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北岛 的个人空间

我的论坛主题

  • 暴风雨的记忆:白羽

    2011-01-16 15:51:53   /   人间书话

    一个七零届学生的暴风雨白羽白羽,北京四中七零届三连五排(按当时名称)学生。一九六八年进北京四中,一九七零年离校后当小学教师。一九七七年进北京广播学院读书,毕业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节目主持人、编辑和记者。自一九八八年起至今,在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任编辑、编剧和导演。导演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获得多种国际国内奖项与荣誉。一九六八年初我进入北京四中时只有十三岁。所谓“进入”,是由于那时已取消了入学考试和男女分校的规定,我们这些“七零届初中生”,连男带女,按居住区域就近分配到这所全国闻名的重点中学。当然...
  • 暴风雨的记忆:赵京兴

    2011-01-16 11:12:55   /   人间书话

    我的阅读与思考赵京兴赵京兴,北京四中六六届初三(三)班学生。一九六九年初因文字入狱,关了三年。一九七三年先做临时工,一九七五年在北京市一轻局工程处当工人。自一九八零起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任编辑,自一九八六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现为研究员。引子“文革”十年,我基本是在阅读与思考中度过的,包括坐班房那三年,虽然只能阅读毛选,我思考的时间反倒更多了。不过由于条件所限,有时“玄想”的成分更重了。有一次“队长”(犯人对看守警察的称呼)把我叫到“小号”(关押重犯的单人牢房),问我是不是又...
  • 暴风雨的记忆:唐晓峰

    2011-01-03 12:41:01   /   人间书话

    走在大潮边上唐晓峰在那个年代,对北京的中学生来说,考上男四中,是“前半生”一大功名,不管后来运势如何,这份小小的骄傲或虚荣都不会泯灭。上四中我初中在四十一中,也是个男校。一九六四年考进四中上高中。那次考试,数学考得不好,移项时把负号忘了,错了一道大题。院里的刘羽关心我,听罢说:“咱们这辈子都上不成四中了。”刘羽比我大,在十三中。万万没想到,发通知,四中要了我。那时考高中,报三个志愿,如果都没考上,据说也由第一志愿的学校发通知。在传达室拿到四中的信,心里悬着,打开信大喜过望,旁边的女孩儿扑上来打了我几...
  • 暴风雨的记忆:牟志京

    2011-01-02 21:14:41   /   人间书话

    似水流年牟志京小学毕业时,对北京的中学几乎一无所知,听老师讲到男四中的好处,不知深浅报了。暑假从海滨回来,收到四中的一封信,想起落考生由第一志愿学校发通知的说法,心头一凉,打开方知虚惊一场。我和四中长达八年的不解之缘就这样开始了。那时的四中,除了北边那栋不起眼的二层教学楼外,主要由平房小院组成。北面的小院是教研室,毗邻的是少数住校生的宿舍。礼堂兼学生食堂有些残败,座落在校园西南角。藏书可观的图书馆,还有数个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分布在校园南边。操场在教学楼北面,标准的四百米跑道环绕足球场,北面靠墙还有几...
  • 暴风雨的记忆:刘辉宣

    2010-12-31 22:20:07   /   人间书话

    昨夜星辰昨夜风——北京四中的红卫兵往事刘辉宣文化大革命中曾狂热流行过一个口号“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还有一首关于这“血统论”口号的歌曲,唱遍了全国。这首著名的红卫兵 “战歌”就是我谱写的。人们普遍认为“血统论”后来导致遇罗克被枪毙的悲剧。据我所知,遇罗克之死恐怕与《血统论》并没什么关系。这倒不是在推托责任。当年我和遇罗克属于两个阵营,我编了那首歌,遇罗克批判了我们,结果他却被杀了...
  • 暴风雨的记忆:陈凯歌

    2010-12-31 08:32:28   /   人间书话

    青春剑陈凯歌一一九六五年九月一日,我走进了四中。我和一千八百名男生一起,站在宽阔的操场上,倾听新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这一天阳光灿烂。这位女校长嗓音宏大,讲起来喜欢一问众答,往往发问的声音未落,回答的声音已起,气势之大,真可以用唐人“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的军旅诗来形容了。四中地处北京西城,距正门不远就是有名的西什库天主教堂;后门一街之隔就是林彪的住宅。两边的道路都可以直通市中心的长安大道。在我进校时,四中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一向以教育的质量闻名。“文革”以前多年,四中的高考升学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考上...
  • 新书选篇预告

    2010-12-30 13:50:11   /   人间书话

    我和两位中学同学曹一凡、维一共同编辑的《暴风雨的记忆——1965至1970年的北京四中》一书即将完成,收入当年北京四中同学的回忆文章多篇。此书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繁体版,北京三联书店出简体版。《今天》冬季号将选登部分篇章。为了让我们论坛的网友先睹为快,从明天起将在“人间书话”栏目陆续刊出。[ 本帖最后由 北岛 于 2010-12-30 14:10 编辑 ]
  • 《经济观察报》访谈

    2010-12-14 17:59:52   /   人间书话

    你在序言和访谈中都提到,回忆不是怀旧,其实是对抗/否认今天的北京,甚至是今天的中国——城市首先以物理的形式大规模消失、变得相似而丑陋。也有以文学、个人经验,对抗权力、现实的感觉吗?“城门开”,在回忆中重建,毕竟从现实层面来讲——对于这种城市变迁的批评和反对一直也没有停歇,但是看上去一直没用,现在我们只能回忆和哀悼吗?我想起俄国诗人曼德尔什塔姆《列宁格勒》一诗的开头:“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泪,/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这本书的写作首先是对我个人的意义——离开故乡二十年,召唤那些回忆的细节如同召唤生命,让我百感交集,其实最主...
  • 李零给北岛的一封信

    2010-11-26 21:00:01   /   散文小说

    读《城门开》——写给北岛的一封信 振开兄:牛津版的《城门开》收到已久,还没来得及细看。中秋,广西师大出版社贝贝特(现在改名叫“理想国”)组织东岳庙赏月,月没看见,只有惨白的灯光,吴彬满头白发,让我吃了一惊。她递我一本她编的三联版。你留下的老照片真好,文字也好。这对我是个不小的刺激。因为我许过愿,要写一本《我的天地君亲师》(其实应叫《我的天地国亲师》,民国以来无皇上,南方的老百姓都改拜后者),诗和照片搭配的诗集也给你看过。9月25-27日,我在军事科学院开会,把三联版仔细读了一遍(我喜欢在会上读书,不然会睡着),没和牛津版比较,不知有何...

我的资料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