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在那恒河的原野

发布: 2009-1-22 21:01 | 作者: 杨牧之



       
       二、印度人的今生与来世
      
       我听人讲述过一个印度的故事。说从前,有一只狗站在印度一座神庙外狂叫。另一只狗走过来问它为什么这样愤怒。狂叫的狗回答道:“我前生是这个庙的祭司。庙的管理人骗我跟他一起干坏事,偷了庙中女神的珠宝,结果我转世成了狗。我现在正等着那家伙。我一旦见到他,一定冲上去,咬断他的喉咙。”另一只狗说:“你也别这样。我前生就是那个管理人。”
      
       这个故事其实是印度人在宣讲他们的哲学,也就是说生命是一种生死轮回。他们在今生今世的所思所为将决定他们来世的生命形式,是再变成人还是成为动物、昆虫,或者植物。所以,他们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什么样作为,就有什么样的来世”。
      
       印度人的这种哲学思想都是通过他们的宗教信仰表现出来的。
      
       如果去印度,恐怕每个中国人首先都会想到玄奘,想到印度的佛教。因为佛教发源于印度,玄奘去印度取经,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人不知的佳话。我想,佛教在印度一定是钟鸣鼎盛,香火如云。没想到,到了印度,印度佛教的肃杀景况却让我十分意外。
      
       第一,在印度全国的11亿人口中,印度教有信徒8亿多人,占人口总数约80%;而佛教徒只有1000万人,占人口总数不到1%。
      
       第二,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释迦牟尼的悟道之处菩提迦那的标志性建筑大菩提寺,现在不是由佛门弟子掌管,而是控制在印度教徒手中。
      
       第三,更有甚者,在卡莱佛教石窟遗址前,一座印度教庙宇居然建在了佛教石窟的地盘上,任何人想去拜谒佛教遗址,都必须先经过印度教的庙宇。这真叫佛教徒尴尬。
      
       当年玄奘学习的地方、印度最著名的佛寺那烂陀寺只剩下断垣残壁。曾经辉煌了几百年的佛教珍宝阿旃陀石窟已经完全被荒沙淹没,无人提及。街面上已不复见当年佛教徒化斋队伍往来不断的景况,在佛教圣地上络绎不绝的,多半是外国的僧人和香客,他们从中国西藏来,从日本、缅甸、泰国、尼泊尔来,他们带着多年的积攒,为佛祖添上灯油。我看到一本书描述印度佛教的变化,书上说:“就佛教而言,戒日王朝犹如落日的灿烂余晖,玄奘享受了这余晖的温暖,当余晖逐渐退去,诵经之声也在时间中沉寂下去。”(杜欣欣《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写得十分生动,也十分凄凉。只不过,我没有研究,这灿烂景象的衰退,从戒日王朝即公元643年戒日王在曲女城召开辩经大会,玄奘取经时就开始了吗?有那么早?
      
       本来佛教是作为印度教的对立而诞生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他改变了自己过去的一些思想,脱离了一部分信徒,而印度教吸纳了佛教的一些主张,博得了更多印度人民的信奉。这样一个交相吸纳的过程,使他们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因果报应,主张业报轮回,就是一个共同点。所以,两教都主张修行,主张解脱,反对杀生。他们笃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最有意思的是耆那教,教徒在印度虽只有三四百万人,但影响却很大。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的“不杀生”思想。他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不仅动物和昆虫有生命,木、石和树,都各有独立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
      
       他们的不杀生,不但不能吃肉、牛奶、鸡蛋等荤腥,甚至连地下生长的带茎块的东西也不能吃。比如萝卜、白薯、土豆、胡萝卜等等。原因是吃这些东西必须把它们从地下连根挖起,而这样一来,整棵植物就死了,他们于心不忍。所以只能吃黄瓜、茄子、豆角、南瓜一类的菜蔬了,因为这些菜蔬不用连根拔起,从上面采摘就行了。而且,耆那教徒还认为“拔起萝卜带出泥”,这泥土中会有小虫、小生物,这小虫小生物也是一条生命,不能因为拔东西而伤及。据说,圣雄甘地是一个严格素食主义者。因为甘地的家乡是耆那教大本营古吉拉特,那里的严格素食的风气,让甘地大为感动。甘地在他的自传里就说过:“我认为一只羊的生命价值丝毫不次于人的。我不愿意为了保养人身而去夺取一只羊的生命。”
      
