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爱玲世家

发布: 2012-9-20 20:37 | 作者: 嘉蔚



        2007年轰动一时的电影《色·戒》所据的张爱玲小说原著《色·戒》,也是因为张爱玲写《小团圆》涉及胡兰成,张的好友劝她改写成虚构的“双重间谍”,从而间接促成了《色·戒》的问世。其结尾颇有张爱玲鲜明的反英雄个人风格。我无兴趣去观此片,倒是在1993年左右看了三毛取材自张胡恋故事编剧的《滚滚红尘》,片尾东北内战场景,竟出现了T62坦克,是此片留给我的唯一记忆。《色-戒》的结尾,让我联想到萨特的剧本《肮脏的手》。几乎与爱玲小说一样,欧洲一小国的年轻的共产党员雨果奉上司之命去刺杀本党领袖,因上司与领袖产生路线分歧。雨果与领袖近距相处,为他感召,几乎放弃,至此与《色-戒》相仿。但之后两度峰回路转。雨果的妻子兼同志爱上了领袖,本能的忌妒让雨果开枪杀了领袖,为此入狱。不料两年后莫斯科下令改采原领袖的路线,新领袖即雨果的原上司为掩盖自己的前科,便将出狱的雨果灭口。二者相较,倒鲜明地显出何以萨特而为萨特,爱玲而为爱玲。萨特以人性写政治,而爱玲以政治写人性。
        我于1996年因读《对照记》而有了现定名为《爱玲世家》这件群象绘画的构思,构图也已与现在完成作品相距不太远。但一直没有将之在画布上完成的冲动。
        直至2011年年底,去上海出席一个历史画创作研讨会。会毕宴后,要到静安寺坐地铁二号线回画友李斌家。老朋友韩辛便请我和李斌去他暂住的妹妹家喝杯茶。
        韩辛的妹妹家就在静安寺地铁站斜对过,那是一栋老式大楼,叫常德公寓。
        “就是张爱玲住过的那栋楼”,韩辛强调地补充。
        因为地处常德路195号,所以以路为名。原名叫爱丁顿公寓。岁月沧桑,这座大楼竟奇迹般地保持了原貌,连原来的大门与电梯,都明显保持Art Deco时代的样式。
        我在跨入门厅的时刻,不禁感叹道:“胡兰成正是进了这个大门,再按这个电梯的按钮的。”
        韩辛的妹妹嫁了西人,在上海做房地产。她知道这段典故,才以重金买下了位于三层的一套住宅。虽说不是爱玲与姑姑住过的六层,她还是刻意将住宅内部恢复成1940年代的格局与装修。我们坐在客厅里喝茶,话题也只可能是关于张爱玲。
        回到悉尼自己的画室,我找出三块54英寸乘54英寸的空白画布拼成一排,便开始画这幅《爱玲世家》。当时想用的题目是爱玲在《对照记》里的一句话:“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这一段话便写在画布上。
        用中国传统的绣像构图,我在这件作品里画上了张爱玲本人与她的四代家人。其中只有张爱玲是彩色的,用的是她与李香兰合影中的坐姿,身着她用“祖母的一床夹被的被面做的衣服。”
        “祖母”,便是李鸿章的大女儿菊耦。
        在我的构图里,从右侧开始,依次为:
        李鸿章(1823-1901),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家。曾任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洋务运动”主角。北洋海军的创办人。因清帝国国势日衰,他违心地成为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对外条约的签署人,直至签署《辛丑条约》后吐血身亡。国人常骂他。近来开始说他好话。我很敬他。
        我在《辛丑条约》的三幅变体中画过他三次。
        张佩纶(1848-1903),河北人,但出生在我的故乡嘉兴,大我一百岁。36岁前仕途得意,清流派主将,对内参奏贪官污吏无数,对外强硬主战。最终因1884年中法战争失败,承担败绩,被革职流放到察哈尔戍边。
        此时发生了涉及张爱玲家世的传奇故事。这段故事甚至被写进了著名的晚清历史小说《孽海花》里。故事是这样的:尽管张佩纶少年气盛,与重臣李鸿章政见相异,但李鸿章却暗自喜欢这位敢于直谏的才子。他把张佩纶从戍边地弄回来,安排为自己的幕僚。还不止于此。当时张佩纶已届中年,二任前妻均已去世,李鸿章却授意他来向自己的女儿菊耦求婚。在曾朴的小说《孽海花》里,这一个情节非常动人。先是这一对才子佳人在签押房里惊鸿一瞥地偶遇,然后是张佩纶无意中看到了小姐的一首诗,而这首诗正是感叹他张佩纶的落魄遭际的:
        
