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意象与押韵问题

发布: 2013-1-31 19:34 | 作者: 徐芜城



意象与押韵问题

        在阅读王佐良先生主编的《英国诗选》时,对王先生所选的很多名家译本还是感到有点实在吃不消。。。
        
        纠缠于直译/意译、有韵/无韵,也难以得出结论。但是,我觉得,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很多译本中,原诗的“核心意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更敏感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最致命的。
        
        不管怎么说,对于诗歌来说,意象总是非常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一首诗、一段诗,首先是取决于这些意象的相互作用(对比、呼应、转折、衬托,等等等等)。四个意象,被换掉一个,整体就大大改变了。更不要说被换掉两个,甚至三个了。核心意象变了之后,它实际上已经是另一首诗——尽管它的“意思”似乎还在。
        
        以布莱克的《伦敦》的第一段为例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游荡)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流淌)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留意到,脸)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两种印记)
        
        王佐良译: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走过),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徘徊)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看见,行人)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一张脸)
        
        (又,屠岸译本:
        我穿过每条出租的街道,
        挨近出租的泰晤士河边,
        我见到每个相遇的过客
        脸上都显出痛苦与疲倦。
        
        与王译虽然不同,但是核心意象都变化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1,我在街上游荡,河在旁边流淌,我在遇见的每一张脸上留意到虚弱的印记、痛苦的印记。
        2,我在街上走过,在河边徘徊,我看见每个行人都有一张虚弱、痛苦的脸。
        原作的核心,可以说是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这些印记,是由虚弱、痛苦刻下的。而恰恰是这个核心意象,在王译本和屠译本中,都消失了。
        王译本是第二句的“河边”与第四句的“脸”押韵。屠译本则是让“河边”与“疲倦”押韵。因此,出于韵脚的安排,两个译本都对原作进行了可以理解的修改。
        撇开对charter'd 一词的翻译不谈,这段诗并不难解。问题是——为了押韵,需要作这么大的修改么?原文的”意思“、”意象“,就那么可以轻易加以”意译“么?
        如果一开始就“直译”,是否最后就凑不上韵了呢?
        主张直译的人所反对的那种“意译”,其核心,其实是押韵问题。绝大多数所谓的“意译”,都是出于押韵的“低级需求”,而只有极少的部分,才是出于“高级需求”——用中文完全无法翻译原意,完全无法传达。
        可不可以首先“直译”,然后再考虑押韵?而不是一旦定下了第二句的韵脚,就去凑第四句的韵脚?——两个译本,都在第二句末尾有一个“边”字,王译本则应之以一个“脸”字,那么,第四句就只能译为“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而屠译本则应之以一个“倦”字,那么,就不得不添出一个“显出”:“脸上都显出痛苦与疲倦”。
        按王译本的用词,我们可以这样“直译”,而仍然押韵: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
        独占的泰晤士河在旁边流逝,(为了凑最后一句的韵,用“流逝”来译flow,意象的变化更小。)
        我在遇见的每张脸上留意到
        衰弱的印记、痛苦的印记。(更符合原作abab的韵式。)
        
        或者——
        
        我在每条独占的街上闲逛,
        独占的泰晤士河在旁边流淌,
        我在遇见的每张脸上留意到
        疲倦的记号、痛苦的记号。(aabb押韵)
        
        实际上,如果我们完全不考虑押韵,用最“罗嗦”的方式“直译”出来,中文本身,往往也可以现出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并不会乱成一团。
        
        我在每条特许经营的街上闲逛,
        特许经营的泰晤士河在旁边流淌,
        我在遇见的每张脸上留意到 
        衰弱的印记、痛苦的印记。
        
             
        补充一句:王先生、屠先生等翻译大家的贡献,是怎么赞美也不为过的。
        
        
        伦敦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每个人的每声呼喊,
        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
        每句话,每条禁令,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
        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
        不幸兵士的长叹
        化成鲜血流下了宫墙。
        
        最怕是深夜的街头
        又听年轻妓女的诅咒!
        它骇注了初生儿的眼泪,
        又用瘟疫摧残了婚礼丧车。
        
        London by William Blake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The mind-forg’d manacles I hear.   
           
        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 
        Every black'ning Church appalls;  
        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  
        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 walls. 
           
        But most thro’ midnight streets I hear 
        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  
        Blasts the new-born Infant’s tear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
        
        日记被作者设为不允许回应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