       耆那教徒总觉得吃饭也会影响一些植物,如水稻、小麦的生命,但为了要维持人的生命也就只好如此了。所以,“吃饭”要带着敬意,对水稻麦子为人牺牲的敬意;要节制,尽量少吃一些,少伤害植物生命。他们还表示:“亲爱的植物,总有一天,我们的身体会还给你,成为你的根须营养的食物。”(引自袁南生《感受印度》)
      
       啊,可爱的印度人民。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这样做,都源于轮回思想。他们认为只有今世“为善”,只有“积德”,才能得到“善报”,来世托生为富人。这种来世的存在不但约束了今世的作恶,也使人对生活、对未来抱有希望,并且要求自己以平和的方式对待和处理今世的不公正与邪恶。我想,一个社会的统治者一定会欢迎这种观念。占印度人口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信奉这一思想,印度社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我走在印度德里的大街上,眼前别墅式的住宅白墙红瓦,绿树摇曳,让人愉快。往旁边一看,不远处就是贫民住的破窝棚,垃圾遍地;泰姬陵里,印度妇女艳丽多彩的纱丽随风婀娜飘动,就在泰姬陵的大门口,一群群讨饭的妇女,拖着她们黑瘦的孩子,满眼是渴望;洗衣的工人住在终日霉味肮脏透顶的土坯房中,却送出一件件用自己双手洗得洁白的衣服;种姓制度确实早已废除,但高种姓的人还是有许多优越感,“贱民”出身仍然受到歧视,特别在农村更为严重。《摩奴法典》规定,贱民是不可以接触者,他们天生受污染,而且这种污染还有传染性,其他种性的人不能与他们接触。所以,印度有些地方,路上还常常听到木块敲打的声音,这是贱民出行。他们手上拿着两个木块,敲打出声音,告诉别人回避。人类社会已经到了21世纪,还有此种情景,真让人难过。就连盖房居住,也是要把好的地段、好的风光让给高种姓的人。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时,有一个濒海的村庄,高种姓的人家死亡惨重,低种姓的人家却没有受什么损失,就是因为高种姓的人都住在风景好的地方,即临海的棕榈树下,而低种姓的人都住在离海距离远、风景相对差些的地方。海啸一来,海边的人自然死亡惨重。但这高低种姓的巨大差别,在印度普通民众那里都认为平平常常,天然合理,不存在满意不满意问题。因为印度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认为,这是前世修来的,没法改变,只有今世做善事,努力修行,来世才会有好报。
      
       我联想到中国历史,“不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儒家对死后的情况,对来世,对神怪是不主张多作猜测臆想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一派主宰宇宙之气概。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便产生了“周天寒彻”的一个个大事变。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赤眉绿林、黄巾、黄巢、宋江方腊、钟相杨么、朱元璋、李自成、太平天国、义和团等等等等,谁还等着来世啊,马上就取而代之。而在印度的历史上,印度教、佛教的信徒大规模聚众起义的事情,与中国相比,应该说是太少了。“前世”是不可改变的,“今世”必须认可,服从,做善事待来世吧。甘地的“非暴力与不合作”是否也受这种观念影响呢?
      
       三、NOPROBLEM
      
       印度朋友说,“没到过泰姬陵,就等于没到过印度”。所以,安排我们出访的朋友连孟买甘地的故居,马克?吐温说的那座“比历史还久,比传统还老,比传说更悠远”的圣城瓦拉纳西,和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密切相关的加尔各答都从计划中划去了,免得生出好不容易去了一趟印度还等于没有到过的遗憾。
      
       泰姬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的皇后,原名叫柏努?比古姬。她的父亲是莫卧儿王朝第四代皇帝贾汗基的御前大臣。她的姑妈也就是御前大臣的妹妹,是贾汗基的皇后。御前大臣深谋远虑,和妹妹一商量,就把女儿许配给了皇帝的儿子沙贾汗。不久贾汗基去世,沙贾汗在岳父和泰姬的支持下,把同父异母的太子储君杀掉,自己成了皇帝。沙贾汗登基时赐泰姬名为“泰姬?玛哈尔”,意思是“宫廷的皇冠”。
      
       泰姬美丽多情,又才华横溢。据说,她和沙贾汗感情深笃,形影不离,连沙贾汗出征作战也紧紧相随。
      
       泰姬和皇帝十分恩爱,结婚17年,先后为皇帝生了14个孩子。在第14个孩子分娩时,她正在随夫君出征途中,不幸去世,只有38岁。临死时希望皇帝为她修一座美丽的陵墓。沙贾汗悲痛欲绝,动用了2万名工匠,花费4000万卢比,经过12年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完工。在阿格拉皇宫附近,朱木纳河岸边,一座通体洁白,晶莹清澈,端庄典雅的建筑奇迹般地矗立起来了。今天听起来4000万卢比似乎并不是一个大数目,据有人介绍,当时,15卢比可以换11.66克黄金,这样折算起来,4000万在当时该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
      
