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化散笔(三题)

发布: 2011-2-03 22:34 | 作者: 向明



       我在粉碎「一切」障碍
       一一从巴尔札克的豪语说起  

       生于距今二百一十一年,死于距今都一百六十年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一位天才型文学巨人。他的野心勃勃,曾言「他(指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他创作的勤奋,速度和数量,世界上所有的文人几乎无人敢与他比美。他作品中创造出的人物形象,可列入不杇的达数百人,「人间喜剧」系列中的小说「高老头」即是典范的一例,一个以麫粉商起家致富的人,为了虚荣将女儿穿金戴银打扮成高贵血统,将她们嫁给了贵族成为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不旋踵即将父亲家财全部败光,而且再也不认父亲,父亲暴死在一小阁楼上,她们连葬礼也不去参加。父女亲情表现得如此恩尽缘绝,高老头成为了拜金主义者的陪葬品,真是情何以堪。巴尔札克将人的吝啬,贪婪与虚荣写成惊心动魄的罪恶篇章,对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当时社会作了非常强烈的抨击。

       如此率性的面对人伦,人性的毁灭场面,巴尔扎克勇往直前,毫不畏惧,他在他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以示决心。无怪乎巴尔札克被认为系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中最具批判力道者。后来法国另一思想型小说家雨果在巴尔札克的葬礼上致词时悲痛的说:「他的去世吓呆了巴黎,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在了,举世都为之震惊。」

       这个月我们的台湾文学馆将要以「文学拿破仑」之名举办「巴尔札克特展」,展出的文物将近三百件,包括那枝「手杖」,我真想去看那上面写的「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几个字还在不在?

       过这几个字却在后来好几位中外有名的作家诗人中隐约变化出现过,尤其通过「一切」背后所指的「障碍」,处处令人触目惊心。在巴尔札克死后四年(1854年)出生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王尔德,曾经大大的感慨,说「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抵抗比粉碎消极得多,但他仍抵抗不了「诱惑」,可见「诱惑」力道也够强烈。王尔德倡导的唯美主义艺术,当时风头出尽,尤其他的几部唯美剧作,每一部都受到欢迎,演出欲罢不能。而他的所谓抵抗不了的「诱惑」究是什幺,令人费猜疑,可能与他天生的同性恋个性有关罢?正当他意兴风发不可一世时,他居然与一位候爵的儿子发生关系(当时称作「鸡奸」),被告到官里去,说他有伤风化,关进监牢吃了两年牢饭,弄得妻离子散,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上流社会保守成性,那里容得下王尔尔德这种自由开放及反传统的「胡作非为」,但是「诱惑」一来,谁又能抗拒得了。
      
       比王尔德又晚生约三十年(1883)的卡夫卡可能是最崇拜巴尔札克的人。他在一篇论文中就把巴尔札克的那根手杖上的一行字搬出来,模拟自己的反是,他说﹕
      
       「在巴尔札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
       在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共同的是"一切”。」
      
       这里所谓的「一切」代表各种阻抗,无数道的逆流,在挑战人们打拼的精神,挫折勇迈者前行的意志。和巴尔札克所遇到的「障碍」不同的是,据卡夫卡自己供述是他与生俱来的「人类的普遍弱点」,而他居然利用这种弱点(他认为那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将时代消极的东西狠狠地吸收了进来,他说我从来没有与之奋斗过,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倒有资格代表它。如果说巴尔札克代表的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奋勇精神,要和拿破仑一样用剑争锋。而卡夫卡这个布拉格百货批发商的儿子,则自小即羞怯,内向和懦弱无能,再加上他犹太血统处处遭到的压抑,他无法与世俗「普遍弱点」对抗,只好吸收过来将自己无情的「粉碎」,要不是他用他的三部都未完稿的长篇小说,揭示了他内心对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及无人性带来的痛苦,而使他在文学事业上崭露头角,可能整个世界永远都不会知道有这位文学巨人。也可以这样说「一切障碍」反而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

       出生于1935年的我们中国诗人昌耀(本名王昌耀)是另一个用「一切」来形容他所受遭遇的人。他在1998年接受一次访谈时说:
      
       「在我的诗里,我可以摧毁一切,
        但在生活中,一切都可以摧毁我。」
      
       昌耀十五岁就从湖南桃源乡下出来当兵,被派去抗美援朝,结果在1953年时在朝鲜战场受伤,后转入荣军学校读书,旋即开始写诗。1955年即调入青海省文联成为省级作家,廿郎当岁即有此地位身份,可见他年轻的诗作特出,受到重视。然而谁知道意兴风发没两年,1958年即因发表く林中试笛>一诗打为右派,从此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做了廿一年的无主囚徒。直到1979年才获得平反,回归青海作协任专业作家。1982年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成为主要代表人之一,并曾率团出国访问,被封为当代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确实他有「以诗摧毁一切」的功力。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一筹莫展,主要是昌耀早年一到青海即与一藏族女子结婚,一连给他生了三个女儿,五口之家在那无主放逐的垦区过日子,其生活之窘廹可以想见。即使平反之后,在青海那个没有什幺产业可以养活人的穷地方,青海作协也常常发不出最低工资。待到1994年全国各地都己经济发达到遍地都是万元户的时候,昌耀都因缺乏作协的车旅费支助,无法到深圳来参加国际诗会。后来经大家协助,总算勉强来到深圳。我和他因系同乡彼此心仪己久,他乡相遇多次深谈,始知他生活得仍非常艰困,作协仍发不出工资,即使过大年也顶多只能领到一袋麫粉。三个女儿大了,也找到工作,读不起书,仍全靠他抚养。本来话不多的他,我们交谈时,他常常无言以对,生活中的「一切」确实不断的在摧毁他,使他只好沉默。昌耀是在2000年因癌症末期,痛欲生,跳楼而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他终于被「一切」摧毁。

       1949年生本名赵振开的蒙眬诗派掌门人北岛,早在1977年时,以く一切>为题写过一首诗,剹穿「一切」后面的阴险虚妄,消极无望得令人难以安身,这十四行的く一切>我将之串写如下: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   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是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如此对一切都置疑的诗,表现中国大陆七十年代青年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时代的挑战。然而却也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持同一看法,也是蒙胧诗派的另一重要诗人舒婷却似乎不以为然,她在1977年七月廿五日发表一诗响应,题为「这也是一切一一答一位青年朋友的く一切>」,诗曰: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是一切梦想都甘愿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相对于北岛的「一切」都己绝望,舒婷以她母性的敏锐,发现不能以偏概全,会完全是你说的那样遭,还有暖暖的一线希望。
      
       2010/12/19


22/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