流天子看作真正的诗人。相反,乾隆治下的一位“草 民”,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百无聊赖地写下半部《石头记》,反倒成了后人说不尽的《红楼梦》。先是抄本流行于北京的庙市,不久就被传抄到了全国各地,甚至 流布海外,各种续书和仿作更是遍地开花。到乾隆谢世时,曹雪芹的残书居然“遍于海内,家家喜闻,处处争购”,以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 然”的说法。这一部作者自称满纸荒唐言的作品,今天被人说成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令人感叹的是,即便如此“字字血泪”的著作,其原稿也没有得到妥善 保存,今天的读者大约是再也无缘见到其原稿的真面目了。铭刻于石碑的乾隆诗注定会日渐模糊,写在纸片的“荒唐言”岂能不朽。
        至于《红楼梦》的前前后后,究竟该有多少作品被时间的长河悄无声息地吞没了,谁也说不清楚。这其中是否有或有多少超过《红楼梦》的杰作更是不得而知。相比 之下,今天的互联网作者显然要比前辈作者幸运得多,他们所写的作品,无论是鱼目还是珍珠,网络这个硕大无朋的图书馆都将为其提供收藏的“书架”和展示的 “界面”。不仅当代人的作品有了任意发展的生存空间,许多即将渐渐被人遗忘的古代作品如今也纷纷投奔网络世界。过去一部作品,在其创作、传抄、刊印和传播 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否再就永远失去了传世的机会。如今,它们终于逃脱了必将腐朽的原子世界,侥幸跻身于比特打造的天堂,从此已不再是黑暗 中摸索前行的“幽灵”了,因为,它们终于在数字化的“永恒之境”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必须指出的是,在传统文学世界里,有许多即将消亡的作品亟待抢救。无数古代的孤本残篇,如同“孤坟野鬼”般在“生死线”上游荡着,在经历九死一生的漫长流 亡漂泊之后,如果最终能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家园,它们就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与活力。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早已亡佚的作品如今奇迹般地现 身网络。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已经出现过许多消失的“古国”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例如,长篇小说《姑妄言》的“重出江湖”,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时代的文学 传奇故事。
        据“书香古色”制作的《姑妄言汇编》网络版提供的资料:清代奇书《姑妄言》是继《金瓶梅》之后最著名的艳情小说之一。这部奇书,已有多个网络版,其中最流 行的是“钱建文e书制作”24回“二校本”。据作者《自序》交待:“雍正庚戌中元之次日三韩曹去晶编于独醒园”,其《林钝翁总评》署“庚戌中元后一日古营 州钝翁书”,以此推之,该书大约成于雍正八年(1730)。
        概而言之,这是一部说人说鬼、惊世骇俗、荒谬不经的所谓“劝世之作”。第一回“引神寓意,借梦开端”,颇有曹雪芹“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意味。首回大意 说:明万历年间,“南京应天府有一个闲汉,姓到名听,字图说”(即“道听途说”),路遇酒友,多饮了几杯,醺然大醉,回家时走进了路边的古城隍庙,醉倒在 庙中的泥马足下,在“朦胧少醒,似梦非梦”的状态下。见殿上“神道显灵”,便“代神立言”,敷衍了一段“醉汉说梦”的离奇故事。