        基隆南望泪潸潸,
        闻道元戎匹马还。
        一战何容轻大计,
        四方从此失边关。
        (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引用此诗时将地名“基隆”改作“鸡笼”。)
        
        张佩纶读之不禁泪下,而“李鸿章笑着说了声‘小女涂鸦’之类的话安抚他,却着人暗示他来求亲,尽管自己太太大吵大闹,不肯把女儿嫁给一个比她大二十来岁的囚犯。”(《对照记》)倒是女儿自己愿意嫁给这个男人,于是母亲让步,婚姻成功。
        两人婚后在南京安家落户,作诗唱和,和睦相处,育有一子一女。只可惜张佩纶只活了五十多岁,而菊耦孀居多年后,也在47岁时逝世,死前安排了门当户对的儿子的婚事。
        在我画上,张佩纶身后是他的儿子,即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廷众)(1896-1953),尚在幼时。他长大后无所作为,徒有很好的国学底子,却抽鸦片烟,娶妾,最终导致婚姻破裂。
        再往左,是出嫁前的菊耦(1869-1916),时年十八,美丽而温婉。她的母亲赵氏,威仪端庄的诰命夫人,是李鸿章的第二任妻子,死得也很早。
        她们左边的一组人物是:
        姑姑张茂渊(1901-1991)与堂侄女妞儿拥着“我”,即幼年的张爱玲,下方是比张爱玲小一岁的弟弟张子静(1921-1996)。
        这位堂侄女妞儿的父亲也是一位前清的大吏,即两江总督张人骏,辛亥革命时坐箩筐缒出南京逃命。我曾于1996年在一幅描绘晚清海军大臣载洵与港督合影的历史画中画到过他。
        最左边的一块画布上,与姑姑一组人物相邻的,是张爱玲本尊。她的左边,即全画左侧尽头的一对母女,即出嫁前的张母黄素琼(1896-1957)与她的生母。生母是其生父的妾,湖南长沙一带的农家女,夫妻俩双双死于二十多岁。黄素琼的祖父黄翼升却曾是长江水师提督,做过李鸿章的副手。这便是李菊耦看重的门户相当。可惜她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倒是她死后过门的媳妇黄素琼是个要强的女子,成为新文化运动浪潮席卷中华之初的第一批弄潮儿。她在生下爱玲子静一双儿女两三年后,不齿于丈夫的吃喝嫖赌生涯,借口陪小姑留学,迈开一对缠脚毅然远赴欧洲,开始她“娜拉出走以后”的独立生活。
        张爱玲记述道:“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至少比我姑姑滑得好……她画油画,跟徐悲鸿蒋碧薇常书鸿都熟识。”(《对照记》)改名黄逸梵的母亲,曾回国与父亲离了婚,重又出国闯荡。张爱玲与后母决裂,遭父亲禁闭。逃出囚牢后不再回家,从此与姑姑相守,直至1952年去国。
        张子静从未结婚成家。张爱玲一生没有生育。这对兄妹去世后,这一个家族便结束了。如果将这谱系比作一棵生命树,那么这一个枝桠便就此枯死。
        但是那枯死的枝桠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那便是张爱玲的书。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底,是阴历八月十九日,比我的母亲年青了三天。“她小时候总闹不清楚,以为她的生日就是中秋节。”(《小团圆》)
        (注)对应于英文“Stylistics” 一词的中文,在牛津等英汉大词典里都是“文体”即“作家的文字风格技巧”。但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文体”仅作“文章的体裁”解,而与“文字风格技巧”相关的词是“文笔”与“文辞”。在通常中文语境里后两个词均不足以表达我的所指 。因此我确定使用“文体”来表述一位作家的整体性写作风格。
        2012年7月31日记于澳大利亚听雨斋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