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知青情怀

发布: 2011-4-08 08:22 | 作者: 朱小鸽



        西安某大学教工宿舍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里,杂乱地堆满了家俱和书籍,几无落脚之地,闷热得像个蒸笼。同村知青的亲戚只瞟了一眼写给他的小纸条——仅一行字,说我们是一起插队的知青,下边是签名——就简单地说了一句:父母死后搬到这里,现在就我一个人,你们今晚就住这,我找个地方睡去。我们同行的三个谁也没有问什么,已经知道他父亲原是这个大学的党委书记,父母都是高干。倒是他的第二句话让我有点惊奇,他说:明天正好是星期天,我给你们一人借一辆车,带你们去大雁塔和碑林。我禁不住问:你连问也不问,怎么知道我们都会骑车呢?“北京学生有几个不会骑车的!”他说得那么肯定。
       
        然后自然就聊起插队的事。他年初才从农村抽回来,在区团委当干事,他说当初刚下去时,也是满腔热情,立志扎根,他还是知青点的头呢,因为干得好成为西安市插队知青的典型,所以才被调回来。但他说:“现在我并不认为知青应该在农村呆一辈子,我们现在要紧的任务是学习,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学习。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担子太重了!”
       
        我有些愕然,并非由于初次见面他就对我们说这些。那时出门在外,无论在哪,只要是知青碰到一起,就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虽是从不相识,也永不会再见,只要聊起来就会不由自主地吐露衷肠。在寒冷昏暗的候车室,在拥挤肮脏的火车上,我听到过许多互不相识的知青的肺腑之言,知青都是同命人,只要知道“知青”这两个字就一切都够了。令我惊奇的是他那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自从插队以后,我还没听到有人这样说过。
       
        文化大革命初期,毛主席的话曾深深激动过我们的心,“你们这一代青年人,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一定要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身!”那时,我们为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并未感到有多么沉重,因为有领袖掌舵,只要跟着干就行了。初插队时,我也还曾有过一种责任感,可渐渐就感到,我们改变不了农村的贫穷现状,倒是被农村里那种强大的习俗给吞没了。我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我的雄心壮志都慢慢消磨殆尽。林彪事件使我开始思考,开始反省,但我也只是渴望弄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从没有再想过别的。
       
        第二天他领我们去碑林和大雁塔,他丰富的历史知识令人惊讶,回来时他掏出兜里的最后一点钱请我们喝冰镇酸梅汤,说他挣工资了应该请我们,还说我们运气好。他那间小屋里经常人来人往,像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他已习以为常,只要“朋友”或“知青”两个字就够了,他都接待,有钱时请一顿,没钱拉倒。
       
        临离开西安的那天傍晚,是那一年最后一个闷热的晚上,屋里热得实在不能呆,他卷了张席子,带着一个他的朋友和我们到学校的大操场上席地而坐,到处是一堆堆乘凉的人们。他问起当年我们学校里的运动情况,大家就聊起来。我因知之甚少,只是听着,发现他对北京的学生运动十分了解,倒是我听到了不少不曾知道的事情。但我不愿继续这个话题,于是问他:“你说知青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看了那么多书,你对运动有什么看法,怎么看待林彪事件?”
       
        从第一天起,我就感到他是个可以请教的人。“你问这个?这一时半会儿说不清。”但是他想了一会,还是认真地说起来。我们从主席给江青的信谈起。
       
        他告诉我们,他曾是最坚定的愿在农村干一辈子的人,但那都已是过去的事了。他说以前很幼稚而现在变了,变得更好了,变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了。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是门真正的科学。决定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想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矛盾,可是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反而搞乱了。政治应该有诚实可言,但对于狡猾的人要比他们更狡猾。毛主席也是人,不是神!也会犯错误。
       
        不知何时,操场上乘凉的人们已经散尽,现在空荡荡的大操场上,只剩下我们几个。夜风习习吹来,带着些微的凉意,扫尽了白日的燥热。没有月亮,只有满天繁星,银河耿耿横贯夜空;乌云从东边飘来,不时遮住银河的光辉;幸而群星璀璨,遮挡了这边,还有那边,总也遮不完。大家都沉默了,静静地看着夜空。最后大家终于起身,我们明天一大早将动身去登华山,不再与他见面。他告诉我们另一个朋友处也来了几个在延安插队的知青,他已建议他们与我们同行,明早走时只需锁好门把钥匙从门缝底下塞进去就行。于是我们真诚地谢过他,就此分手。此后再没见过,他是老三届的高中生,也大不了几岁,却比我们成熟得多。
       
        第二天在华山脚下的火车站,果然遇到三个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我们结伴一起在雨中登上华山。虽然他们都是六八届初中的,比我们还小一点,却表现的俨然如男子汉大丈夫。我们一起渡过难忘的两天,在火车站分手时已像是最好的朋友,彼此致谢,互道珍重。
       
        初见不过萍水相逢,分手时已几乎肝胆相照,挥手转身之间就相忘于天涯——永不再见。没有功利的目的,没有自私的欲望,真诚、纯真而潇洒,却有着同样的忧患意识,这就是知青的情怀。
       
        ——摘自《黄土塬》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