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译诗批评:从一个到另一个

发布: 2010-2-25 22:29 | 作者: 树才



      
       译文三:
       沈宝基 译
      
       米拉博桥①
      
       桥下塞纳水悠悠剪不断
       旧时欢爱
       何苦萦萦记胸怀
       苦尽毕竟有甘来
      
       一任它日落暮钟残
       年华虽逝身尚在
      
       你我手携手面对面
       交臂似桥心相连
       多时凝视桥下水
       水中人面情脉脉意绵绵
      
       一任它日落暮钟残
       年华虽逝身尚在
      
       爱情已消失好似流水一般
       爱情已消失
       人间岁月何漫长
       希望又这般狂热
      
       一任它日落暮钟残
       年华虽逝身尚在
      
       让昼夜旬月紧相催
       过去的时光不复返
       过去的情爱不可再
       米拉博桥下塞纳水悠悠去不回
      
       一任它日落暮钟残
       年华虽逝身尚在
      
       沈宝基的译文(以下简称沈译),重新写作的比例更大。对原诗从诗句的语序到表达式,他都做了“灵活”处理,但效果并不理想。第一行译成“桥下塞纳水悠悠剪不断”,把“米拉波桥下”省略为“桥下”,可能是译者认为,诗题既然已经标明,诗中不妨省略。这倒也不影响理解,但专有名词“米拉波桥”,还是译出为好。结合整句诗来看,沈译把动词coule“扩展式”地译成“悠悠剪不断”,完全是另起炉灶!但是,既然是“剪”,那么,是“谁”在剪?这样译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实际上,原诗第一句是相当平实的白描,不见一个人影,只闻河水流淌。译文这一句是十个汉字,恐怕译者也是意在“对应”原诗的十个音节,但为了“悠悠剪不断”,把“米拉波桥下”省略成了“桥下”,有点得不偿失。这句诗在第七节末句“重复”了一次,原诗求的是河水不绝、时间轮回的感悟效果,译文表达成:“米拉博桥下塞纳水悠悠去不回”。原诗前后两句的“重复”,是一种音乐和语义紧密结合的修辞安排,译文中只需朴素地依从原诗句式,即可获得效果,沈译却白白费了一番苦心,一句是“悠悠剪不断”,另一句是“悠悠去不回”,实际上,原诗中只是一个动词coule(流淌)。
      
       但沈译的这种“形式对应”努力,没有继续下去。第一节第三、四行译成:“何苦萦萦记胸怀/苦尽毕竟有甘来”,又让人想起中国古诗七律;第三节第二、三行类似:“交臂似桥心相连/多时凝视桥下水”;还有第五节第三、四行:“人间岁月何漫长/希望又这般狂热”;再加上副歌第二行:“年华虽逝身尚在”,译文中总共有七行类似古诗七律的句子,乍一读,我还以为原诗是古代诗人所作。
      
       副歌:“一任它日落暮钟残/年华虽逝身尚在”,尽管句末押韵,但读起来没有悦耳、低吟的感觉,这样的“重构”显然效果不佳。整体而言,沈译的词汇显得古旧,唯美:“欢爱”、“一任”、“暮钟残”、“旬月”、“尚在”……读来让人感到生硬,不自然。
      
       译文四:
       罗洛 译
      
       米拉博桥①
      
       塞纳河在米拉博桥下流着
       而我们的爱情
       我必须追忆么
       那痛苦后面往往是欢乐
      
       愿黑夜来临愿钟声响啊
       时日在飞逝而我却滞留着
      
       手携手面对面我们逗留
       当我们永恒的凝神
       那困倦了的波浪流走
       在我们手臂的桥下的时候
      
       愿黑夜来临愿钟声响啊
       时日在飞逝而我却滞留着
      
       爱情已经去了像流水一样
       爱情已经去了
       人生是多么漫长
       而希望又是多么刚强
      
       愿黑夜来临愿钟声响啊
       时日在飞逝而我却滞留着
      
       一天天一周周时光流过
       逝去的时间
       和爱情都不再回来啊
       塞纳河在米拉博桥下流着
      
       愿黑夜来临愿钟声响啊
       时日在飞逝而我却滞留着
      
       罗洛的译文(以下简称罗译),让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气。罗译在诗句的排列方式上,努力让读者“想到”原诗的版式,以朴素的汉语句子来翻译朴素的法语诗句,这是对原诗风格的领会。尽管译得相当平实,但罗译的抒情性却缺乏弹性和活力。
      
       值得讨论的是,罗译的第三节第二、三、四行:Tandis que sous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这几行诗句是原诗的难点之一,因为里面有一个隐喻,有一个形象le pont de nos bras(我们手臂的桥),这个隐喻形象就嵌在这节诗的第二行,同第三行紧紧相连(它们在手稿上是同一句诗),还押着韵。可以说,这三行诗一起生成一个长句,彼此气息相通,浑然一个整体,而一经翻译,整体就遭破坏,像一只薄胎瓷瓶,一碰就碎,所以谁译都是译不好的。翻译在这里遭遇了“可译性的极限”。罗洛尽管有诗才,但眼睛盯得原文太死,不肯挪到汉语中来试着“重新结构”,结果译成:“当我们永恒的凝神/那困倦了的波浪流走/在我们手臂的桥下的时候”这样的汉语句子,读来相当拗口,尽管译者让“时候”同“流走”押上了韵,但也毫无诗意可言。这三行诗连起来,就是一个不通顺的散文句子,转达出来的只是基本意思或信息,“诗”的声音、“诗”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我们译诗,当然不只是为了译意思。
      
       话说回来,这三行诗确实“不可译”。但我感觉,罗译如果再做一些努力,更多地站到汉语(目的语言)的角度来“译”的话,可能会译得更好一些。
      
       再来看罗译的副歌:“愿黑夜来临愿钟声响啊/时日在飞逝而我却滞留着”。
      
       为什么译者在第一行要用一个感叹词“啊”呢?原诗此处是阴韵,以不发音的e结尾,而且是小舌音r,声音是低吟的,因为连钟声也被诗人的内心忧伤压低了,译文的“啊”却像“狮子大开口”,声音太高,显得突兀。第二行“时日在飞逝而我却滞留着”,“时日在飞逝”速度过快,“而我却滞留着”伤及简洁。可见,单就这篇译文,译者并没有把写诗的能耐用到“译诗”上。
      
       译文五:
       飞白 译
      
       密拉波桥①
      
       塞纳河在密拉波桥下流逝
       还有我们的爱
       何苦老是把它追忆
       随着痛苦而来的总是欢喜
      
       夜色降临钟声悠悠
       白昼离去而我逗留
      
       我们久久地面相对手相握
       在这段时辰里,
       被人看倦了的水波
       在我们手臂搭的桥下流过
      
       夜色降临钟声悠悠
       白昼离去而我逗留
      
       爱情从此流去如河水滚滚
       爱情从此离去
       既象生活一样迟钝
       又象希望一样不驯地狂奔
      
       夜色降临钟声悠悠
       白昼离去而我逗留
      
       流走了一天天流走一岁岁
       流走的岁月啊
       和爱情都一去不回
       密拉波桥下奔流着塞纳河水
      
       夜色降临钟声悠悠
       白昼离去而我逗留
      
       飞白的译文(以下简称飞译),从语言形式来看,有较好的呼应,显出了原诗的句式特点。译者用十一个汉字的译句去对应法语十音节诗句,读起来反而自然。


43/4<1234>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