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在那恒河的原野

发布: 2009-1-22 21:01 | 作者: 杨牧之



       一、乞丐大军的未来
      
       不久之前,我看到加拿大《环球邮报》的一篇报道,说现在印度人热衷于同中国比较,印度人相信印度大象拥有胜过中国龙的巨大优势。他们说,中国确实拥有更多的出口厂商与外汇储备,但印度拥有更多的亿万富翁。根据是《福布斯》杂志全球巨富排名,印度有36位亿万富翁,人数居亚洲第一,而中国充其量只有三五位。他们说,中国玩具、钟表、计算器、电器价格确实便宜,产量世界第一,但印度的产品质量更高。他们自豪地说:“中国人做的所有东西我们都能仿造,而且会造得更好。”甚至连人口的高速增长也拿来自豪一番。他们说,中印人口是13亿对11亿,但印度人口有1.6%的增长率,中国却只有0.6%。要不了多久,印度就会超过中国。哈哈,真有意思。
      
       最为精彩的是印度外交部长的一席话,他说:“中国是兔子,印度是乌龟,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所以,印度应该向中国学习。但是,兔子跑得那么快,说不定哪天撞到树上,乌龟虽然慢一点,但沉着稳重,不会翻船。”
      
       而印度的工商部长更为坦率,他直言不讳地宣称:“中国将赢得短跑,印度将赢得马拉松。”
      
       真是这样吗?我不禁要笑。
      
       印度是我向往了几十年的国家。最早是我看了电影《三海旅行记》。那还是我念大学的时候,那个电影是印度和苏联合拍的。讲一个苏联小伙子滞留印度,通过他在印度的旅行,演绎印度美丽的国土,悠久灿烂的文化,热情好客的人民。至今不忘电影里的画面,那在恒河里沐浴的虔诚的人群,遍布各地的千年神庙,圣洁的充满凄迷爱情故事的泰姬陵,佛教重地、玄奘曾在那里讲过学的那烂陀寺,以及满大街随意行走的“神牛”……
      
       后来,又看过印度电影《两亩地》《流浪者》,都极受感动,心里又十分难过,为印度的穷人悲伤。难过之后,真钦佩印度能拍出这么感人的电影,心里想,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打动人心。
      
       还有泰戈尔,泰戈尔的诗篇,泰戈尔的小说《沉船》;以及印度对玄奘的接待,玄奘在印度的扬名……都让我对印度充满好感。
      
       我当然希望兔子永远跑第一,要为她贡献自己的一切,但我也真诚地祝乌龟能永远稳步前行,真像部长们说的那样。
      
       在新德里,我感觉这个城市与世界大体上是同步的,现代化的大楼,时髦的汽车,放射性的广场,整齐排列的街灯,有着宽阔草坪的住宅,让我们感到和其他现代化大城市一样的现代。当我渐渐地深入,当我观察得更细一些,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我发现新德里并不把漂亮建筑摆在大街两旁,而是根据地理环境安排建筑物。这里一块,那里一块,每一块都在绿树掩映之下,所以,它不像北京的长安街那样宽阔壮观,街道两边的建筑高大宏伟秩序井然,倒像是一个一个花园,再加上绿树丛中不时跑出来的松鼠和鸽子,让人感到自然和随意。据说新德里树林覆盖面积占整个城市的60%以上,这是新德里不同于如今那些现代化大都市之处,也许这更符合人类追求的家居环境吧?特别是老德里之外建一个新德里的构思,犹如老罗马城旁又建一个新罗马,让我们想念老北京的古趣、胡同和胡同里卖东西的吆喝声。
      
       可是,当我们的车开进德里老城时,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也是印度吗?新旧两城的强烈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印度。
      
       我本来期望着看到历史悠久、古趣盎然的印度古老都城,没想到是那样让人沮丧,那样让人不能忍受。坐在汽车里我都想拉上窗帘。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瘦瘦的妇女,抱着又黑又瘦的小孩向你伸手乞讨的样子。接待我们的朋友嘱咐我们,千万不能好心施舍,因为你给了一个人,就会有几个、几十个抱小孩的妇女围上来,那时车就走不了了。可是女人看你不理她,她就把小孩举到和车窗一样的高处,她指着小孩的嘴,意思是要我给钱买吃的。在那样的眼神下我都无所动作,是不是过于吝啬?印度朋友说,印度有乞丐500多万,你给得起吗?
      
