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杀猪匠

发布: 2013-9-05 19:59 | 作者: 刘山之



        
        再嫁
        
        当山风再一次震颤孤山铺的茅草时,已经是第三年的午季了,圆墚凸所对的水流已经枯落两回后再一次涨起,潘有清再一次回到了孤山铺。
        有清花了四十块钱办了请礼,来到媒婆贤婶家。
        这媒婆夫家姓宋,家里只有老两口,由于老两口名字里各有一个贤字,四邻都叫他们“贤叔、贤婶”。老两口原来是有一个独子,却不成什么气候,仗着家里好过,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早年家里给定下上游杨家一门亲事,可他自己却并不在意,跑出西安去混了四年,回来得知那杨家见男方许久不来走动,姑娘的年龄逐渐大了起来,就将姑娘重新许了别家,已然结婚生子;他便跑去闹,那杨家家穷势小,既无姑娘嫁他,又实在无力退他彩礼,之后他就带人去那家索要物什,那家里实实家徒四壁,唯有一个小儿子喂得两头肥猪值些钱,他便带人强拉,不想被那未成年的小儿子失手打死,那家小儿子坐了监狱,这媒婆两口也绝了子孙。
        有清刚上媒婆门前台阶,七十来岁的贤婶看见有清,就飘过来迎到门口,双手握住有清的手,一面冲着有清笑,一面说:
        “有清啊,我娃来了!”一面还偷偷地瞟那礼品。
        有清也回笑了,说:“婶儿,吃了么?”
        “吃了,吃了,吃的扁食!”贤婶还不住地瞟着请礼,一双手都将有清的手攥出了汗,有清只好把请礼递给贤婶。
        贤婶接过礼,笑得头都仰到天上去了,贤婶个子很低,人很瘦,有清都能看见她的小舌,却不见一颗牙。贤婶说:
        “娃来我就高兴,还花这些钱,这可要不得,以后可千万不敢这样了!”
        “应该的,是侄儿的一点儿心意,应该的。”
        贤婶将请礼提至腰前,偏着头,左看一下,右看一下,还把请礼转着看,见里面是十斤米,五斤糖,一条烟和一块黑底撒白花布。贤婶只顾盯着礼,有清只好僵立在那里,无奈,掏出刚买的好烟,递给贤婶,还给她点了。贤婶像烟鬼见了烟枪似的吸了一口,长长地了吁了一口气,说:
        “娃到我屋来,我都没给娃发烟,反……”
        忽然又猛有所悟地改变了神情,说:
        “哎呦!你看我这个老糊涂蛋,把娃堵在门口,也不叫娃进屋,快快快。”说时拉着有清进了屋。
        堂屋靠东墙放着一张小桌子,贴桌子左右各有一把椅子,贤婶让有清坐了,自己还提着那少说十五斤的礼,站在桌角旁便还对着有清笑。有清略有些尴尬,道:
        “婶儿,把东西放下,婶儿也坐吧,婶儿提了好一会了。”
        贤婶仍笑着说:“没事,没事,甭儿看我个子低人瘦,又上了年龄,老早修大寨田又伤过胳膊,可提这点东西一点事也没有,再多十几斤,我照样提得动。”说时已提着礼向柜盖走去。
        “婶儿可真刚强!”
        贤婶已放下礼,从柜盖上给有清倒了一搪瓷缸水,回身坐在小桌子的另一侧,把水放在有清面前,胳膊撑着桌子,探头小声怪怪地问有清:
        “娃来有事吧?!”
        有清腼腆地微笑了一下,挪了一下那搪瓷缸,见那搪瓷缸内壁生满了近乎发黑的酱色茶锈,水里却不见一丁点儿茶叶末,水面上飘起一层水色细末,好像结了一层皮,有清说:
        “不瞒婶儿,我还想说个媳妇,想请婶儿帮忙。”
        “嘿嘿,我就知道是为这事。其实呀,娃的事我就一直留心着呢,看你单着身,婶儿也急。”
        “那还得烦请婶儿多劳累,再帮忙说说。”有清说。
        贤婶却转了口气,收了神色,坐正了,似乎语重心长地说:
        “不是我不想呀娃,可现在我老了,牙也掉光了,眼睛也花了,头一天到晚都是昏昏,怕说不到,说不好,对不住我娃。”
        贤婶又停了一下,瞟了一眼有清,接着慢慢说:
        “这还是午季,又要收,又要安,麦没割完,秧还没栽,我忙得很。”
        “这是忙季,地里活多,婶儿帮忙留心,力气我有的是。”
        接着有清就问贤婶要割哪块地的麦子。贤婶说:
        “那咋行,娃来花了那些钱,我咋还好意思叫娃出力。”
        有清见门背后放着拐镰和捆绳,就起身拿了,问:
        “叔在哪块儿地?”
