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梅娘去世,录史铁生《回忆梅娘》志祭

发布: 2013-6-13 18:34 | 作者: 黑光



     2013年5月7日上午10时35分,梅娘病逝,享年93岁。
     上世纪40年代梅娘与张爱玲并享“南玲北梅”之誉。


       《回忆梅娘》
        史铁生

        曾经和现在,我都叫她孙姨。这期间,有一天我忽然知道了,她是三四十年代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梅娘。
        最早听说她,是在我的腿出了毛病住进医院一年之后,算来是1972年年底。那时我已寸步难行,每天惟两个盼望,一是死,一是我的同学们来看我。我从病房的窗口张望栅栏墙外的5路车站。我的同学们都还在陕北插队,冬天回到北京,几乎每天都有人来看我;要是来,他们就是坐5路汽车来。那医院门前只这一路公交车。有一天,他们跟我说起了孙姨。
        「谁是孙姨?」
        「瑞虎家的亲戚,一个老太太。」
        「一个特棒的老太太,五七年的『右派』。」
        「『右派』?」
        「现在她连工作都没有。」
        好在那时我们对『右派』已经有了理解。时代正走到接近巨变的时刻了。
        「她的女儿在外地,儿子病在床上好几年了。」
        「她只能在外面偷偷地找点活儿干,养这个家,还得给儿子治病。」
        「可是邻居们都说,从来也没见过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瑞虎说,她要是愁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唱歌。」
        「等你出了院,可得去见见她。」
        「保证你没见过那么乐观的人。那老太太比你可难多了。」
        我听得出来,他们是说「那老太太比你可坚强多了」。我知道,同学们在想尽办法鼓励我,刺激我,希望我无论如何还是要活下去。但这一回他们没有夸张,孙姨的艰难已经到了无法夸张的地步。
        那时我们都还不知道她是梅娘,或者不如说,我们都还不知道梅娘是谁;我们这般年纪的人,那时对梅娘和梅娘的作品一无所知。历史常就是这样被割断着、湮灭着。梅娘好像从不存在。一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竟似消散得无影无踪。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
        两年后我见到孙姨的时候,历史尚未苏醒。
        某个星期天,我摇着轮椅去瑞虎家──东四六条流水巷,一条狭窄而曲折的小巷,巷子中间一座残损陈旧的三合院。我的轮椅进不去,我把瑞虎叫出来。春天,不冷了,近午时分阳光尤其明媚,我和瑞虎就在他家门前的太阳地里聊天。那时的北京处处都很安静,巷子里几乎没人,惟鸽哨声时远时近,或者还有一两声单调且不知疲倦的叫卖。这时,沿街墙,在墙阴与阳光的交界处,走来一个老太太,尚未走近时她已经朝我们笑了。瑞虎说这就是孙姨。瑞虎再要介绍我时,孙姨说:「甭了,甭介绍了,我早都猜出来了。」她嗓音敞亮,步履轻捷,说她是老太太实在是因为没有更恰当的称呼吧;转眼间她已经站在我身后抚着我的肩膀了。那时她五十多接近六十岁,头发黑而且茂密,只是脸上的皱纹又多又深,刀刻的一样。她问我的病,问我平时除了写写还干点什么。她知道我正在学着写小说,但并不给我很多具体的指点,只对我说:「写作这东西最是不能急的,有时候要等待。」倘是现在,我一定就能听出她是个真正的内行了;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要是让我给初学写作的人一点衷告,我想也是这句话。她并不多说的原因,还有,就是仍不想让人知道那个云遮雾罩的梅娘吧。
        她跟我们说笑了一会儿,拍拍我的肩说「下午还有事,我得做饭去了」,说罢几步跳上台阶走进院中。瑞虎说,她刚在街道上干完活儿回来,下午还得去一户人家帮忙呢。「帮什么忙?」「其实就是当保姆。」「当保姆?孙姨?」瑞虎说就这还得瞒着呢,所以她就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当保姆,越远越好,要不人家知道了她的历史,谁还敢雇她?