       往远处看,破旧的老爷车,蹦蹦车,人蹬的三轮车,车厢里面人挨人的公共汽车,把大街弄得拥挤不堪,尘土飞扬。公共汽车的门总是开着,任人跳上跳下;三轮车本来只能坐四个人,但都挤着五个、六个,有的坐七个、八个,看着他们双脚搭在车帮外面,说说笑笑,车在飞奔,心里真佩服印度人的勇敢。老德里也好,新德里也好,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往路边上看,大墙边上一个挨一个的窝棚,几块油毡,几块破塑料布,四角用几根木棍一撑,成千上万户穷人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们在德里这两天是晴天,阳光很好,窝棚的前面、左面、右面就都掀起来了,晒晒里面的潮湿。我特别注意地往里面看,见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更谈不上厕所和厨房。到印度最不方便的是上厕所,离开饭店,大街上几乎没有公共厕所,墙角、树下都有人方便,甚至繁华的大街上也有人对着大墙解决急迫的问题。印度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据说孟买有55%的人口是穷人,算下来大约有800万人,他们所住的大都如此。
      
       我问印度导游,你说你们印度这样富裕,怎么还有这么多穷人?他说,印度人太多嘛!再说,做乞丐也有好处,不用受累啊!
      
       印度的乞丐大军举世闻名。孟买最大的清真寺三面临海,风景极佳,但外国人都不愿意去那里观光。因为到清真寺必须步行十几分钟,而在这十几分钟的路上,路两边排满了乞丐,你一走过,两边乞丐一齐伸手。你不理他们,他们就拉你的衣服扯你的手,嘴里还说着你不懂的印度方言。又黑又瘦的脸上露出白白的眼珠,好不吓人!这可能就是我来印度前朋友介绍的“铺天盖地的乞丐大军”。
      
       到了印度见得多了,听得多了,对这乞丐大军有了一些了解。
      
       当然,首先是因为印度穷人多。据曾任印度孟买总领事的袁南生先生的文章说,如果按印度自己的贫困线(1天收入10个卢比以下,约合人民币1元6角)计算,有3亿印度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如果按联合国标准(1天1美元以下)计算,有6亿印度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这是印度乞丐大军产生的根源。
      
       但另一方面,又与印度人的人生观有关。在这种人生观下产生了“乞丐文化”。这种文化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必须以苦行来消罪,所以他们并不以乞讨为羞耻。也正因为此,他们一方面正视甚至提倡行乞,一方面鼓励施舍。
      
       印度古代把行乞作为一种正当职业。高贵种姓的人也有乞讨的行为。国王在隆重的节日,把向天下乞丐布施当作一项重要内容,在仪式上皇帝也要作出表示。
      
       这是与佛教、印度教的教义密切相关的。佛教名著《大智度论》说:“我用清净乞食活命。”他们认为乞食,可以破除骄慢之心,培养谦卑之美德。佛教教义还把乞食作为“上品之人”的食法。为什么呢?他们说:“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而且还推崇乞食时要“不拣贫富”,甚至要“舍富求贫”,把“弃贫从富”称作“凡愚”。
      
       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乞丐还能不盛行吗?一些有文化的人追求苦行僧的人生观,他们认为流浪乞讨是高贵行为,也是一种积德和修炼。所以,也有一些富翁显贵,抛家弃子,四海云游,托钵乞食。
      
       印度的乞丐文化也鼓励乐施好善。无论是佛教还是耆那教,都强调施舍助人是一种美德。他们深信“报应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者上升,作恶者下沉,所以,尽自己所能做些施舍善举,就是为自己“轮回”积德。
      
       一方面行乞并不丢人,连皇帝、佛祖都有行乞的行为,一般人做乞丐还有什么丢人的?乐施好善是积功积德,我不行乞,你到哪里去积累功德?
      
       所以,印度的“乞丐大军”就成了举世无双的乞丐盛景。
      
       确实,乞讨作为宗教内容的一种展现,它的本意也许很有意思,或者说很有意义,它提醒着人们对自己来世的责任。但正如英国人奈保尔在《受伤的文明》中所说:“现在的乞讨已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孟买的乞丐展露他异于常人的残疾(幼年时便被抓获他的乞丐头子摧残,证明年轻的乞丐在前世的罪孽),现在则发现,他所激发的不是敬畏,反而是厌恶。忘记了自己印度教的功能的乞丐同样去纠缠游客,而游客则被误导,把整个乞讨行当与乞讨行为等而视之。”这真是一言难尽啊!
      
       不过,我看过辛格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一篇演讲,我还是对印度充满希望。因为印度的领袖已认识到了这些问题。辛格总理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绕过了农村。同时,贫富悬殊不断扩大。此外再加上公共部门在卫生和教育方面无法提供高质量服务,无法满足贫困人口的需求,从而引起怨恨和疏离。这就培植了分裂势力,为民主的实践增加了压力。
      
       可是,我一想到那“铺天盖地”的乞丐大军,一想到他们理直气壮地伸手乞讨的样子,我就会想,辛格总理的任务该是多么艰巨啊!


31/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