        “你叔倒是在前河边那大块子地。”说时还指给有清看。
        有清欲走,贤婶又对有清说:
        “那咋好意思,要不得,要不得。”
        说时,有清已出了门,去了。
        至晚间有清与贤叔才将麦割完挑回。贤婶端出洗脸水,萤火虫一样的灯泡投影在洗脸水里一晃一晃的,有清与贤叔洗完手脸,落了座,见桌上是一碗炒得发黑的辣子,一碗清水似的东西,一碗酸菜,菜帮子还飘在菜汤面上。
        一会儿,贤叔端出两碗面,将一大老碗给了有清,微笑说:
        “娃来花钱又出力,有没有好东西招待我娃。”
        “婶儿太客气了,家常便饭最好!”有清道。
        说完大口大口吃面。贤叔却插话了:
        “你不说今儿黑做干饭么?”
        “不是娃来了嘛。娃在太阳底下晒了大半天,肯定渴得很,下酸菜面不是稀和些?!”
        贤婶又笑着对有清说:
        “清娃子,婶怕你口干才给你做了酸菜面,又害怕你吃不下酸菜,还给你弄了碗醋,你就将就吃,婶儿屋里穷,莫嫌婶儿啬。”说时还将那碗清水似的东西推于有清面前。
        “婶儿说哪里话,稀稀和和才爽口,很好,很好。”有清一面说,一面大口大口地吃面。
        贤叔却道:
        “噢?!你这是一碗醋汤啊,我还以为你给娃凉了碗开水呢?!连个葱末末都不漂,娃累了一天,你不会给娃打几个鸡蛋!”
        贤婶又对有清说:
        “娃,你婶儿她啬惯了,对谁都是这样,你莫往心里去。”
        有清只是难为情地笑了笑。
        贤婶狠狠白了老汉一眼,说:
        “不是你们回来得急嘛!我没搞赢手脚。下回娃来,我一定做好吃的。”
        说话间有清已将一老碗面吃净了。有清见天已黑定,就起身欲走,说:“叔、婶儿,天都黑定了,我得回了;婶儿,我劳烦你的事还得你多费心。”
        贤叔诚意留有清,但有清执意要走;贤婶也和有清客套了几句,嘱咐有清过几天再来见话,说她得出去打听打听。有清刚出门口,贤叔又追了出来,给有清发了根烟,还拉亮了门灯,望着有清走了。
        有清走在路上,月亮不是很明,但微微有一些。偶尔有一阵热风流过,却没有吹响树叶;突然,一只知了怪叫了几声,又戛然而止,呼一下从有清眼前飞过,惊得有清猛地往后一让。
        贤叔送走有清后,返身回来坐下继续吃饭。贤婶却赶紧关了门,拉了门灯,风一样地飘到柜盖边,把那请礼提到小桌子上,说:
        “他爹,你看这些东西能值多少钱?”说时还将东西一样样往出拿与老汉看。老汉说:
        “四十块钱上下吧!”
        “我估摸也就这个样儿。”贤婶一边说,一边还把那块布放在自己胸前比划着,笑眯眯地问:
        “哎,你看我穿这个不好看不?”
        “哎呀!我看你就是个老妖精,都七十多了,还跟年轻时一个样儿!赶紧搁下,去给我舀碗饭来!”老汉却不胜其烦地说,把那碗递给她,贤婶接过碗去了。
        不一会儿回来,贤婶将碗放于老汉面前,老汉看了一眼说:
        “咋这么稀?!”
        贤婶却厉声道:“嘿,给外人捞了一大老碗,还有你的,我吃的都没了!幸好我提前把早上下剩的扁食下吃了!”
        “哎呀!你就啬一辈子,也真真儿把我脸丢了一辈子,我到别家去,人家屋里人做饭都是有酒有菜有肉,我都懒得跟你啰嗦!”
        老汉吃了几口面,又喝了一口汤,说:
        “说真的,有清这娃心地善良、为人恩厚、又可怜,你又收了人家娃的礼,就要把事给娃办成,可别再昧了良心!”
        贤婶却道:
        “我知道!我是那样人?我自己有分寸!”一边说一边还在米里拨来拨去拣里面的瘪颗子,瘪颗子也舍不得扔,只是放在另一手的手心儿。
        “我看你就是那样的人,你有个屁分寸!”老汉说,又把酸菜碗推到陈婆面前,说:
        “再舀些酸菜来,我一个人都不够吃,还好意思拿出来招待人!”                                    