        她的什么历史?瑞虎没说,我也不问。那个年代的人都懂得,话说到这儿最好止步;历史,这两个字,可能包含着任何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危险,可能给你带来任何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灾难。一说起那个时代,就连「历史」这两个字的读音都会变得阴沉、压抑。以至于我写到这儿,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不由得已是另外的景象──阳光暗淡下去,鸽子瑟缩地蹲在灰暗的屋檐上,春天的风卷起尘土,卷起纸屑,卷起那不死不活的叫卖声在小巷里流窜。倘这时有一两个伛背弓腰的老人在奋力地打扫街道,不用问,那必是「黑五类」,比如「右派」,比如孙姨。
        其实孙姨与瑞虎家并不是亲戚,孙姨和瑞虎的母亲是自幼的好友。孙姨住在瑞虎家隔壁,几十年中两家人过得就像一家。曾经瑞虎家生活困难,孙姨经常给他们援助,后来孙姨成了「右派」,瑞虎的父母就照顾着孙姨的孩子。这两家人的情谊远胜过亲戚。
        我见到孙姨的时候她的儿子刚刚去世。孙姨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小女儿早在她劳改期间就已去世。儿子和小女儿得的是一样的病,病的名称我曾经知道,现在忘了,总之在当时是一种不治之症。残酷的是,这种病总是在人二十岁上下发作。她的一儿一女都是活蹦乱跳地长到二十岁左右,忽然病倒,虽四处寻医问药,但终告不治。这样的母亲可怎么当啊!这样孤单的母亲可是怎么熬过来的呀!这样的在外面受着歧视、回到家里又眼睁睁地看着一对儿女先后离去的母亲,她是靠着什么活下来的呢?靠她独自的歌声?靠那独自的歌声中的怎样的信念啊!我真的不敢想象,到现在也不敢问。要知道,那时候,没有谁能预见到「右派」终有一天能被平反啊。
        如今,我经常在想起我的母亲的时候想起孙姨。我想起我的母亲在地坛里寻找我,不由得就想起孙姨,那时她在哪儿并且寻找着什么呢?我现在也已年过半百,才知道,这个年纪的人,心中最深切的企盼就是家人的平安。于是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了我的母亲当年的苦难,从而越来越多地想到孙姨的当年,她的苦难惟加倍的深重。
        我想,无论她是怎样一个坚强而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大女儿一定是她决心活下去并且独自歌唱的原因。
        她的大女儿叫柳青。毫不夸张地说,她是我写作的领路人。并不是说我的写作已经多么好,或者已经能够让她满意,而是说,她把我领上了这条路,经由这条路,我的生命才在险些枯萎之际豁然地有了一个方向。
        1973年夏天我出了医院,坐进了终身制的轮椅,前途根本不能想,能想的只是这终身制最终会怎样结束。这时候柳青来了。她跟我聊了一会儿,然后问我:「你为什么不写点儿什么呢?我看你是有能力写点儿什么的。」那时她在长影当导演,于是我就迷上了电影,开始写电影剧本。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我写了三万自以为可以拍摄的字,柳青看了说不行,说这离能够拍摄还很远。但她又说:「不过我看你行,依我的经验看你肯定可以干写作这一行。」我看她不像是哄我,便继续写,目标只有一个──有一天我的名字能够出现在银幕上。我差不多是写一遍寄给柳青看一遍,直到有一天她告诉我:「这一稿真的不错,我给叶楠看了,他也说还不错。」我记得这使我第一次有了自信,并且从那时起,彩蛋也不画了,外语也不学了,一心一意地只想写作了。
        大约就是这时,我知道了孙姨是谁,梅娘是谁;梅娘是一位著名老作家,并且同时就是那个给人当保姆的孙姨。
        又过了几年,梅娘的书重新出版了,她送给我一本,并且说「现在可是得让你给我指点指点了」,说得我心惊胆战。不过她是诚心诚意这样说的。她这样说时,我第一次听见她叹气,叹气之后是短暂的沉默。那沉默中必上演着梅娘几十年的坎坷与苦难,必上演着中国几十年的坎坷与苦难。往事如烟,年轻的梅娘已是耄耋之年了,这中间,她本来可以有多少好作品问世呀。
        现在,柳青定居在加拿大。柳青在那儿给孙姨预备好了房子,预备好了一切,孙姨去过几次,但还是回来。那儿青天碧水,那儿绿草如茵,那儿的房子宽敞明亮,房子四周是果园,空气乾净得让你想大口大口地吃它。孙姨说那儿真是不错,但她还是回来。
        她现在一个人住在北京。我离她远,又行动不便,不能去看她,不知道她每天都做些什么。有两回,她打电话给我,说见到一本日文刊物上有评论我的小说的文章,「要不要我给你翻译出来?」再过几天,她就寄来了译文,手写的,一笔一画,字体工整,文笔老到。
        瑞虎和他的母亲也在国外。瑞虎的姐姐时常去看看孙姨,帮助做点儿家务事。我问她:「孙姨还好吗?」她说:「老了,到底是老了呀,不过脑子还是那么清楚,精神头旺着呢!」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1.5.22
        
