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史记:1950——1976(节选9首)

发布: 2010-2-25 21:39 | 作者: 柏桦



       梁伯太
       
      
       广东农民婆婆梁伯太岂甘当闲人(其实她一天闲人未当过,
       99岁时还在社里托儿所工作),1958年,她正好一百岁,(1)
       大跃进的生活搅得她内心狂野(但不是抒情),当场就在家中
       燃起五个熊熊烈火的大炉灶,每口锅里日夜不停地煮着
       翻滚的黄色液体。家已不存在,家已改造成社里的制肥工场,
       但她仍不满足于仅“毁家”,当一个黄色液体的制肥人;
       她纠缠社主任,非要搞试验田,社主任无奈,只好拨给她
       三分五厘田玩。从此,梁伯太田间山上飞起忙,连人影都寻不到。
       有一次,整天不见她,社里派人四处搜,急得团团转,天已黑了
       突然牧童来报,梁伯太在山中割草烧灰,挑灯夜战,说什么
       在制肥方面还要搞一个新名堂。又一天,她亲领《南方日报》
       记者团参观她密麻葱绿的试验田。记者问她种的什么品种,
       她说她只种“鼠牙占”(2)。明知产量低,为何偏选它?
       梁伯太认为“鼠牙占”最好吃,将来粮食多了,人们专吃好米,
       不预早想法提高这种米的产量怎么行。梁伯太思维前瞻、回答爽利,
       接着还谈到亩产问题,她这块田原来计划亩产二万斤的,
       由于和少先队的试验田挑战,提高到二万二千斤;反正要比他们
       多一点,说什么都不能输给少先队员,梁伯太念念不忘这个关键。
      
       (1)一百岁的梁伯太不当闲人,并非今人独占,古时亦有之,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在其《香祖笔记》卷一中就写来一条:“门人李少京兆子来先复言曩过汉中,闻南郑县之东有民家老妪,年百二十岁矣,尚强健无恙。李自往访之,云晨往田间栽种,未及见。”(王士禛:《香祖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5页)
      
       (2)“鼠牙占”这一谷种真是名副其实,非常形象,米粒像老鼠牙一样尖细,煮成的饭嫩滑喷香,只可惜这一谷种产量很低。
      
      
       抒情
      
      
       有一个抒情的青年
       大学毕业时本可去北京工作
       但他选择回了家乡贵阳。
       原因是他十分怀念他高中时,
       曾走过好几次的一条小径;
       那是一条幽暗的小径,
       尽头有一座50年代的楼房——
       贵阳市科学技术研究所。
       他想象在那里工作的情形,
       想象每天在那条小径散步,
       怀着与世无争的感动,
       而且这单位离父母家也很近
       多么惬意呀……
       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结果当他真的来到这个单位时,
       第一天他就觉得有些什么地方不对
       是这小径变了味?
       还是自己内心出了问题?
       一种荒凉的安静在等着他
       这一点他免强能够接受,
       但研究所门前昏沉的油污
       显出一缕缕衰老的气氛,
       他看着真想哭。
       就这样,他还是努力适应了几天
       以期唤回从前的感觉,
       但结果却是灰心、厌烦以及无边的痛苦。
      
      
       粪之美,粪之思
      
      
       依然是1958年初夏的一天,上午,下放(1)干部李峰
       (是一个知识分子)耕完大麦地,撒播了种子
       接着开始施肥。系列动作很快就从旁学得流利自如:
       先是把二十多斤大粪装满筐,将筐斜挂在肩上,
       筐头紧贴胸前,两手抓起大粪,均匀地抖在地上。
       年轻社员打趣道:“老李,味道如何?”“很香。”
       李峰边答边在感受那手中抓住的湿软的东西,
       为什么不是干硬块?它长得什么样?
       李峰再不敢细想下去,更不敢细看。
       风这时把他撒出的大粪迎面吹了回来,
       鼻子在厌恶,而无形的利剑正直指厌恶的思想(2);
       唉,更讨嫌的是凉风吹出了鼻涕,
       “我该怎样用手来处理掉它呢?”
      
       在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大粪变了。“变香了,变美了
       变得与我们有感情了。”李峰滔滔不绝,“不错,当我们
       在路旁田畈看到别的队的大粪比我们多时,
       我们是多么羡慕且眼红呀!”年轻社员还曾打赌说,
       你们撒完大粪肯定吃不下饭。结果我们吃得又多又香。
       其中有一个同志,吃完饭后,才发现手没洗干净,
       指甲缝里还残留着细腻的大粪。就凭这游丝般的证据
       同我们打赌的老乡输了。知识分子最终还是赢了。
      
       (1)“下放”指干部、知识分子等到工厂,尤其是农村这些基层去工作和生活。
      
       (2)“而冬天也可能正是夏天/而鲁迅也可能正是林语堂”(柏桦《现实》)这便是辩证的思想。推论之(由本诗中李峰转变可见),臭粪也可能正是香粪,丑粪也可能正是美粪。这其中道理不言而喻,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思想。粪中也有思想吗?当然有,不然如何来一句“道在屎溺之间”(庄子);而且禅家也有“麻三斤”、“干屎橛”之说。这里暂且不说古人从粪中见出思想了,来看看今人吧,今人同样能见出。不是吗,请看郭沫若之子,“前朦胧诗人”郭世英的一首流传极广的小诗《小粪筐》:
      
       粪是孩儿你是娘。
       迷人的粪合成了堆,
       散发五月麦花香。
      
       小粪筐、小粪筐,
       清晨唤我来起身,
       傍晚一起回床旁。
      
       小粪筐、小粪筐,
       你给了我思想,
       你给了我方向,
       你我永远在齐唱。
      
       而且《人民日报》也在1958年1月7日这一天刊登了一篇文章《新嫁妆——一对粪筐》,勿需全文引来,录一小节(已稍加整理)如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五星社社员李玉珍的父亲,在李玉珍结婚时陪送一对粪筐,并附诗一首:
      
       一对粪筐,送给女儿作嫁妆,
       过去陪送衣柜洋箱;
       今天陪送一对粪筐。
       千车肥、万担粮,
       啊!一对粪筐,
       这是我陪送你的新的嫁妆。
      
       另外,粪之美还感染了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和副省长李明灏。当他们看见有两个小伙子正从新洲县城用大车搬粪回家时(时间是1958年3月19日),就说:这两车粪就让我们帮忙拉回你们乡吧(因二位省长也正去两个小伙子所在的大渡乡勤劳二社),说完,二位省长各自拉着一车土粪飞快地小跑起来,一溜烟便不见人影了。


41/41234>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