         贤婶又白了老汉一眼,掇碗走了。
         有清十六岁那年他爹死,他卖了房,葬了他爹。有清在孤山腰的山坳搭了个茅草棚子。有清在这个茅草棚子里住了个把月,就住不下去了,他不甘心就这么窝着,不甘心就这么过一辈子,他心里还有自己的愿想,他一心想实现这个愿想,他也料想到他这一辈子的路会很苦,可他不怕,他一直感觉自己骨子里憋着一股子劲儿,憋得他在草棚子里住不成、住不安稳,住不安生,他决定出门。他将几件旧衣裳打了包袱,用梃杖挑着刀具盒,走了。
        走到河边,有清止了步子,转回身来,望着孤山和他的草棚子,绿树巉岩,盈尺接天,在上山腰有一个大坳,乍一看那山坳就像一张狰狞的大嘴,像要吃掉一切,让人害怕,让人惊心;可看久了,那孤山又像一位和蔼的老者,颔着首,似乎对晚辈有所吩咐嘱托。
        那年,有清离开孤山铺,开始在十里八乡游走,杀猪、贩猪、劁猪,还做日子工、甚至月工。
        几年过去了,有清攒了钱,回到了孤山铺,盖了房。他还准备说媳妇;当日他就是不信邪,他才敢挑起杀猪刀出门杀猪;今日他更不信邪,都说杀猪匠娶不得,他偏要娶,这就是他埋在心里多年的愿想,他想说个媳妇,想过一般人那样的日子,想像其他小伙子那样,说媳妇生娃奔日子,也就是这个愿望使他骨子里有出不完的劲儿,也就是这个愿想支撑着他度过那一个个不眠不安的夜,支撑他度过那一个个难过的坎儿。
        可是他想娶,却没人敢给,也没人敢跟,谁敢把自家女儿往火坑力推,又有谁敢自跳火坑。他托了铺里的贤婶四处说亲,钱花了不少,可都没门路。
        终于,在有清二十五岁那年,他说到门亲事,女方家有四个女儿,母亲瘫父亲病,大女儿十八岁,为了养活父母小妹,她愿意嫁,但要的彩礼多,还要男方养父母嫁小妹;有清没有多想,一口应下了。有清刚结婚一年多,丈人、丈母娘前后死了,他一一葬了;媳妇先给他生了个女子,但生出来就是死死,一年后,又给他生了个双胞胎儿子,可媳妇死于难产,两个儿子腔子还连在一块儿,没多久都死了。
        铺里人又议论起来了,说有清克妻克子,也不断引用“人杀猪,猪杀人”这句老古话。不到三十岁的年龄,有清已葬了七个亲人。他又卖了房子,把钱分给了三个小妹,做她们以后的嫁妆。有清又出门了,过起了婚前的日子,他感觉自己骨子里的那股子劲儿还憋着,他还不信邪,还不服输,还不认命.....
        四年后,好像是一个仲春,有清又回来了,他又引回来一个媳妇,听说是山外的女子。有清租了间房住着,准备再择庄子盖新房。可不过多久,新媳妇就疯了。
        几日过后,有清又到贤婶家去探问,这次又拿了四十块钱的礼,有清刚上贤婶门前台阶,贤婶又主动带着有清走了一遍上次见面的过场;而且贤婶再次推说贤叔在前河地里栽秧,她要做饭,忙不过来,有清也只好再次帮了大半天的工。晚间还在贤叔回家吃饭,待遇也丝毫不比上次好。
        正吃饭时,贤婶突然又问有清:
        “娃,你一天的工钱是多少?”
        有清疑惑不解,难道贤婶要付他工钱,可又转念一想,这不像她平时的为人,便说:
        “婶儿的意思,有清不明。”
        “也没啥意思,就想多知道一些情况,说媒也好开口。”贤婶说。
        的确钱的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可贤婶这么问却是别有一番用意的。有清恍悟似地哦了一声,说:
        “一天能挣八块钱。”
        “那娃,你现在攒了多少?”陈婆又问。
        “差不多四千块。”
        陈婆稍微默了一会儿,又笑了一下,语重心长似地说:
        “娃呀,婶子给你说实话,现在工价涨了,钱也不值钱了,你攒的也不多,而且你的出身、行当和往事都让你的婚事不顺当,你让我作难呀!”
        有清这回知道她的意思了,说:
        “婶儿,侄儿的事你在心,我把刀都埋了,我不杀猪了,我这回下决心找个人踏踏实实过日子;我也不管女方啥条件,有啥要求,我都答应,做媒要花多少钱都算我的!”贤婶这才笑呵呵地说:
        “有娃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也就把话挑明了说,娃,我想给你说河那岸张家老二那个淑芝。”
        有清沉默了,他也知道这档子事:张家老二是个半语子,为人憨厚老实,三十好几了,才把他嫂子那个哑妹子娶了;虽然媳妇是个哑子,但贤惠善良,勤俭能干会持家,生得也俊,对她那话都说不完转的丈夫极好,饭做好端到面前,连男人洗脚都在旁边伺候着,天天变法给做新鲜饭,剩饭从来都是自己吃。可那张家老二张志林福浅,前年冬结婚,二年十月生了儿子,去年腊月就在煤窑被蹋死。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