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武昌起义中的孙海霞

发布: 2011-10-13 16:21 | 作者: 孙嘉瑞



        离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尚有数月之时,一些文章已见诸媒体,纽西兰华界的纪念活动也相继开始。当时在一次筹备会议上有位老侨递给我一套影碟《创世风云》,说是大型制作,回来一看虽然未属「大型」,但诠释国父一生的视角却与其它作品殊不相同。影片由着名的梁燕铭教授作讲解旁白,立足于孙中山笃信基督这一点,令人对这场革命的发动者又有另一种认识与敬佩。
        为了准备在会上发言,查找了一些资料,远在南京的表姐还特地转来她着作中的一些文章。这才知道外公孙海霞与黄兴是好友,曾经加入同盟会并参与武昌起义。于我而言,这倒是个意外「惊喜」,最起码也和国家民族的精英人物沾了亲也带了故。
        儿时在上海住霞飞路(淮海中路)外公家中,常和满头白发的外公嬉戏,返老还童的他还与我抢巧克力吃,抢不过我就气得直跺脚。谁能想到这就是一位曾经参加武昌起义的勇猛战士?!
        长大后听母亲说,当年适逢抗日战争,她与父亲乱世相逢,成亲于上海,在外滩水上饭店设婚宴请客,吃的是五块大洋一客的西餐,所收礼金数千元,外公不愿为日宦所用,拿着这笔钱潜往中华民国陪都重庆,还当了一阵子电报局副局长。
        外公生性好打不平,忧国忧民,所以才有当年把妻儿送去湖南,誓死不归投身辛亥革命之举,成功后又辞却高官,下乡兴学,教育救国。那时的中国人虽然大多麻木,也很愚昧,但一旦觉醒,却勇猛如虎,满腔热血。若论忠肝义胆,女人侠义如秋瑾,男人豪气如林觉民,今天的中国人包括我等早就失掉了「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品格,实在无法与先辈相比,徒有自惭形秽,汗颜而已。
        我的外公孙海霞(字曙光),浙江绍兴人,生于一八八零年,故于一九五九年。育有十三点子女,我母亲排行第十一。
        ? 曾外公孙道生贩盐为生,十余口人之家端赖一人供养,生活曾经十分艰难。外公幼年就读私塾,后考入上海电信专科学校学习。通过三年刻苦好学,精通电信理论,掌握电 信技术和外文,并学会维修和技术改造。毕业后分配到洋人主办的 汉口电报局任报务员,负责欧美电信业务。
        外公在青年时代渐受孙中山、黄兴先生 三民主义和新文化思想之濡染,深信要振兴中华,实现共和独立、民主和富强,必须追随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王朝,才能建立共和。
        外公结识黄兴后,参加了反对满清王朝的革命组织。在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先生及其革命党人曾先后发动了十二次武装起义。其中一九一一年四月的广州起义犹为壮烈,受到清廷残酷镇压,致有潘达微先生冒死敛葬着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事迹。? 
        其时清朝政府将已属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路权收归国有,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伺机向英、德、法等国银行团借债修路,用川汉铁爲抵押品之一。引发广大民众「保路运动」。四川各地组织保路同志会,以「破约保路」爲宗旨,参加者众。清政府开始调派四川及湖北军队,前往四川镇压。由于清朝军队移调,湖北武汉一带兵力空虚,成为密谋起义的武昌革命党人一个大好机会。
        在武汉三镇活跃着各种革命组织与社团,以共进会孙武、文学社蒋翊武为首,在清政府新军中和各要害部门中发展了不少支持革命的同志。外公孙海霞为了专心致志地参加敢死队准备起义,提早把外婆和儿女送离武昌,前往湖南岳阳外婆的弟弟家中躲藏。
        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发爆炸,引来清兵,搜去起义的文告及革命党人名册。湖广总督瑞澄下令搜捕革命党,情况危急。
        革命党原定于当晚十二时发动起义,但城内戒备森严,革命党人彼此无法取得联系,因此计划流产。
        到了十月十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首先发难,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于是全面展开。革命党以吴兆麟爲临时总指挥,成功的攻取楚望台军械所,得到数万支步枪、数十门大炮、数十万发子弹,这些军械爲武昌起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驻守武昌城外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爲号,发动起义,一起向楚望台汇集。武昌城内、城外各路革命党人也闻讯纷纷赶来,加入起义,总计约三千多人。其后革命党人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由于缺乏有力的指挥与谋划,加上兵源不足,革命党遭受挫败。
        孙海霞在起义战斗中机智勇敢,严守机密,迅速地抢占了发报台,用电讯手段转达指挥部的命令,及时准确的调动部队,保证了起义的成功。
        革命党再次发动攻势,使用了炮队轰击,终于冲破清兵防线,取得战场优势。 湖广总督瑞澄见势不妙,破督署后墙出逃,乘船从长江遁走,留下第八镇统制张彪苦战。革命党人经过激烈的攻击战斗之后,终于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掌控了整个武昌的局势。 
