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追溯卑微与伟大

发布: 2012-7-26 20:20 | 作者: 唐棣



        一个小说的开头到底多重要?那些沉默的人,我推断一定是“一般读者”。假如,你是艾柯所谓的“模范读者”(《悠游小说林》)的话,问题丢出去,我推断效果一定非凡热烈。我曾见过类似的场面,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即请大家举例出一篇记忆深刻的小说开头。粗略统计: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便是杜拉斯《情人》、海明威《老人与海》等。最近,马尔克斯作品引进国内,我们不必再承受盗版之苦,很多读过和没读过(喜欢和不喜欢)的人都如愿以偿。
        大部分会读这本书的人,大概都知道“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会出现在篇首,这注定是一次“陌生而又熟悉,遥远而又靠近”的阅读历程。有人说:阅读之前,没有真相。还有人说:揭露一本小说的“真相”是不道德的。所以,我这里主要说一下开篇,不是分析句式,是个人记录。
        这个句子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像野草般丛生。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写:“日后人们记起杨天宽那天早晨离开洪水峪的样子,总找不到别的说法儿。”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等等。新近,又看到台湾作家张大春在《公寓导游.墙》里也这么写:“许多年后,她再度站在这面墙下,想起那个和事佬讲过的一个笑话。”当然,还有被媒体认为中国的“马尔克斯”的莫言,更是在《檀香刑》里有这样的句子:“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当初,读这些中文作品时,我回忆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坏感觉,反而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妄想从中闻到遥远而“魔幻”的拉美气息。感谢这些模仿者,他们作为伟大小说的模仿者,为我的阅读定下了良好的基调,是他们把与这本书相似的气息传递给了我,像《活着为了讲故事》里描写的阿尔瓦罗在一天下午来找马尔克斯聊天。见面后,阿尔瓦罗兴奋地递给他一本新出版的书,并告诉他“好好学学”。后来,马尔克斯看完这本书,很快脱离当时困扰他的创作瓶颈,日日夜夜工作了十八个月,《百年孤独》横空出世!
        关于这本书,马尔克斯在他的多次演讲与回忆录中有所提及,它就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巴拉莫》。而这个对于当时很多拉美读者还很陌生的墨西哥作家,在开头如是写到:“雷德里亚神父在很多年之后将会回想起那天晚上的情景。那天晚上硬梆梆的床板使他不能入睡,于是他只好出门走走。”我后来又在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书里读到“关于藏宝图的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那一切还得从当年父亲开的海军上将旅店说起。我回想起他仿佛就在昨天,当他步履沉重地来到旅店门口……”那本叫《藏宝图》的小说也让我会心一笑,至今不忘。
        在我偏狭的阅读里,这开头在马尔克斯本人的作品中也时常读得到(故事也大同小异),如《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开头。语调、气息极为接近,且都与死亡相关——苦扁桃的气味总引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似明似暗的房间就领悟到了这一点。”(《霍乱时期的爱情》)我当时惊奇地发现,马尔克斯的模仿者也包括他自己!可以说,重复对于一般作家意味着止步不前。对他来说,却屡试不爽。假如,非要说马尔克斯“魔幻”的话,我觉得这一点上,我同意。还有,我没有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差不多被我遗忘的“多年以后” 句式有关。记得苦读《罪与罚》的时代,“这一切,安德烈·谢苗诺维奇后来才弄明白,回想起……”类似的句子总是会跳到眼前,这也是一个《百年孤独》的来源?总之,猜测促使我在一阵阵惊喜中很快便读完这本难啃的大部头。
        一个小说的开头到底多重要?在这里,本来也不可能说清。所以,追溯力求忠于卑微。其实,自己能做的只是提取回忆,并竭力搜索一些点,进而连接起它们,组成这场记录。对于个人来说,这是奢侈的!毕竟,对一个严肃的文学命题,贡献出了我极大的真诚与怀念。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