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肖像——王寅
发布: 2010-1-22 23:13 | 作者: 马莉
王寅是我的同事,更是远近闻名的摄影师。而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写诗。我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人,总要回朔到1987年,在我来说那是最难忘的一年。朱子庆编著的《中国新生代诗赏析》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里面收集的都是当时初登诗坛的最为新潮的青年诗人,王寅就是其中的一个。那年春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子庆广泛地写信约稿,大约写了近百封信,很快就收到许多诗人的回信。当子庆把回信一封封地拆开仔细阅读和筛选,并着手写赏析文字的时候,就把选出来待析的诗稿放在案前,而不用的则塞进了床底下。到8月初的时候已基本完稿,接下来的抄写任务由我来做。有一天我抄写累了,偶然回头看见床底下的那一大堆“原创手稿”,我很好奇,便猫下腰,从上百封信件中随手一抽,这第一封竟然就是王寅的信。信不长,字迹清秀端正:“尊敬的朱子庆先生,您好……”从此我就记住了王寅的名字,以致后来在报社大门口见到他时,头脑中立即浮现出他那清秀的字迹。
王寅是子庆书稿赏析到的第十位诗人,标题为《以感觉和印象入诗》,所选的诗恰是他的成名作《华尔特·惠特曼》。真是太巧了,华尔特·惠特曼正是我最为着迷的诗人,我至今还收藏着楚图南译的《草叶集》。王寅的诗一开头就让我呼吸到人类与生俱来的热爱劳动的气息:
他正在我的前院劈柴
他应该有声响
就像阳光那样
我得眯起眼睛看他……
一幅印象派的画!干燥的劈柴声和阳光下眯起的眼睛,仿佛不是王寅而是我置身于阳光灿烂的现场。子庆对这首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活跃于当今诗坛的这辈新生代诗人笔下,题材的广泛、丰富和多样,是他们区别于前辈诗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像《华尔特·惠特曼》这样的国际题材作品——我还可以举出梁晓明的《挪威诗人耶可布森》、黄灿然的《寻找杰克逊·布朗》、李亚伟的《高尔基过乌兹别克镇》以及尚仲敏的《卡尔·马克思》等,则可以说是新生代的独创。这些作品不仅题材上别具一格,在主题的提炼和艺术表现上,也有着刷新记录的创造。在同类作品中,又推王寅这首最有代表性。”
1992 年春天我调到《南方周末》,不久便奉命赴上海组稿。那次我是和子庆一起去的,我的任务是组上海名作家的稿子,而子庆则想会会上海的诗人。那天我们按照电话号码一个个地拨过去,王寅、郁郁、陈东东、默默……竟然都没有联系上,最后联系上了吴亮,吴亮请我们晚上去他家吃饭聊天,席间他又一一帮我们打电话……此次上海之行,我们与上海诗人缘悭一面。
直到2002年7月初,我们报社每年一次的研讨会召开前一天,徐列在办公室对我说,“最近要调来一个记者,他和你一样,也是写诗的。”奇怪的是徐列始终没说出他的名字。几天以后,在报社的大门口,同事杨子一指身边的高个子帅哥,对我说:“马莉,这是王寅……” 作为诗人我们无缘见面,想不到作为同事我们却走到了一起。距离1987年读到他的手迹,已经15年过去了。
也许当编辑的人都会有此同感,稿件决不是“宁缺勿滥”,而是“宁滥勿缺”,当编辑最怕没米下锅。王寅为人低调却人脉特广,资源很多,似乎什么方面的稿源他都有。他会关心你的版面,会给你推荐作者,甚至还时不时地给你“提供情报”,告诉你一些作者写作和出版的情况,然后让你直接向作者要稿件。他提供的“情报”,常能促使我推出一个漂亮的版。去年夏天,我的写作版开辟了一个新书美文节选专版,王寅当即告诉我钟鸣有一本《涂鴉手记》,很快就要出版了,是一本 “非常非常棒的随笔,还有大量图片”。我马上电话联系钟鸣,果然逮了个正着。2006年,“校长”陈明洋要我开辟一个摄影专栏,专栏的名字“惊鸿一瞥”通过了,但颇苦于没有摄影作者,我写信向王寅求救,他很快提供了一连串摄影名家的联系电话,史国瑞、顾铮、鲍昆、朱浩……这个新生的专栏靠他们支撑了起来。王寅从澳洲回来,向我推荐了华文作家胡仄佳,从新疆回来,向我推荐了沈苇的摄影……
王寅曾说自己是一个很高调的摄影师。他的高调不仅表现在他到处发表摄影作品,还表现在他鼓励很多人也像他一样拿起相机来拍摄。本人就是在他的鼓励之下而走上了摄影之路。2005年秋天,他建议甚至可以说是怂恿我买一个数码相机。那以前我从没抓过相机,也根本不会拍摄,他却认为“诗人的眼光与众不同”,他一再说“你一定行!”“你一定能拍好!”他还说,“就从身边的事物拍起”。这些话极大地刺激和鼓励了我,我就真的花8千多元买了一个当时很新颖的佳能350 数码相机。相机买到手后,王寅又说“赶快弄一个图片博客上传照片吧!”而那时我还根本不懂什么叫博客呢。于是,我就在似懂非懂中学着做博客,学着拍摄和上传照片。但我不是记者,出差的机会不多,拍摄的作品有限。有一天我忽发奇想,在博客里贴了我的黑白画,结果又被王寅大大夸奖,鼓励我“多贴!”到后来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贴的,不如接着画画吧,便在中断了14年之后,重操画笔,画好后拍摄下来,贴在博客里,当然,这更是一种自娱自乐。
倾向总是被鼓励出来的。有人叫好,你就会更卖力地唱。后来,2006年6月初,我花两千多元买了画架、画框、油画颜料一大堆,这回动真格练起了“油画”,一幅接一幅马不停蹄地画,画得兴致勃勃,“语惊四座”。一年前的今天,我开始画起诗人肖像,从梁小斌、北岛、芒克、食指到顾城、多多,到现在想来,今天我能在画画中享受无比的快乐,固然与本人天赋和长期爱好有关,但如果不是被王寅有意无意地鼓励,我或许至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艺术潜力,以及能够走多远。
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我的心情特别好,自感作画的手笔也颇有长进,我想到应当为王寅画一幅肖像了,这将是我2010年的第一幅画。那几天我一边画着王寅面庞一边就构思着他的背景,但思来想去不知该画个怎样的背景好。倒是想起4年前我画的第一幅油画来,想起那只迷乱的天空中飞翔的白色热带大鸟,我还清晰记得,当我把它传给王寅看时曾得到他高度评价。一念及此,我的灵感来了,我要再画一只大鸟。当然,我要画的这只鸟颜色不再是白色的,而是金黄色的,金黄是秋天的颜色,是成熟的颜色。我一笔笔地涂着那只金色的翅膀,就像涂抹着金色的阳光,仿佛置身于一个阳光灿烂的现场……
2010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