       印度也许真的有“轮回”吧,沙贾汗本想在他有生之年,在朱木纳河对面和泰姬陵相对的地方,再给自己建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然后,在河上再建一座半黑半白的桥连接两陵。没想到泰姬陵刚刚完工,他的儿子就篡夺了皇位,把他囚禁在阿格拉古堡里。此后的岁月,沙贾汗只能在古堡中,每天透过一小扇窗户,遥望泰姬陵,度过残生。
      
       泰姬陵是和长城、金字塔齐名的世界奇观。泰戈尔说她是“时间面颊上的泪珠”。研究印度梵文的大专家季羡林先生访问过印度三次,三次都拜访了泰姬陵。我的笔无力描述泰姬陵的美丽,我还是摘录一段季先生描述泰姬陵的文字供大家去想象吧:
      
       我虽在朦胧的月色中来探望过泰姬陵,整个陵寝在月光下幻成了一个白色的奇迹。我也曾在朝暾的微光中来探望过泰姬陵,白色大理石的墙壁上成千上万块的红绿宝石闪出万点金光,幻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迹。
      
       ……有人主张,世界上只有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把二者融合起来成为浑然一体的美,只应天上有。我眼前看到的就是这种天上的美。我完全沉浸在这种美的享受中,忘记了时间的推移。
      
       泰姬陵实在是印度的一宝。
      
       印度的第二宝是印度的数学成就。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贡献给全世界。过去一般都把十个数字称作“阿拉伯数字”,那是由欧洲人叫起来的。原因是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这十个数字,他们就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其实阿拉伯人也是从印度人那里学来的。虽然究竟是印度的哪一个人发明的至今不能确定,但在公元前200年的一部印度经典中发现了“0”这个符号却是千真万确的。
      
       今天我们写起十个数字来,感到普普通通,试想想如果没有十进位,没有“0”这个符号该是多么麻烦。所以,这十个数字符号是独特无双的,它们给世界的贡献是革命性的。在拿破仑时代,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评价这十个符号时说:
      
       印度赋予我们一种用十个数字符号来表达所有数目的巧妙方法,每个符号有它所占位置上的价值,也有它本身的绝对价值。这是一个深奥而重要的概念,但是现在看来,它表面上这样简单,以致我们忽视了它真正的好处。正因为它是这样简单并使得一切计算非常容易,所以使得我们的算术在有用的发明之中居了第一流的地位。若想到古代最伟大的天才中的两个人物阿基米德和阿坡罗尼阿斯并没有这种发明,我们就更感到那个成就的伟大。
      
       而发明“0”更是显示了古代印度人的卓越才智。数学家贺尔斯特德说:
      
       创造零的符号的重要性,绝不是夸大的。对于这个空虚无物的东西,不仅给予一个地位、一个名称、一个形象、一个符号,并且还给予一个有用的权能,这正是它的发明者印度种族的特点。这简直好像是把涅槃造成了发动机。没有任何数学上的一种创造发明对于智慧和才能的一般进步能比这种发明有重大的后果。
      
       这两段话都说得太精辟了。它们把“0”和十进制的意义说得那么深刻中肯。所以完全可以说,印度的十进制和“0”的使用打开了智力的大门,对于它的意义今天怎样评价也不为过。
      
       第三宝是不是可以说是印度的软件?比尔?盖茨在接受印度记者采访时,极力称赞印度软件业,他说,“印度对微软公司和整个软件业来说是个超级大国。”在2005年,在全球软件能力评比中,成熟度最高的72家企业中,印度占了50多家。在解决21世纪电脑“千年虫”问题上,印度夺得了世界第一。国际“财富500强”中有185家与印度的软件签约开发软件。在班加罗尔的信息技术公司园区里,绿树成阴,窗明几净。园区为员工提供了托儿中心、超市、健身房、洗衣店和娱乐中心。每座大楼前都备有自行车供员工来往于不同车间;每座楼门前还备有雨伞,供员工遮阳或挡雨之需。公司还设有“带孩子上班日”,以解决照顾孩子的临时困难,真是十分现代十分人性的大企业。
      
       我们在印度中餐馆吃饭时,碰到六七名北京、南京来的在印度学习软件工程的中国研究生,他们说:印度的软件业非常发达,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派有学生来学习。我突然把软件业与印度的佛教联系了起来。今天印度的软件城班加罗尔会不会成为21世纪的那烂陀寺?
      