    人物介绍:梅娘,现代女作家,1920年生于海参崴,长于长春一个仕宦大家庭。本名孙嘉瑞,另有敏子、孙敏子、柳青娘、青娘、落霞等笔名,早年丧母,梅娘谐“没娘”之音。1942年在“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评选活动,梅娘与张爱玲双双夺魁,从此有“南玲北梅”之誉。1942年,梅娘发表《鱼》、《蟹》及大量短篇小说,她的写作在这一年达到巅峰。
    1942年成名的梅娘,其时才22岁。而她后来的荣辱沉浮和悲欢离合,却也都在这一年埋下伏笔。
    正是这一年,梅娘与柳龙光回北平定居,她受聘北平《妇女》杂志做编辑记者。当时梅娘只知道丈夫应日本友人龟谷利一的约请主持一份杂志,却不知道他还肩负着中共北平地下党员的秘密使命。龟谷本想通过办杂志扫却战争阴霾、化解中日仇恨,结果被扣上宣传“大东亚共荣共存”不力的诸多罪名遣送回国。
    这一年,梅娘怀上了大女儿柳青,6年后,柳龙光遇海难身亡,梅娘从此与孩子相依为命。
    1957年,梅娘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写作权力被剥夺,被送进地处北京昌平的一处劳改农场。因无人照料,她体弱多病的二女儿被强制送进福利院,不久因病夭折,家中只剩正念中学的柳青带着年幼的弟弟艰难度日。文革中,梅娘的儿子染上肝炎,治疗不及时,于1972年死去,从此,梅娘只剩下柳青一个亲人。柳青被作家史铁生视为“自己写作的领路人”。在史铁生看来,正是这位大女儿,让“孙姨”(史铁生这样称呼梅娘)有了决心活下去并且“独自歌唱”的理由。
    1978年平反后的梅娘,回到农业电影制片厂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出版社寄给“梅娘”的信,传达室都称“查无此人”,因为,整个单位没人知道“梅娘”就是孙嘉瑞,更没人知道当年名震文坛的“南玲北梅”。
    经过一些文学史研究学者上下求索,终于在茫茫人海中考古般地“发现”了尚在人间的梅娘。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一席的她,重新浮出水面。
    “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能理解我们那一代人的处境呢?”梅娘说,“青空悠悠,时序袅袅,强力压顶时我敢于按着良知行事,可以说已经炼就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坦荡。我只执着于人类的共同愿望,那就是理解、和谐、前进。”(摘自“百度百科”)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