        其他地方的革命党人,获悉武昌起义成功,纷纷效尤。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十月十一日、十月十二日成功夺取汉阳和汉口。革命党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的军政府马上成立,推黎元洪为都督,并改国号爲中华民国,并且号召中国各省起来响应推翻满清。短短两个月内,广东、湖南等十三个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朝政府,宣布独立,满清王朝大势已去。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一日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会。外公应邀上台,荣获革命政府颁发之文彪勛章及奖金一千银元。他虽与临时政府的总理黄兴相识,却婉辞革命政府委任之电讯总管的高位,主动前往湖北钟强任电信局局长并兴办学校。
        一九一二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诞生,孙中山先生被推爲临时大总统。
        民国初年,外公接回了外婆和儿女,居于湖北钟强阳春台,易名孙曙光,寓中国已露振兴富强一线曙光之意。
        他自筹资金,并将获得的奖金壹仟元袁大头全部捐献出来,创办了中强中学。招收来自钟强、京山、荆门等县农村贫苦的学生,并破例招收了一部分女生。
        外公自任校长,并亲自教课。学生要求穿校服,带校徽过严格的集体生活。每天早晨出操后,他都要亲自给学生讲解革命道理。校内附设鸡鸭养殖场、毛巾厂、锯木厂,还有一间当时罕见的无声电影院。
        自一九二零年到二七年共培养了二百四十余名学生。学校提倡学习科学、文化,提倡新文化运动、反帝,学习时事,学习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成为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的主要骨干,有的还成为中共高级领导干部。
        外公毁家纾难,投身革命在先,辞官返乡,自创义学在后,他年青时代的这段历史,一直很少被提起,文彪勛章曾由其孙女安绣保管,后亦不知去向。除了钟强县博物馆保留了他的事迹,今日林林总总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和文章,亦鲜见提及这位在武昌起义电波破敌的功臣,确实令人感到遗憾。
        外公生前一直担任上海市电报局副局长,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因操劳过度,病逝于任内。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散居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孙家上下数百人,派代表同往孙海霞墓前拜祭并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纪念仪式,缅怀先祖孙海霞献身共和革命之事迹。在下虽远居纽西兰未能亲往,亦嘱代表我家前往的妹妹代献鲜花一束。
        每读有关辛亥革命、孙中山及民国的文章,常见一些将历史作诸多假设的观点,似是而非地指责孙中山在国家积弱之时乘民族之危造反,坏了君主立宪之大事。不无遗憾地叹息老佛爷当年若改革有成,似乎今天的中国人不单只应当保留一条猪尾巴似的辫子,还须保留了一双向皇权官威下跪时时发软的膝盖,没有流血,不搞革命,我来当主子,你们当奴才,两厢情愿,岂不乐哉?!
        须知道历史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悖天理人性者除外,当时的事由当时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去做,没有甚么应该不应该。
        中华民族亡国于清近三百年,受世界潮流所驱使,为国际思想所影响,先有启蒙,后思变革,屡试屡败,面对强邻压境,身受列强瓜分,从期望到希望再到失望以至绝望,不洒一腔热血革命,推倒重来,还有别的选择吗?!
        至于所引入或借取的思想理论或政治制度,在中国的确出了很多问题,有的甚至被証明是失败的。那么之所以这样,究竟是因为这些思想理论或政治制度不符合中国民情国情呢?还是有人错误地理解与运用了这些思想理论或政治制度?
        与其纠缠历史功过是非,给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抹上种种荒诞的颜色,不如多多检视由大清至共和,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验教训,我们为何一直徘徊在历史的迷宫里,无法走出皇权或威权的阴影,难道这真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宿命吗?
        当今世界其实又一次给了中华民族大好机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经济的品牌吸引力逐渐下降,中国模式的崛起正登上国际舞台,如何利用这一良机,真正实现具备文明厚度的中华民族复兴,才是最值得思考的焦点。
        有良知的中国人,在为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繁荣振奋的同时,也会为这片美丽富饶土地上存在的贫富不均、教育医疗、农村土地、贪污腐化、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等问题而忧心仲仲,而不是视若无睹或是无动于衷。如何去改善与改变,也是须要海内外中国人凭一己爱国之心去达成便就的。
        否则,我们又如何对得起那些勇敢忠诚的义士先烈?
        惟以此文告慰外公在天之灵,尔等未竟之事业,自有后来人推动实现之。
        (本文部份资料摘自孙安琪《辛亥革命的功臣》一文)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