        这位烂醉如泥的“到听”先生,“见王者判自汉至明嘉靖十殿阎君所未能解决的历史疑案,依其情理曲直,按其情节轻重,各判再世为人受报应。”接着,作者以主 角盲女钱贵和书生钟情的婚恋故事开头,且将各个独自成篇的故事贯穿起来,汇“短制”为“长篇”;全书以宦萼、贾文物,童自大等四个家庭日常生活为主要内 容,但叙事手法繁复多变,故事人物盘根错节,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旁枝斜出,钩钩连连,虚实无定。作者常常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故事穿插在荒诞的情节之 中,颇有后现代小说的马赛克特点。如魏忠贤擅权、崇祯杀太监、李自成陷京,崇祯帝自缢,南明王抗清,马士英纵欲,阮大铖失节等等历史掌故,本书都有亦庄亦 谑的生动描绘。全书以明亡清兴前后数十年为背景,提供了又一幅《金瓶梅》式的风俗画卷。正如第一回回前评语所说:“此一部书内,忠臣孝子,友兄恭弟,义夫 节妇,烈女贞姑,义士仁人,英雄豪杰,清官廉吏,文人墨客,商贾匠役,富翁显宦,剑侠术士,黄冠缁流,仙狐厉鬼,苗蛮獠猡,回回巫人,寡妇孤儿,谄父恶 兄,逆子凶弟,良朋损友,帮闲梨园,赌贼闲汉,至于淫僧异道,比丘尼,马泊六,坏媒人,滥淫妇,娈童妓女,污吏赃官,囚徒暴客,淫婢恶奴,佣人乞丐,逆珰 巨寇,不可屈指。世间所有之人,所有之事,无一不备。”(第一回)
        就目前掌握到的资料看来,该书写成后并没有刊刻。1941年,上海优生学会出版了排印残本第40及第41回,也仅限供会员借阅,书前标有“不许出售”字 样。如此内部通行的“残书剩卷”,且又偏出在山河破碎的上海孤岛时期,所以,这部《金瓶梅》式的奇书并未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姑且不说一般 读者无缘见到《姑妄言》,就连孙楷第这样的著名小说版本目录专家也未见到,因此,学术界的很少有相关研究的文字也一样不是奇怪的事情。1966年,李福清 发表了《中国文学各种目录补遗》,记载苏联所藏未见于中国书目的俗文学作品,第一次提到莫斯科列宁图书馆所藏之抄本《姑妄言》,他说:“作者三韩曹去晶, 存24卷24回,前有1730年序、作者自评及林钝翁总评。每页8行,行24字。斯卡奇洛夫收藏,现存列宁图书馆抄本室,‘斯卡奇洛夫藏书’919  号”。于是,关注古代小说的学者欣喜地得知,除了上海残抄本外,《姑妄言》还有一个更完整的本子幸存海外。
        于是,这个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本,在经历了百年孤独的沉睡后终于醒来了。2003年,“《古典小说之家》论坛”将足本的《姑妄言》拖到了网上。据说, 《姑妄言》的“网络抢救与修复活动”,是由mr63698、小李飞刀、一条大河、mkwch、yiming、liang4988、thomasluo1、 lao1g、siketefu12、chm、imrockit、fbp2001、cdliao_xr、wave99、一步两搭桥、l4z5等网友共同完成 的。《姑妄言汇编》者认为,“正是由于他们的倾情奉献,我们才得以一窥全豹。”
        这个“钱建文e书制作”24回“二校本”号称“足本”,并自信地宣称让人“一窥全豹”,其依据是编校过程中所参阅的几种“版本”:1、台湾远方出版社“实 体书”。虽有删节,且印刷方面偶有舛错,但文字方面比较可靠。2、无出版者的“地摊”实体书。虽为盗版却相当齐全。正文和夹批就是通过此本补齐的。3、网 络上能够见到的版本。a、某网站自称“足本《姑妄言》”,有夹批,有分卷评,但仅前6回。难做参考。b、某收费网站:出到前15回,无自序、自评,无钝翁 总评,无首卷。从正文看,与我站首次上传状况相仿佛,无参考价值。c、某收费网站:24回已出全,较完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错别字较多,正文有较大遗漏 处,有的在1000字以上……由这里罗列的出版社和网站不难看出,网络版的《姑妄言》仍然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因此,某些人所说的“消失了200多年的文 学杰作‘重出江湖’”的说法也未必纯系戏谈。至少,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姑妄言》字里行间的确弥漫着网络版小说所特有的“江湖味”。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