       在膜拜这些伟大贡献的时候,在印度经历的一些不快的事情却不断冒出头来。这巨大的反差让我好生奇怪。
      
       来印度之前读过三联书店出版的日本人妹尾河童著的《窥视印度》一书。他受一个杂志社的委托到印度去采访。他说在印度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No problem”(没问题,不用担心)。他在书中写道:
      
       比如,每次搭出租车,如碰到乱走一通的司机,我总会抗议:“去饭店这条路太远了!”
      
       “No problem!”
      
       唉,“没问题”的是你,我这边钱包问题大了。
      
       “这东西吃了不会怎样吧?”
      
       “No problem!”
      
       好一个“没问题”,我可被整惨了,吃后我的肚子泻个不停。
      
       恰好我们也经历了一场“No problem!”
      
       乘了五个多小时的汽车,我们从阿格拉到达斋蒲尔。提前十天就订好的房间,我们到后却没有准备好。这可是五星级国际旅游饭店哪!我们团的秘书小于向店方提出责问。经理也是说:“No problem!”这一“没问题”让我们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
      
       等我们进了房间放下行李、去吃午饭时,已是下午两点了。饭店的经理向我们表示歉意,还说将送我们法国葡萄酒以示慰问。还真是说到做到,等我们吃完午饭回来,酒已经摆在房间。随后,经理又带着两名助理到房间问候。看到他们那谦和的笑,你也无法再说什么。
      
       临离开印度前的一天,我们住在新德里的一家大饭店中。本想新德里的饭店服务总会好吧,结果夜里又出事了。房间里的空调呜呜响,这噪音让你无法入睡。我给总服务台打电话,请他们派人来修。他们也是说,一会儿就到,放心吧,没有问题。等了半个多小时,没有人来修。再打电话,这次干脆没人接了。我只好忍着热,把空调关上。这下不叫了,我踏实地睡下了。谁知,刚过十分钟,空调机隔一会儿啪啦啦响一声,隔一会儿啪啦啦响一声,把我弄得神经质了,好像相声里说的楼下的人睡不着等着那只鞋落地。眼看夜里一点多了,睡不着,我很着急,又打电话给服务台。说,一会儿就来,放心吧。又过了二十分钟,没有动静。我穿好衣服,下楼去服务台交涉。服务台值班的女士说,好,我通知维修的工人马上去,你先回房间吧。我说:我已等了两个多小时,眼看天亮了,明早五点要早起赶路,不能再拖了。她又是“没问题”。
      
       回到房间,望眼欲穿,看看表已经是夜里三点,听着有节奏的啪啦声,我愤怒之极。恨不得再下楼把服务台小姐拉上来听听,但那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万般无奈,我把被褥搬到外面客厅里打地铺睡。我好不容易迷迷糊糊入睡,电话铃响了,这次是叫醒电话。“还差二十分钟,怎么这么早就叫?”“怕你们起晚了,早点叫。”哎,没治了!
      
       这叫什么服务啊,在车上我和懂中文的印度导游讲起夜里的事情,他说:很正常啊,夜里都睡觉了。我说:饭店夜里没有值班的吗?他说:值班的也得睡觉啊。我目瞪口呆!
      
       妹尾河童是1985年去印度采访,经历的“没问题,不用担心”,至今20年过去了,印度却仍然“没问题,不用担心”。
      
       这种作风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无力探究。据印度朋友介绍,印度政府公务员每年有假期200多天。原因是印度的节日多。印度中央政府规定的全国性假日40多个,各邦还有自己的假日。另外,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节日。如印度教的春节、难近母节、双十节、乘车节;佛教的佛诞节、盂兰盆节、佛成道日;耆那教的大雄诞生节、持斋节、赎罪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锡克教的十大祖师诞辰节等等。再加上国外传进来的节日,像“五一”节、“三八”节、情人节、护士节等等,加起来就不得了了。
      
       更有意思的是,某一个宗教的节日教徒放假,其他宗教也跟着放假。不少节日的活动不是一天、两天,有的一连三五天,这样一来,说放假就放假了,任什么事情休息完再说,工作断断续续,还有什么效率!我看到一份材料,说印度的军队每年有51个节日。真不知道如果正在放假打起仗来,是否等假期完了再扛枪奔向前线?
      
       一个拥有那样“三宝”的国家,却又有这样的效率,你说怪不怪?


32/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